市场压力骤增鞋企转型之路难走
【中国鞋网-鞋业新闻】在成本高企的现实下,迁移、转型升级和转行是大多数制造企业选择的3条道路。
上海维鲨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永强不堪承受上海居高不下的商务成本,已经将其制造基地搬至印度,离开这座令他“起家”但正变得越来越贵的城市。“虽然迁往印度会面临未知的政治风险,但是与更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相比,那不算什么。”张永强对记者说。
据报道,类似上海维鲨走外迁道路的企业还有许多,迁往目的地也多为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而更多的沿海制造业企业选择的是内迁的道路,中西部地区张开臂膀承接转移来的沿海制造企业。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区代表,安徽皖江城市带去年利用长三角地区资金超过1.5万亿,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2500多个,增长均超过40%。而四川、重庆等地也纷纷加码政策优惠力度,吸引一大批电子制造企业前来落户。
而“转型升级”则是见诸报端最频繁的一个词。但是对大部分企业来讲却知易行难。
“我们也想转型升级,但是没那么容易。”东莞一家贴牌鞋企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为别人代工,赚的只是加工费,根本没有资金升级。”
的确,很多企业都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要想快速转型,提高产品竞争力,就必须增加研发投入,但直接被各种成本所“吃”掉的利润部分恰恰又是研发投入的重要来源。毫无疑问的是,汇率、劳动力成本、原材料等因素的长期上涨趋势,正在逼迫企业加紧转型。
华坚集团一直是东莞鞋企转型升级的一个榜样。此前记者走访华坚集团时,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2001年集团董事长张华荣斥巨资在东莞总部设立了研发中心,雇佣2000多名员工从事研发工作,并从意大利、巴西、西班牙等国家聘请了近30名专业设计师。之后又开创自主品牌,从国外引进了“阿兰·德隆”,收购国内知名女鞋品牌“卡佛儿”,独创了COLCO。
尽管如此,“我们投入了将近5000万,但效益不是很好,自创品牌显然没有理论上说的那么容易。”该负责人告诉记者。
但华坚在转型升级的路上似乎从未止步。记者走访了华坚投资打造的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发现其从原先单纯进行成品鞋加工转型为一家综合性企业,掌控着研发、贸易、制造、物流配送、总部基地等完整产业链。这条产业链每年能为华坚节省4%~5%的开销——这一切让华坚在金融危机一片哀鸿遍野的形势中“独善其身”。
不过,当生产成本上升倒逼企业必须作出路径选择的时候,有的企业干脆选择放弃,转而炒楼炒股。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近日表示,“我国制造业由于丧失了产品定价权,使利润过低,从而导致制造业的实体经济资金大量退出,这些应该投入实体经济的钱,进入楼市、股市,催生了2006年的楼市、股市泡沫。”
记者观察
对不起,此路不通!
纠结在如何降低成本中的企业发现,他们的尝试在不断碰壁。
降低员工工资?对不起,此路不通——前有国民收入保障计划,后有劳动合同法。就算没有这两大“紧箍咒”,工资低了人难留也倒逼工资只能升不能降;奢望降低税负?对不起,此路不通——在实体经济的造血功能日益萎缩的情况下,政府的收入增长压力加大,政府的减税动力似乎并不强劲;原材料成本能降?对不起,此路不通——能源、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都是原材料涨价无法反驳的理由。
在此困境下,中国企业的生存链已变得相当脆弱,即使人民币小幅升值都有可能成为致命一击,何况人民币对外升值的趋势很强,因此,企业不得不刮骨疗伤、负重转型。
低成本时代的一去不返虽然是企业无法回避的现实,但这并不代表未来的前途就是一片黯淡。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下一个利润周期就在前方。企业目前要做的就是要在转型的阵痛中千方百计延长生命,等待这个周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