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从飞跃鞋看中国制造的品牌重生

从飞跃鞋看中国制造的品牌重生

2009-10-05 09:22:13 来源:上海生活周刊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cn/

    中国鞋网10月05日讯,对于很多70后、80后的男孩子来说,上海飞跃鞋意味着运动、耐用和时尚。前些年,飞跃鞋被一个法国人带到了欧洲,在“复古潮”的推动下,成了年轻人的时尚。现在这股潮流也来到了中国,而已在国内沉寂很久的飞跃鞋,似乎又看到了重生的希望。

    姚政36岁,穿过12年“飞跃鞋”。“小学五年级,爸爸给我买了一双。”说也奇怪,因为怕球技太差而不敢上场的他,忽然来了勇气。“那时的飞跃、回力,相当于后来的耐克、阿迪达斯,顶级运动名牌。”姚政笑着告诉生活周刊记者,“穿上它,仿佛一下子拥有了力量。”

    从此,姚政迷上足球。光在操场上驰骋不过瘾,放学后,他们还在弄堂里泼洒剩余的激情。“上海的弄堂啊。”从事广告设计的姚政,回忆得颇有些“文艺腔”。对小孩儿来说,弄堂意味着迷宫,往往由一个球艺高超的孩子带球,于九曲回肠间七弯八拐,身后一大帮孩子则围追堵截。他们会误把球重重地踢到住户的大门,发出刺耳的声响,随之便传来中年妇女高八度的咒骂——“小赤佬”之声冲出石库门貌似凶狠地回荡着。“其实大人是宽容的,多为一两句零碎责骂,追上四散奔逃的我们,轻轻地敲打脊背。”

    “穿飞跃还有一个原因——时有初中小女生在观望,并时不时喊某个队员的名字,“这种感觉真叫人如痴如醉。”

    复古时尚再“飞跃”

 年轻人穿上“飞跃”很潮

    多少年过去,姚政不穿“飞跃鞋”很久了,他真的穿起皮鞋。“过去的日子回不来了。”“小吃店、杂货店,哪来的飞跃鞋?”他问记者。

    有的,遵义路585号,就夹在小吃店和杂货店之间,如果不是瞥到橱窗里透出的“飞跃鞋专卖店”几个大字,连记者也会一晃而过。很难想象,“飞跃”这个响亮的名字,竟蜗居于此。雄心和现实不成比例,但它确实存在,胡凤娣是这家门店的经理。

    和外人的揣测相反,胡凤娣和她手下的2名员工,绝非无事可干。记者采访时,电话铃几度响起,接完其中一个电话,胡凤娣笑容满面地说:“刚接了笔订单,要280双飞跃鞋。”虽然开心,胡凤娣并不惊讶——昨天还有一张订单,一口气订500多双呢。

    这些年,“飞跃鞋”的生意明显好转,不仅有老顾客,还来了不少年轻人。“有个人专门开车从很远的地方来买鞋子,油钱都花掉上百元,就是图它穿得舒服。”更耐人寻味的是,在欧美,“飞跃鞋”更加火爆,一双能卖到50欧元。

    对于“飞跃”的重生,胡凤娣坦率地说,一名法国人做出了很大贡献。这个法国人名叫帕特里斯·巴斯蒂安(PatriceBastian),旅居上海,喜欢音乐和街头艺术,号称“球鞋怪人”。他幼年起就喜欢收集经典款式的球鞋,品牌囊括Vandal、耐克“乔丹”、StanSmith、Americana、彪马“Clyde”等。令他遗憾的是,他缺少中国藏品,特别是一款历史悠久却又鲜为人知的款式。于是,他“盯”上了飞跃鞋。

    “那还是老厂长在的时候了,那个法国人跟他谈了合作的事情。”胡凤娣告诉记者。帕特里斯决心“飞跃”,重新设计“Feiyue”字样商标。最重要的是,他调整了品牌定位:瞄准时尚青年和喜欢复古装扮的人群。

    通过帕特里斯的高超运作,“飞跃”在欧洲卖得很火,身在上海的胡凤娣都能感受到这份灼热。“经常有很多外国人来我们店,还带着拍有好莱坞明星的杂志。有的是运动时穿的,有的是买来寄给亲戚朋友的,一买就几十双。”

    那些与飞跃有关的记忆

新飞跃仍沿用了拼音注册的标签

    法国人虽然给“飞跃”带来了新生,却未必清楚这个品牌的历史。

    大博文鞋业有限公司可追溯到1931年的大孚橡胶厂,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成为地方国营工厂,既生产轮胎又生产解放鞋。1959年,飞跃民用解放鞋年产量161.1万双,1964年被评为全国同类产品第一名。
    1973年,18岁的胡凤娣进入大孚橡胶厂技校,其间大孚橡胶厂改建成上海橡胶一厂,继续生产飞跃鞋。“当年飞跃鞋可红了,又轻又软,质量还好,能穿好久。”1980年代,全国各地都向橡胶一厂下订单,飞跃鞋可谓“热货”。“学武术的、搞体育的,还有少林寺的人都穿我们的鞋子。”

    “飞跃鞋质量是好,很舒服。”对此,姚政有着直接感受。他把飞跃鞋的鞋底称作“搓板”,薄、轻,“就像没穿一样,踢起球来脚感特别好。”唯一的瑕疵是“搓板”的急停和快速启动不如钉子鞋,抓地力也不够好,如果场地上有小石子或凹凸不平,踢球会非常滑。“但缺陷恰恰也是种魅力。”姚政笑着告诉记者,穿上“搓板”,为了掌握平衡,踢球时会更注重身体的协调性,动作柔和、缓冲,“看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

    然而,正当姚政享受着的时候,和许多老字号一样,“飞跃鞋”正经历阵痛。1992年大孚橡胶厂划归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随集团并入上海华谊集团。1997年,大孚橡胶厂投资成立上海大博文鞋业有限公司,上海胶鞋一厂归入;同年,大博文鞋业转入上海兰生股份公司名下。工厂也从原址上海中山西路搬迁到浦东新区,后搬至青浦工业园区。

    不断地归并、搬迁,似乎把名声和好运也折腾光了。飞跃鞋的销量从1990年代的年三四百万双,飞流直下到如今的20万双。而在胡凤娣看来,最严重的问题是仿冒。“铺天盖地啊。”她感叹,“价格又低,10块钱就能买一双。”直到2005年,法国人帕特里斯寻求合作。

    中国制造的品牌重生

    对这个法国人,“飞跃”的老员工怀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感激他盘活了飞跃鞋,钦佩他的眼光和才能,另一方面,也不无“怨气”。

    “那个法国人先是下了订单,作为体育用品卖到国外去了。他还抢先在国外注册了‘Feiyue’的商标,可是我们不知道。他们在那里卖50欧元,我们还是卖28元。他们有很多款式,我们还是以白色的经典款为主。”说起这些,胡凤娣有些愤愤不平。她从来不说帕特里斯,而永远称为“那个法国人”。

    “我觉得明年应该会更好,但看见人家在国外卖得那么火,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明明是我们自己的东西,却让人家做大了。”然而,大博文目前依然主要以生产、批发、下订单为主,胡凤娣打理的这个唯一的门市店,还是为了撑门面、处理库存订单才存在的。看来,要想真正凭自己的力量重新飞跃,上海飞跃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明年世博会,我们能抓住机遇。”胡凤娣喃喃。

    说话间,电话铃又响起,胡凤娣快速地跑去接听,途中轻巧地绕开了桌椅和堆放着的鞋子。这家门店仅10多平米,她像熟悉自己的皱纹那样,熟悉每个角落。

    接下一个新订单,胡凤娣的信心又来了。她捧起一双向记者做“技术分析”和“未来憧憬”:“阿拉鞋子面料是棉的,透气。胶底厚、质量好,而且是根据脚形设计的。侬做完运动后脚会胀大,但是穿着不会觉着紧。明年去参观世博会,白色的穿在脚上,我就觉得这个小伙子特别精神。还有男生女生一道来买鞋,一人一双,就当情侣鞋,老好看的。”做了一辈子的飞跃鞋,胡凤娣真心热爱。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