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鞋业不再“沉默” “贴牌”经济成软肋
10月8日--国庆长假后的第一天,广东创信鞋业公司董事长吴振昌一整天都陷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吴振昌是“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的总召集人。从3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批准对中国和越南皮鞋征收为期半年的临时性反倾销税以来,该联盟代表181家中国制鞋企业,应诉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事宜。
10月5日,欧盟理事会表决通过了对中国、越南产皮鞋征收正式反倾销税。这意味着从此以后,除了中国企业金履鞋业因获得市场经济待遇被征收9.6%的反倾销差别税之外,从10月7日起欧盟分别对中越两国皮鞋分别征收16.5%和10%的反倾销税,为期两年。
“这个消息对我们打击太大了,有些面向欧洲的中国企业已经关门了。”吴振昌说。事实上,自4月7日欧盟“临时制裁令”下发以来, 很多采购商已将订单从中国转移到泰国、印尼。“本来我们的成本就要比他们高一点,现在加税,就更没优势了。” 吴振昌说。
欧盟“临时制裁令”是指从4月7日起欧盟向中国产皮鞋征收为期半年的临时性反倾销税,并在这半年内将反倾销税率从4.8%逐步增加到19.4%。这一临时性反倾销措施10月6日到期后,欧盟便从10月7日起征收上述为期两年的反倾销税。
10月12日晚,“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召开了特别会议,讨论应对欧盟反倾销措施的办法。吴振昌表示,在征求了联盟律师的意见后,决定不以联盟的名义而是以企业的名义向欧洲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欧盟有关法律规定,联盟或商会不能向法院提起相关诉讼,诉讼主体应是企业。但如果个别企业独自提出诉讼,律师费非常高昂,需要20万欧元左右,所以联盟呼吁涉案的150多家中国企业联合向欧洲法院提起诉讼,只要征集到20个左右的企业,那每个企业承担的费用只有不到1万欧元。但吴振昌同时指出,诉讼的过程将非常漫长,很可能要持续一到两年。
吴振昌表示,即便是联合提起诉讼,但最终欧洲法院对每个企业反倾销税率的判决也可能不同,因为这要就每个企业的调查资料而定,但在欧盟决定对中国鞋企征收高达16.5%的反倾销税之前,他们对很多企业的调查资料都没有仔细看过。据悉唯一获得特别待遇的金履鞋业也表示要提起抗诉,因为对9.7%的反倾销税从何而来欧盟从来没有解释过。
10月23日中国最大的民营制鞋企业--奥康集团正式聘请律师对欧盟提起皮鞋反倾销诉讼,这也是欧盟自10月7日正式启动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产品实施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后,第一家宣布提起反倾销诉讼的中国制鞋企业。“不论程序有多复杂,工作有多艰巨,我们都相信法律是公平的,中国的鞋业产业应该站出来在另一层面的法律程序中据理力争。” 奥康集团总裁王振滔说,只有正面应对、继续努力才是唯一的出路。
但更令中国商人们担忧的是,欧盟对鞋子的制裁可能只是个开头。“温州当地很多行业已经感觉到欧盟更多的威胁,现在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除了鞋业,服装、烟具等都在想办法。”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秘书长谢榕芳说。
据《财经》报道,中国“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代理律师、Steptoe & Johnson律师事务所驻布鲁塞尔合伙人詹姆士·瑟尔斯认为,欧盟的新判决,已成为欧盟对中国贸易政策取向的一个分水岭,今后在其他领域还会有大量类似的对华制裁。“在布鲁塞尔,已经有消息说,接下来还会有一些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案。正在谈论的是家具,时间可能在今年年底以前。拥有强大家具产业的德国和意大利支持对中国企业的调查。”
欧盟刚刚出台了第一份对华贸易政策文件,重新评估和审视对华巨额贸易逆差问题。在中欧贸易即将迈过3,000亿美元门槛之际,价值不超过10亿美元的鞋子纠纷,为双方的贸易前景蒙上了阴影。
陷入困境的中国鞋类企业
据海关统计,作为全球最大的鞋业生产国和出口国, 中国2005年鞋的生产总量已达到90亿双,出口贸易额为171亿美元,分别占世界鞋品总量和出口总额的53%和60%。而欧盟则是中国第二大鞋制品出口市场,占中国总出口量的14.6%,2005年1~10月,中国出口到欧盟的鞋类产品达8.05亿双,金额为26亿美元。
然而,从西班牙焚烧中国鞋事件,到欧盟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中国鞋业始终处于国际贸易的摩擦漩涡中。
“欧盟对中国皮鞋反倾销将影响到7万中国制鞋工人的就业机会。”商务部外贸司司长鲁建华表示,面对欧盟征收中国皮鞋反倾销税,中国的鞋类企业陷入了困境。
不仅如此,据欧盟皮鞋进口商的测算,中国皮鞋的均价为每双8欧元(合10美元),征收反倾销关税后,每双进口鞋价格应会上涨超过1欧元。这一新的税率将影响到14%的中国对欧鞋类出口。
吴振昌根据多年的外贸经验判断认为,大多数欧洲经销商都不会承担接近17%的高额关税,除了极少量品质要求高、设计新颖的皮鞋。原本下给中国厂商的订单预计将大量转移到其他地区,估计未来两年中至少有超过七成的涉案产品订单会被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两年的时间足以使欧洲经销商培养起新的供货基地,中国鞋的原有优势将被取代。”
其实,从今年4月欧盟对中国皮鞋征收临时性反倾销税起,反倾销的不良反应就开始显现。欧盟是深圳口岸的第3大皮鞋出口市场,但在反倾销影响下4月以来深圳口岸对欧盟皮鞋出口增势骤减。据深圳海关统计,今年1-8月深圳合计出口皮鞋1,938万双,增幅均比去年全年水平回落70个百分点左右。
而作为中国鞋业主要生产基地,广东在此次欧盟反倾销调查中涉案企业众多。据广东省外经贸厅公平贸易局统计,中国鞋类企业涉案金额达7亿美元,其中,广东涉案金额超过3亿美元,接近50%。
以经营女鞋为主的广州云方鞋业贸易有限公司每年出口50万双鞋到欧盟国家,占其出口总量的四成。经理洪光胜对记者说,该公司4月初与意大利客户新谈的订单订货量从原来意向的4万多双锐减至2万多双。
洪光胜说:“作为一家外贸公司,如果欧洲销售商想让我们承担大部分因反倾销税而多出的成本,我们只好找生产厂商,看能不能压低出厂价格。”
而在广东惠东地区,数千家小鞋厂一年的鞋产量可以达到6亿多双,但平均每双鞋的利润不会超过2元钱,完全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和加班加点争取订单,根本无力应对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
“贴牌”经济成软肋
贴牌生产对中国鞋业的发展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这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曾经让广东经济成为中国的一个传奇,鞋业对此有个夸张的说法:“全世界每三人中就有一人穿广东鞋。”
根据广东省外经贸厅公平贸易局数据显示,广东制鞋业年产量近30亿双,而以此为中心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了庞大的制鞋产业带。目前,广东省有上万家鞋类生产企业,从业人员达200万人以上。然而在这庞大的制鞋“军团”中,只有深圳“百丽”一个品牌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
“贴牌生产最大的弱点就是主动权不掌握在我们企业的手中,仅靠加工赚取微薄的利润,而且容易因为加工出口量大遭遇国外的贸易壁垒。” 从贴牌工厂起家的吴振昌对此深有体会。
他的创信鞋业目前已发展到近2万名员工,年产鞋超过1,000万双,年出口额达1亿多美元,是国内最大的制鞋出口企业之一。而创信鞋业主要的业务就是世界著名品牌的贴牌加工,如美国米奇、史努比,中国台湾地区知名童鞋品牌魔术屋,法国时尚品牌ELLE男女两用功能运动鞋及休闲鞋,还有运动名鞋耐克等。
吴振昌说:“我们的客户在全球不少地方也都有合作的工厂,一旦被征收倾销税,生产成本就会增加;也许客户会将订单转给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工厂。这是我们要尽力打赢反倾销官司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一些鞋企对应诉表现出非常积极的态度,同时对贴牌生产的模式开始忐忑不安。即使是为世界各知名品牌贴牌生产的企业,也开始为自己在供应链中的稳定性担忧。
例如耐克集团今年的一系列动作让中国鞋类加工企业有些“受伤”。耐克集团的代加工厂丰泰企业证实,由于越南的工资水平要低于中国,所以今年耐克运动鞋在越南的下单量明显加大。与此同时,耐克还将新投资1,600万美元,在越南成立VungTau厂,计划在明年年底投产,每月生产鞋的数量将达到302万双,不仅比目前的月产量增加一倍,还有望超过中国国内每月182万双的生产规模,成为耐克集团最大的境外生产基地。
对此,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常务理事周世俭一针见血地指出,制鞋企业如果只满足为他人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出口竞争优势将越来越不明显,而且很可能陷入恶性竞争中。
面对欧盟等对中国鞋类产品发起的新一轮贸易限制措施,以及目前国内鞋行业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商务部开展了多项工作:比如启动轻工产品出口促进资金,支持鞋类企业开展贸易促进活动;在外贸发展基金项目下,申请设立品牌基金用于扶持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产品出口推广等,引导中国鞋类产品出口从单纯依靠数量扩张向依靠质量和效益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