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格大产量优势不再 惠东鞋寻求突围
惠东鞋已经在国内外小有名气了,是中国著名的时装女鞋制作基地。惠东鞋业大部分集中在黄埠、吉隆两镇,一部分分布在平山镇和大岭镇,主要生产PU时尚女鞋。惠东有2000多家鞋厂,从事鞋业生产及相关行业的人员达到十多万人,年产值超百亿,其中年产鞋量50万双以上的企业有70家,年产值1500万元以上的
企业有60多家。
惠东鞋在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主要在两个方面:产品走量大,价格便宜。在惠东,一双革鞋的利润一般维持在2元~3元左右,有的甚至只有5毛钱。惠东年产鞋六亿多双,60%%出口,这其中80%%以上是帮别人贴牌加工的。
广东鞋业大多数都是通过贴牌加工发展起来的,贴牌的直接结果是鞋的生产和销售脱节,鞋厂只负责生产,却无法控制产品的终端销售。下单到工厂的贸易公司,主要看的是价格。据统计,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劳动力成本在整个产品中的比重在20%%—30%%左右,而在国外比例达到60%%。中国的价格优势,主要是劳动力优势。
黄埠一鞋厂老板黄先生1995年到黄埠打工,通过几年的打拼,完成了原始积累,2000他自己开了一家鞋厂。“我刚开厂时,招工很容易,在厂门口贴一张纸一个下午就可以招满,现在一天也难招一两个人;当时招工,新手刚进厂,350元—450元/月,没有两个月以上是不会涨工资的;现在进厂的工人,一进厂就是600元的底薪,1个月后,一般会涨到800元/月。”
随着原材料和用工的不断增长,制鞋的成本越来越高,原有的两个优势(低价格,走产量),已经此消彼涨。低价格很难执行了,如果仍然执行低价位,牺牲的就可能是质量。
工厂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主要还是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和延长劳动时间。而提高生产效率,更多的是盲目要求工人加快工作节奏,求快的结果是降低质量标准,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质量下降就会导致顾客减少,随之带来的是工人收入的减少,工人流动大,企业形象受损,招工更难,到后来就是有单没人做。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时间一长,鞋厂就可能从此退出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惠东退出市场或收缩市场的鞋厂不少,其中黄埠就有一家有名的老厂在各种市场压力下收缩市场。同时,一些工厂在新的市场形势下开始寻找别的出路。
惠东吉隆的南鹏鞋业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2005年度就受过这种煎熬,2003年,总经理陈先生就把鞋厂从原来的地方搬到位于广汕公路旁的新厂,新厂占地8亩,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拥有400多名员工,多条流水线。
正当陈先生准备大干快上时,招工难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不期而来,市场突然变化让陈先生不知如何是好,生意一下子淡了很多,工人难招,没有工人,有货没人做,人员不稳造成产品质量下降,生意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从2004年—2005年7月,工厂处于亏损状况,2004年亏了几十万,2005年上半年亏了100多万。
经过一番思索后,他决定不能再按原来的老办法解决问题了,新的市场形势下,需要新的思路,可自己还没很好地找到新思路,在和朋友的交谈中,他受到启发,决定借脑。
2005年5月他请了一家策划公司对工厂进行了整体规划,包括产品包装、市场定位及工厂的管理等。具体来说,就是统一产品的内外包装,讲究新和精,提高视觉审美度,聘请在《外来媳妇本地郎》一炮走红的钱莹作为品牌代言人。把一直放在家的“高鹏”品牌推向市场。对原来分布在全国的20多个省级代理商进行协调和布局。同时让利工人,提高工人的待遇,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
经过大幅调整,到2005年下半年,工厂形势明显好转。工厂生产的鞋质量不断提高,原来的老工人开始回流,并带来了新工人。质量的稳步提高以及对产品整体形象的包装,逐渐改变了人们认为PU鞋低档、质量较差的形象,产品的出厂价也相应得到了提高,现在的出厂价是原来的1倍—2倍,但销售比以前更好了,幕名而来的代理商,让陈总应接不暇。
去年,南鹏鞋业有限公司的“高鹏”品牌被评为惠州市知名品牌,今年准备申报广东省知名品牌。
经过25年的发展,惠东鞋业已渐成规模,在2000多家鞋厂中,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有五六十家。在新的市场博弈中,有实力的鞋厂才有可能继续站在风口浪尖,进行第二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