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达:如何领跑中国制鞋业
抢滩上海:鞋王再掀冲击波
上海,国际资本看好的投资热土。
森达,这片热土上演绎的动人故事:
17年前,森达集团董事长朱相桂带着“盂兰桥”皮鞋来到上海。“江北货,不来事。”精明的上海人不屑一顾,结果“三闯上海、三走麦城。”
1988年,朱相桂第四次闯进上海滩。在上海第一百货商店举办的全国名牌皮鞋擂台赛上,竟创下一天销售17万元的奇迹,一举夺魁。上海人猛然刮目相看,不过此时品牌已是森达,而非盂兰桥。
“登泰山而小天下。”抢占了中国消费制高点的森达,加快向全国迈进的步伐:逐鹿中原,南下闽粤,挺进西部,重占东北,其势如虹,给国内制鞋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这一冲击的结果,是制鞋业重新“洗牌”,森达跃居榜首,产销量连续九年位居全国同行第一。
“只有世界鞋王,才是真正的鞋王。”朱相桂要让世界鞋业重新“洗牌。”为此,他决定再闯上海滩,以上海为跳板构筑森达进军国际市场的新平台。这次朱相桂要投入上海的不是皮鞋,而是资本,而且是内资企业在上海一次性投入最大的一笔资本。
一石激起千层浪。“集团现在的形势这么好,守住这份摊子发展,不知道多稳当。”有人表示反对:“国际市场风云莫测,变幻无常,当心成为‘泰坦尼克’哟!”,同行中有人提醒:“这么大的投资,能行吗?一旦失败了,该怎么办?”有人这样担心。
永远如履薄冰、永远如临深渊的朱相桂却认为:“在经济全球化面前,企业永远只有创业,没有守业。如果不能主动走出去开辟‘第二战场’,迅速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就会连中国市场都保不住。”
2000年12月28日,总投资达4.2亿元的大型出口基地——永旭鞋业有限公司在上海松江区破土动工。不到一年时间,一座现代制鞋企业在上海拔地而起。
永旭公司面向九干路、背靠淀浦河,距上海虹桥机场12公里、上海火车站21公里、沪宁高速15公里,占地面积21万平方米。屹立在厂区中央的回字型办公大楼造型别致,给人的感觉就是现代、时尚和开放;办公楼前,偌大的广场镶嵌着大片翠绿式的草坪,五根不锈钢旗杆飘扬着中、意等国国旗和森达团旗,每过几分钟,就会有飞机从厂区上空飞过。
森达上世纪抢滩上海的冲击,更多地集中于鞋业市场;这次抢滩上海所引发的冲击则是深刻的、持久的、全方位的。
“想不到永旭建设速度如此之快,更想不到永旭的国际化、现代化程度如此之高!”一向认为苏北人办事慢、品位低的上海人惊呼。一位广东鞋企老板观摩永旭后感慨道:“朱相桂的眼光就是远。不但对中国入世时间把握得这么准,而且这么快就抢占到新的制高点。”中国皮革工业协会人士则认为:“森达的动作,代表着中国鞋业的发展方向,对皮革工业创国际名牌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
在办公大楼西侧,是由两幢6跨生产大楼组成的生产车间,建筑面积为6万平方米。这个车间拥有6条从欧洲引进的全套制鞋生产线,从投料开始到成品鞋包装,形成一个完整的现代工艺流程,每条生产线的日产量达到1800双。在配底线上,生产的是今年夏秋美国市场的流行款式。工艺上乘的皮鞋、现代化的生产、技术娴熟的工人,令欧洲鞋商赞叹道:“永旭的生产、管理水平,在欧洲也是一流的,实在了不起!”他们甚至认为,以欧洲品牌为单一引擎牵引世界鞋业潮流的历史将会很快结束,森达极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引擎。
在成品车间,有着数百箱即将出口巴西、美国、意大利的皮鞋。在永旭新品展示厅,更是盈满全球营销的氛围。来自美国、古巴、韩国、加拿大等l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鞋商正在看样订货、洽谈合作。据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永旭生产的皮鞋己出口到美国、欧盟,俄罗斯等13个国家,今后会把部分外贸订单安排到总部生产。
永旭成功跨出国门,极大地提升了森达在国际零售跨国公司心目中的地位。在一级城市,由于受国际零售资本的冲击,国有大型商场大都沦为二级商场,国内鞋品的市场地位不断下降。森达利用永旭这一平台,大举挺进国际零售跨国公司,在上海百盛、太平洋百货、北京崇光百货、南京金鹰国际购物中心等50多家外资商场开设了专卖厅。
放眼世界:构筑人才新高地
“决定现代企业强大的标志,不是看拥有的资本,而是看拥有的职业经理人。职业经理人队伍是森达进军国际市场最核心的竞争力。”日前,在上海永旭鞋业有限公司回字型的现代化办公大楼里,朱相桂向我们亮出了这一全新的理念。
朱相桂的这一感悟是深刻而理性的。
森达最初创办的时候,仅是镇南村的一个皮鞋作坊,人才的匮乏可想而知。求才若渴的朱相桂便从政府机关“网罗”了一批有大专学历的年轻干部,并委以重任。人才的引进,激发了企业的活力,森达迅速走出江苏,走向全国,成为中国鞋王。
90年代后,残酷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朱相桂更为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坐稳鞋王的宝座,还得需要在更高层次上引进人才,于是意大利的马尼龙格、台湾的蔡科钟、香港的墨顿瑶……20多位具有国际鞋业一流水准的开发、管理和营销大师相继来到森达。
女鞋设计大师蔡科钟来森达的第一年,就开发了120多个女单鞋、女凉鞋和高档女靴等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成为顾客争相购买的抢手货,改变了森达皮鞋“男强女弱”的历史。
在引进的同时,森达还将自己的业务骨干一批批送往意大利、西班牙等制鞋王国以及大专院校深造学习,直接接受世界制鞋艺术的熏陶。近年来,森达还与包括所有国际一流的皮鞋设计事务所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20多位制鞋专业人才在世界各地搜集信息、开发鞋品、组织原料……构成了一张覆盖全球的无形的智力网。
这些投入给森达带来了巨大的回报: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全国同行第一,市场占有率达16.7%,2001年实现利税近2亿元,成为“中国真皮领先鞋王”和惟一跻身全国500强的皮鞋企业。被森达人尊称为“老师”的意大利制鞋企业感叹道:不断的网罗人才,将使森达聚集起超越“老师”的优势。
朱相桂要的就是这一超越。“森达的国际化,首先是人才的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的关键是职业经理人的国际化。”在朱相桂眼中,职业经理人必须是复合型的,衡量的标准有三点:一是知识,业务技能与实践经验要达到国际一流;二是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三是性格,具有很强的相容性和合作理念。
日前,我们在永旭鞋业有限公司新品展示厅见到了总经理王国进,他正与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国际鞋商们洽谈业务,时而英语,时而意大利语,时而俄语,时而粤语……确为世界鞋业不可多得的人才。通过了解知道,王国进先生早期曾服务于台塑集团,后在一家国际大型制鞋企业长期负责国际贸易,来上海水旭不久就展现出强大的市场号召力,与美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古巴等多个国家的鞋商签定了合作协议,一些鞋商还在水旭设立了派驻机构。
像王国进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在森达还能列出一长串,如菲力普、吕芳正、张益、迈克尔、塞久等。朱相桂笑称:“森达已经拥有了一支联合国式的国际打工部队。”
森达的舞台,既没有栏杆,也没有天花板,每位职业经理人都会获得充分的授权。上海永旭是森达投资4.2亿元创办的年产2000万双皮鞋的出口基地,但人、财、物,销、供、产全都授权王国进负责,其开发、管理、营销等方面的高级职员,有来自意大利、美国、英国的,有来自台湾、香港、广州的,设在古巴、韩国、日本、美国等地的分公司和分销机构,大多聘用当地经验丰富的制鞋人才或海外留学人员主管。上海松江区副区长周雪娣告诉我们,在上海松江有很多跨国公司投资创办的企业,但像朱相桂这样放手重用人才的还很少见,令人敬佩。
创造价值,资本增值,是朱相桂对职业经理人惟一的考核标准。朱相桂向我们列了两道算式:一是年产出必须是投入的3.5倍以上;二是年利润要达到产出的15%以上。来自台湾的百思图品牌经理吕芳正,2001年森达投资1000多万元授权他创立百思图品牌,仅8个月就盈利400多万元。今年6月份,百思图综合市场占有率进入全国皮鞋前10名。
“谁让资本最快地增值,谁就享得最高的报酬和最大的权力。”这是朱相桂近年来常讲的一句话。王国进、吕芳正、张益等职业经理人,不仅有着高额的年薪,而且享有森达赠予的高额股权,更重要的是将他们的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紧紧捆在了一起。
机制灵活、敏捷,是森达走向成功的法宝之一。
早在1993年,森达就与意大利制鞋企业全面合作,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成为世界鞋业之集大成者。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森达推行“大集团、大公司、小实体、细管理”的运作模式,划小划细管理单位,形成小单位运行、精细化生产、零缺陷管理的新格局,发挥大企业“强”和小企业“活”的双重优势。所有这些,似乎都偏重于解决内部平衡与内部协调,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依然较弱。如何让企业高效率运行,对市场快速反应?朱相桂的回答是,按市场规律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建立全新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活化机制的动力之源在市场。森达打破传统的集权制营销模式,全面推行销售买断制,将森达品牌的区域市场经营权,授予那些具有现代营销头脑和一定资本实力者经营,形成“共赢”的分配机制。在集团授权的范围之内,代理商根据市场需求确定所需鞋品,拿钱买货,自主经营,一下子就将风险与利益捆在了一起。为减少订单风险,他们主动深入市场、研究需求。
在森达,订单就是命令,接到订单,快速行动。随着订单的流转,市场竞争压力被传递到企业的每个环节。采购、开发、生产、核算等部门主动与市场接轨,确保订单按期保质兑现。营销体制的转换,使产品适销率、有效供给率提高了,盲目生产、库存积压减少了。
活化机制,要让企业处于优势地位的资源充分利用。近年来,森达凭借自身的资本、品牌、通路等优势,相继推出了好人缘、梵诗蒂娜、法雷诺、百思图、雅波笛等多个品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为使这些资源利用最大化,森达大胆吸纳国际先进的品牌经理制,实行品牌化运作、无工厂生产,整合社会资源,放大市场效应。梵诗蒂娜品牌经理告诉我们,梵诗蒂娜是一个无工厂的品牌,公司仅有35名员工,主要负责鞋品开发、渠道建设和品牌策划,今年预计可实现销售额1.5亿元。目前,好人缘、梵诗蒂娜、百思图等品牌的市场销售一片红火。森达的目标是,经过3至5年的运作,构筑森达在国内市场垄断经营的地位,打造一个以森达为主的“名品牌家族”。
机制的活化,离不开信息化技术的支撑。近年来,森达购置了IBM小型机,为管理、生产、销售部门配备了200多台微机和先进的操作系统,与40多个销售分公司建立起远程分销系统。去年森达又与加拿大Geac公司合作,引进国际先进的ERP管理系统,拟用2年时间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重组,建立“生态供需链”,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以适应现代制鞋业“少批量、多品种、短周期、快节奏”的订单制生产。现在,董事长朱相桂无论走到那里,只要打开身边的电脑,企业的销售、开发、供给、生产等情况了如指掌,甚至连一笔订单的数量、货号,现在什么环节、哪个车间、哪个岗位都一清二楚。
森达市场化的灵活机制,还表现在用人与分配上。该集团先后推行了以认标竞聘为主的人事管理制、以绩效考核为重的契约式年薪分配制,创造价值、所作贡献,成为森达人才使用和激励的主要标准。用竞争选拔人,让市场评价人,使一些有知识,高素质、能力强的同志在岗位上脱颖而出。
让市场说话,是森达活化机制的核心。
让市场说话,使森达赢得了更大的市场“话语权”。在杭州“双王”会议上,朱相桂“共打中国牌”的倡议,得到了国内制鞋企业的热烈响应。
从朱相桂身上,我们领略到新一代制鞋人的睿智、胆识和远见,更看到了中国制鞋业辉煌灿烂的未来。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