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老布鞋也有大作为
生产基地凉晒鞋底场景。
信阳商城县有种“毛底布鞋”,非常受欢迎。毛底布鞋起源于明朝,兴盛于清朝、民国时期。与其他布鞋不同,除了工艺上以手工制作为主,毛底布鞋因制成成品鞋后鞋底周边全是毛布而得名。
商城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河南省东南隅,与安徽、湖北接壤,文化融会中原和吴楚,形成清纯质朴、聪慧灵动的地方风格,为毛布底鞋手工制作提供了滋生的土壤。据当地人介绍,大别山区四季分明,降水丰沛,植物品种丰富多样,尤其多产毛竹。空气潮湿、气温高而足底多汗,睿智的商城人民因地制宜,利用天然竹笋叶的濡水排汗功能,制成毛底布鞋。
毛布底鞋精选天然毛竹叶以水煮、漂洗、去黄、烘干、压平,利用毛竹叶的天然凸凹槽、纵橫搭配,与前20层后26层纯棉新布叠加,经手工排版,以大别山区独有的芝麻粒元宝针纳制工艺手工纳制,其针码摆放均匀、针脚大小匀称、刹线力度一致,每平方寸达到九九八十一针。
鞋底纳完后,用模具下掉多余部分,即为成品待绱鞋使用底。由于切完的底墙周边都是布毛,所以称为毛布底,做成的成品鞋也就俗称为毛布底鞋。一双毛布底鞋的制作需要经过8道大工序、62道小工序、至少12000针才能完成。
手工反绱鞋车间工作场景。
鄢岗镇毛布底手工布鞋厂既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又是河南老字号企业,近年来企业采用“公司+网点+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和“巧媳妇+”工程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留守陪读妇女能够照顾着家、带着娃、挣着钱。
随着老一代制鞋艺人逐渐老去,年轻人逃离农村奔向城市,农村劳动力面临断崖式缺失,毛布底鞋手工制作技艺更是面临着人亡技绝的困境。为此,企业负责人黄建华带领团队北上河北南下广州、深圳与机械工厂寻求合作。
历时3年,经历9次失败后,最终研发出千层底布鞋鞋底机械打孔设备,优化了千层底纳鞋底工艺。由原来的人工手针纳底改为现在的机器扎眼,人力穿线纳底,为老一辈的纳鞋底产业工人节省体力、为新一代的纳鞋底产业工人降低了技术门槛。
今天的毛底布鞋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大力锻造技术能手,培养制鞋技师,发掘优秀传承人。采取企业、家庭、师徒等多种传承方式,建立了乡、村、组、户四级传承网络,先后培养出3名市级非遗传承人、8名县级非遗传承人。
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该企业自2022年3月起通过“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训工程,累计培训、再培训工人2306人,带领农民学技能,实现家门口的就业。(信阳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王清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