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重组 “东莞制造”如何定位?
【中国鞋网-要闻分析】一直以来,外界对加工贸易的转型颇为关注。尤其在全球供应链重组的背景下,东莞频繁出现外资企业“东南飞”的外迁现象,外界对此态度也各不相同。6月17日,中国加工贸易产品博览会在莞举行,本报就全球供应链下东莞外资企业外迁的原因、影响等话题作一些深入的探讨,以期能为读者带来一些思考、启发。
“随着人力资源等成本的提高,80%的鞋企计划在东南亚设厂,把加工环节外迁。”6月17日,东莞市鞋业商会秘书长刘伟说,2008年之后,“世界鞋都”东莞的台资、港资鞋厂开始不断外迁,去年以来有加速之势。6月初,鞋业商会刚刚组织16家鞋类企业去越南、柬埔寨等国考察,准备下一步的外迁事宜。
不仅是鞋业,近年来东莞的服装、电子等多个产业加快了“东南飞”的步伐。渣打银行近日的一项研究称,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上升是一种颠覆性趋势,认为全球供应链因中国传统制造业低价优势的丧失而重新整合。身为全球最大供应链源头的中国,将剥离很大一部分低成本制造业,印度和东盟可能从此次低成本制造业迁移中获益。
悲观者认为,东莞面临高端制造向发达国家回流,中低端制造向发展中国家分流的双重挤压,可能在这轮重组中被全球供应链抛弃。
两种观点的背后,意味着东莞亟待求解新命题:“东莞制造”如何精准定位?如何更好地嵌入全球供应链?
1.要素价格增长 加工环节外迁
以前,刘伟经营着一家制鞋机器制造企业,在东莞鞋业发展初期,他的生意也青云直上。曾有数据显示,东莞制鞋业繁盛时期,世界上65%左右的高档鞋或名鞋都出自东莞,全球每4亿双运动鞋就有1亿双是东莞生产的。
“当时生意很好,机器供不应求,但这两年慢慢地都卖不出去了。”刘伟说,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裕元集团、华坚集团、绿洲鞋业、绿扬鞋业等多家风靡全球的制鞋集团,纷纷都在转移东南亚等国家。其中,中国女鞋最大制造商之一的华坚集团,在东莞两家工厂分别有8000人和6000人,如今这两家工厂合并成一家五六千人的工厂。与其他外迁的鞋企有所不同,华坚集团跑到非洲埃塞俄比亚设厂,那里目前已有几千名工人。
刘伟说,企业外迁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力成本及原材料等要素价格上涨,招工用工难等问题。“在东南亚1000元就可以招到普工,但在东莞得四倍以上。”
东莞市锦铭五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铭五金”)负责人盛女士告诉记者,锦铭五金主要生产螺丝配件等产品。目前,也在考虑向东南亚、非洲等地布局工厂。谈及原因,盛女士称:“东南亚、非洲等地区人力成本较低,同时,有一些地区资源稀缺,市场售价反而要高一些,这就使得在这些地区布局有较大的利润空间。”
说到去东南亚和非洲布局的局限性,盛女士表示,最大的问题在于上下游产业链完整性以及营商环境。“在一些比较落后的地区,要想找到自己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很难,有的地方营商环境也一般。”
一位家具企业的负责人胡先生也说,外迁的企业大多是鞋类、服装类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当中国工资不断上涨时,这些产业转移至其他国家很正常。
2.供应链优势仍在 研发采购功能保留
从企业“用脚投票”指向的路径来看,随着制造成本上升,东莞制造业最初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改变。但这是否意味着东莞制造业的优势不再了呢?在刘伟看来,东莞制鞋业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供应链,是东莞最大的优势。
“虽然说很多厂在外迁,但其实只是生产环节迁出,但是原料采购、产品研发等功能依然保留在东莞”。在刘伟看来,东莞的原材料和技术已经非常完备,成熟的工程师也都集中在此,因此还具有相当的比较优势。
据不完全统计,东莞集中了来自台湾、日本、韩国、巴西等地区和国家的制鞋技术人才近10万人,已经成为世界制鞋专业人才最主要的集散地。此外,东莞还汇聚了全球1500多家鞋类产品采购商、贸易商,包括世界最大的贸易公司如利威、派诺蒙等。今年开展的世界鞋业总部基地,目标更是推动厚街乃至东莞成为全球最大的鞋业产业供应链高端服务中心。
孙女士是东莞厚街一家鞋业原料供应商的负责人,她笑称见证了东莞鞋企“东南飞”的脚步。孙女士说,公司主要供应运动鞋皮革材料,一直跟为耐克等知名品牌代工的宝成鞋业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近年来,为了减低制造成本,宝成集团逐渐减少在大陆的生产线,而加快往越南以及印尼转移。但这期间,他们的合作从未中断。
“制造业生产需要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这类似于一个有机的生态链。多年的发展,使东莞的供应链变得相当成熟。”孙女士进一步说,如果当地的零件原料质量不行,这种迁移就不划算,这也使得一些小企业无法迁移至东南亚国家,而一些大企业外迁其他国家之后,原料采购依然是在东莞。
记者走访发现,在厚街像孙女士这样的公司还有很多,他们大部分并没有因为企业的外迁而减少订单,只是业务范围从“内贸”转向了“外贸”。而一些成熟的研发工程师,因为早已在东莞安家落户,也没有跟随外迁。不少企业虽然工厂设在东南亚国家,但研发、采购中心依然在东莞。
对此,早几年把生产逐步转移到非洲的华坚集团董事长张荣华分析称,东莞转移到东南亚其他国家的鞋企,目前来看80%都是不成功的。他说,东莞皮鞋业生产环节拓展空间已经不大,劳动密集型工厂总是向低工资地区走。然而东莞已形成的贸易、新材料研发这些成果不会消失。未来贸易、结算、研发、人才培训才是东莞鞋业的空间所在。
3.形成新的比较优势 填补产业转移空缺
著名财经学者叶檀告诉记者,东莞等制造业城市企业外迁,某种程度上是比较优势的逐渐丧失。放眼全球供应链,东莞此前是通过低成本的制造优势来融入其中,现在这种优势随着劳动力等价格上涨逐渐失去。与此同时,东莞的中高端制造业的优势还不够强大,产品的稳定性还不高,因此目前面临着一个转折期。
“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如果我们的制造水平跟不上,那们我们就被全球供应链抛弃了。”叶檀说,更乐观的看法是,希望在此过程中东莞的制造业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型,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及时填补低端产业转移后的市场空缺。
6月6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显示,2010年中国工业经济水平大约比德国、英国落后100多年,比日本落后60多年。
“无论落后多少,现实是,中国必须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并找到除低端制造外的精准定位。”叶檀以手机产业举例说,由于技术优势,手机液晶屏、闪存、处理器、摄像头等关键零件,中国手机厂商需要大量从韩国企业采购。苹果iPhone6所采用的屏幕就来自LG供应的液晶屏幕,iPhone6卖得越好,LG的产品也就卖得越好,并从中分享部分利润。
反观中国,手机企业具备学习与营销能力,具有平台资源整合能力,但基本上不具备芯片的技术与制造能力,核心零件依赖进口,比如手机芯片要么采购高通的骁龙系列,要么从三星购买。手机的液晶屏也主要来自LG、三星或者夏普等供应商。中国因此成为韩国手机零件最大的出口市场。
在叶檀看来,在享受完低价优势后,东莞需要新的不可取代的比较优势:训练有素的劳动力、庞大的工程师队伍、便捷的基础设施物流网络。谁能掌握智能制造的密钥,谁就能够在供应链中占优势。
“东莞制造标准化的优势,精细化的优势,产业链物流链比较发达,这个优势不能放弃。”叶檀说,所谓精细化就是取代人,产品保持一定的创新精神。东莞供应链已经很发达,配套的相关零件能够买得到,现在要让产品更加稳定、优质。
广东财经大学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也认为,供应链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随着东莞各方面成本提高,作为传统低端制造业外迁是必然的。但反过来讲,外迁为新兴的服务业留下了空间。而从外迁的模式来看,迁出的多是加工环节,而设计销售环节留在本地。这也是制造业转向供应链两端,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种模式。
有专家指出,中国制造过去一直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就是因为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代工模式让中国制造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挣着最少的钱却承担着最严重的污染。王先庆也认为,东莞一些代工企业产业生态本身不健全,供应链很短,所以淘汰与迁出影响并不大。
4.加强渠道控制让制造和流通协调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
著名供应链专家马丁·克里斯多弗曾说:“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预示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扩展的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种强调系统优化和运作过程整合的供应链管理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向人们昭示其创造性和灵活性。
王先庆也认同这一说法。他说,供应链和供应链的竞争,本质上是渠道控制权的竞争,谁掌握了渠道,销售的权利,就有了生命。企业要有自己的采购销售网络,才能达到自主,不用受制于别人。王先庆建议说,东莞首先是发挥东莞制造业的优势,如模具、电子、家具、服装等产业,产业链条完善、技术成熟、工人丰富,这种要集中优势去做,发挥优势。与此同时,跟上高端制造业,进一步完善供应链,尤其是流通渠道环节要加强,让制造和流通协调。
最近,东莞建立起保税物流中心,目标是打造进出口配送基地,通过提供包括全球海运服务、报关报检、进出口代理、配送、供应链金融等在内的供应链一体化服务,降低东莞企业的总体物流成本。同时,还将引进国际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全程供应链服务,帮助制造企业降低成本并扫清“走出去”的障碍。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财税系主任林江说,东莞的变化,表面上是人工成本上升、中国整体经济环境变化等问题,内在是之前的招商揽资红利没有用在如何提升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营造物流优势或许是一个出路,能获取供应链核心环节。但这首先得去除小农作坊意识,纵观东莞各地,印象中尚有不少GDP是靠“上住人、下作坊”的模式产生。(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
- 上一篇:中国鞋网:成都女鞋如何创千亿产业
- 下一篇:耐克CEO离任,中国品牌能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