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美与痛:高跟鞋为何成了专属?
【中国鞋网-要闻分析】在戛纳电影节(Cannes Film Festival)女星走红毯的照片中,有很多优雅的及地长裙,遮挡了她们专为这个特殊场合穿着的鞋子。
多伦多——你其实很少能看到这些鞋子。
在戛纳电影节(Cannes Film Festival)女星走红毯的照片中,有很多优雅的及地长裙,遮挡了她们专为这个特殊场合穿着的鞋子。
那么,如果一名女性决定不穿着难以走路的高跟鞋,而是选择更加方便——甚至是时尚前沿的——平底鞋,步入这个知名的电影盛会,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但是对于有些人,这似乎真的很重要。上周有报道称,一些女性穿着平底鞋前往这个电影节,却因违反着装规范而被拒之门外。实际上,高跟鞋似乎是不成文的红地毯着装规范之一。穿着高跟鞋,会改变你站立、走路的姿势,改变人们对你的感觉。即使鞋子被看到的时候很少,但当裙装的下摆摆到一边时,它们本质上就相当于紧身胸衣:鞋子让女性摆正自己的位置。
高跟鞋已经变成女性魅力的标志,甚至是女性力量的标志。但是,这种力量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女性才拥有用高跟鞋来表达它的特权呢?高跟鞋会对穿着者产生一种“提升”效果,类似于骑在马上的优势,它最初并不是女性服饰。在17世纪之交,高跟鞋被首次从西亚引入西方时装领域。在130多年的时间里,它是权力和威望的表达,特权阶层的男性热衷于穿着高跟鞋,该阶层女性也随之效仿。
然而在18世纪时,情况发生了转变,男女服饰之间的差异开始反映更广泛层面上的文化转变。无论属于哪个阶级,男性都被视为唯一具有理性思维的性别,因而应当拥有政治选举权。在这种新的平等中,男性不再需要高跟鞋。他们开始穿着新兴的三件套,色调暗沉,别具一格是不受提倡的。在那个世纪之初,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列出了男性俱乐部的规则,其中警告说,如果一个成员“鞋跟超过一英寸半……此人应被立即驱逐……从我们这里离开,自己去变高!”
相反,女性则被视为天生缺乏理性,不适合接受教育和拥有公民身份。时尚被重新定义为轻浮和女人味,高跟鞋成为“傻白甜”形象的有力辅助。在1781年的短篇小说《描画者》(The Delineator)中,“活泼”的人物哈里奥特(Harriot)“穿着法式高跟鞋摇摇晃晃的,脑袋就像她的脚一样不稳定”,这代表了18世纪女性的理想典型。接着高跟鞋又有了其他一些让人不放心的理由;它与女性的虚荣心和不诚实联系到了一起。此外人们还越来越担心,女性会用高跟鞋等性感服饰来迷惑男人并篡夺权力,玛丽·安托瓦内特(Marie Antoinette)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这种观念也奠定了基础,让高跟鞋成为了一种代表女性权力的配饰。
到19世纪,摄影术的发明及其在色情作品中的迅速普及,催生了一种古怪的惯例:描绘除了鞋子之外不着其他衣物的女性。
跟鞋仍然保持着与女性非理性形象之间的联系。一个反对女性参政的煽动者,在1871年的《纽约时报》上写道:“选举权!担任公职的权利!先让我们看看,哪个女人有足够的理性和品味,穿着让她舒适,又不破坏步态的鞋子,风姿绰约地走过第五大道。”
高跟鞋被这种种包袱所拖累,难 怪无法在男士时装中拥有一席之地——即使在20世纪最初几十年,男人的身高成为一个文化焦点的时候。一些伪科学观念引入达尔文优胜劣汰概念,把男性身高和 性吸引力直接联系起来。高跟鞋本有可能回到男士时装界,但遭到了他们的拒绝。男人穿着高跟减损了他们的阳刚之气,突出了天生的身高不足,人为增加的身高不 会赋予他们任何优势。
然而,女性穿着高跟鞋仍然是一种文化规范。即使在时装领域,高跟鞋会暂时过气,在情色领域,它也始终屹立不倒。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联系催生了细高跟鞋的发明。战时美女招贴中细到极致的高跟鞋,在50年代初成了现实,社会鼓励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去模仿那些画报女郎。诱人、顽皮,总是穿细高跟鞋的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成为了这一时期女性的典型形象。
到了20世纪60年代,高鞋跟变得不那么受青睐了;对于“青年风暴”(Youthquake)的风格革命而言,它太“成熟”;而对新锐女权主义者来说,它又太容易惹麻烦。到70年代,高跟鞋重新流行起来,与那个迪斯科时代完美契合(高跟鞋当时也确实出现在了一些男性的衣柜中)。
上世纪80年代,前所未有的大批女性进入职场,事业心太强开始被认为是社交生活的不利因素——它可能会让女性不招人喜欢。高端时尚提供了一个对策:高耸入云的“致命高跟”。它可以旁敲侧击地告诉对方,女性的成功并非只是因为她的商业头脑。本世纪初,设计师版的高跟鞋被认为是“影响力工具”——时报的一篇报道也曾使用这种说法——职业女性利用高跟鞋,通过性感的“力量”来操纵他人,这个想法在今天仍然会得到认同。
性魅力与影响力之间的关联还可以清晰地表明,女性一生中只有很短暂的一段时间可以显得富有权力。对于今年戛纳电影节上的事故——少数穿着平底鞋的中年女性被拒绝入场——的普遍看法就突显了这个问题。虽然带有道歉的姿态,但这种观点似乎在暗示,或许如果这些女性不这么老,就根本不会去穿舒服的平底鞋,无论她们是凭借什么成绩或关系来参加庆典的。
这就是把性诱惑力视作影响力工具要面对的终极问题:你是否有影响力取决于观察者的主观看法。
如果倡导穿高跟鞋的人声称它属于女性的传统服饰,这也一点没错。暴露的礼服和藏在裙子下的鞋子与18世纪的性别观、19世纪的色情图片,以及上世纪中叶的女性社会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
或许我们可以在21世纪颠覆这个传统,因为我们现在都清楚,女性的影响力与鞋跟的高度无关。(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