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手机站

微博 |

我的商务中心

中鞋网,国内垂直鞋类B2B优秀门户网站 - 中鞋网 客服经理 | 陈经理 钟经理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品牌观察 > 李宁:换标换不好成了“掉膘”

李宁:换标换不好成了“掉膘”

2013-05-23 09:55:05 来源:中国鞋网/和讯科技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cn/

  【中国鞋网-品牌观察】对于眼下正挣扎在业绩泥沼中的(2331.HK)公司而言,近3年前的“换标”往事实在不堪回首。但作为后来者,重新审视其2010年6月30日“换标”前后的决策过程,却无疑很有点“鉴往知来”的意味。

  当然,作为李宁换标的“马后炮”,化用周在《大话西游》中的经典对白,为尊者讳的说法是彼时李宁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们猜到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尾”;犀利一点则是主掌者们意识到了问题,却错用了“换标”这幅药方。

  战略错位

  纵览彼时李宁核心高管提出的换标理由,无外乎三个:国际化需要、品牌定位需要、产品设计需要。

  首先是李宁国际化的需要。按照李宁原有的规划,2009~2013年是国际化测试年,2014~2018年是全面国际化年。在国际化的品牌支撑上,换标持论者认为,李宁原有颇像松鼠尾巴的Logo像、Slogan像事实上,李宁“一切皆有可能”(Anything is possible)的原Slogan2003年提出,早于阿迪达斯2004年的Impossible Is Nothing。

  对于志在2018年成为国际第五大运动服饰品牌的李宁来说,阿迪达斯是国际巨头,李宁如果希望走出具备品牌知名度优势的国内市场而“试水”国际业务,更换标志和Slogan似乎“非做不可”。

  在品牌定位上,支持换标的声音认为,调查数据显示,李宁到2010年已创办20年,其超过50%的忠诚客户群体年龄偏大,居于35~40岁,而非公司目标消费群的13~26岁。为了提升公司品牌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影响力,换标成为首选。

  再次,在产品设计上,李宁原标识“不够现代,缺乏想象的空间”,尤其是运用在售价较高的鞋产品设计上时,时代感不足。

  因此,李宁早在2007年即开始筹划更换标识及Slogan。

  力主换标的李宁原CEO张志勇看到,2008年之前国内体育用品行业的年增长约30%,但2009年只有11%,2010年估计是15%~16%。李宁自身的成长也随着规模增大而减缓:2008年增长逾60%,2009年虽实现销售收入83.87亿元,但同比增长只有25.4%。

  “市场增长的驱动力已经发生变化。过去那么多年,体育用品增长的驱动力在于分销,我们叫多开店,中国市场非常大,让人买到,就要有店,方便消费者购买使得这个产业发展非常快。现在店开得差不多了,接着的竞争就会回到竞争的核心和关键阶段,我们称之为产品创新和品牌创新。”张志勇曾这样解读换标原委。

  显然,张志勇彼时对于李宁发展环境的相关判断都极为准确,其开出的国际化、换标等品牌重塑应对举措,并非李宁当时最需改进的核心问题所在。换标表面上大张旗鼓,实质上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李宁的运营困境。

  一个突出的例证是,李宁长期以来的库存周转时间都在70天左右,经过努力一度缩短至50天左右,但即便如此,仍远长于体育35~50天左右的库存周转期。以如此供应链组织效率,借换标大谈、奢谈国际化。

  从外部竞争角度,由于2008年北奥运会“狙击营销”的一系列成功,李宁确实在2009年一度反超了阿迪中国的销售额,缩短了与耐克中国销售额的差距。但问题在于,2009年时,阿迪中国正忙于后奥运的“清库存”运动中。此前,挟北京奥运会“双料”赞助商身份,阿迪达斯中国一度对于2008年的销量抱有过高期望,最终却因为不期而至的2008年美国次债危机大打折扣。

  李宁在2009年对于阿迪中国销售额的“反超”颇有些意外。张志勇未能清醒地看清李宁的实际运营能力和“侥幸”因素,就将公司未来发展营销重点寄托在了销售额占比尚不足2%的海外市场。

  后来的财报数据也确实表明,正是彼时并未能及时展开的清理库存,成为2011~2012年李宁业绩不断“滑坡”的根源。

  截至2012年,李宁年销售额连续第二年同比下滑,同比减少24.5%至67.39亿元,净利润更是2004年上市来首度亏损的19.79亿元。这一销售规模仅略多于耐克中国2012年销售额的一半,不仅重新被阿迪中国拉开大幅距离,亦被国内的安踏体育安踏2012年营业收入76.23亿元,净利润13.59亿元。

  李宁在被晋江“群狼”苦苦追赶了20多年后,终于第一次交出了国内运动服饰市场份额“头把交椅”。

  资源错位

  与战略上的“讳疾忌医”、“好大喜功”不同,李宁“换标”前的一系列布局现在看来都缺乏章法,没有将有限资源集中用到刀刃上。

  早在2007年11月,李宁宣布动用3.05亿元收购上海股份有限公司57.5%股权。此后,李宁展开了一系列品牌并购与整合动作,2009年7月宣布1.65亿元收购(Kason)品牌。

  乒羽器材市场规模有限,且主要集中于中国,诸如耐克和阿迪达斯等巨头的国际化无不是借助足球、篮球、跑步等国际主流项目而获得成功,因此,李宁对于红双喜和凯胜的并购,充其量属于生意规模的扩张,并不能因此带来品牌国际化。

  李宁的国际化却恰好是寄望由此开始,甚至剑走偏锋。譬如,2009年12月,在香港开设首家李宁羽毛球专卖店;新加坡亦如此。2010年6月,李宁美国波特兰专卖店开业,虽然该店位于耐克总部所在地附近,但其象征意味颇浓,店里甚至出售太极拳运动服饰。

  当然,更糟糕的还不止这些。

  2008年8月,李宁出资9.34亿元购买(Lotto ) 在国内的20年特许经营权。为了扩大女子瑜伽运动服饰售卖,李宁还聘请了台湾女星林志玲担任代言人。

  且不说李宁相对有限的财务和品牌资源的分散问题,单就乐途和林志玲的代言倾向,外界就一致认为李宁已将专业定位迷失于运动的定位里不能自拔。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运动时尚概念的“低门槛”泛滥和运营“潮退”,2012年2月,李宁宣布聚焦于核心品牌、核心业务,重新确立了李宁牌专业运动定位的规划;同时,2012年6月,公司还缩短了与乐途的合作年限,由此前的20年降为10年。

  显然,这些本该在2010年6月品牌重塑时就该清晰回答的核心实质问题,一直被拖延至无法再维持的窘境才被提上桌面。

  因为长期忽略或缺乏在主流足球、篮球等职业赛事运动领域的赞助投入,李宁有限的财务和品牌资源“左右摇摆”导致其2012年决心回归CBA赞助时,需要付出5年高达20亿元的巨额成本。

  错误的执行者

  更可以佐证李宁2010年“换标”失败的例证是,当年的5人小组,除了李宁本人尚留任公司董事会主席外,其余四人现今均已离岗。

  李宁2010年品牌重塑“五人小组”的成员包括:李宁、原CEO张志勇、原CPO(首席产品官)徐懋淳、原CMO(首席品牌官)方世伟、李宁(美国)公司总经理李嘉明。

  五人的分工也很明确:李宁负责阐释他对于运动的理解、运动的内涵,张志勇总管战略,和李宁一起有最终的拍板权;徐懋淳从产品设计角度提出建议,李嘉明从国际潮流给出意见,而方世伟直接负责执行。

  稍显尴尬的是,这个五人小组最初的意见就难言统一。李宁曾在备选的Logo时表态“我可不可以不选”。某种程度上,这是李宁对于新标的不认可。

  方世伟和徐懋淳更属于李宁内部的争议性人物。2007年6月,方世伟自奥美加盟;3个月后,徐懋淳到岗。2009年底,方世伟被擢升为公司CMO,实现了“三连跳”,徐懋淳也是。

  吊诡的是,无论CMO还是CPO的分管职能,原本都在原COO郭建新的管理之下;但2010年时,不仅五人小组中没有郭建新,方世伟和徐懋淳也无须向郭建新汇报工作。

  后来一系列高管离职的事实也表明,这个问题其实早已相当严重。但在当时,这些还都掩盖在“换标”背后。

  2010年6月30日换标当日,方世伟们提出的“90后李宁”的说法。虽然张志勇、方世伟一再表示这是公司希望赢得更多年轻消费者认可,但事实却是,李宁原本忠诚的70后、80后消费群体突然发现自己被李宁“抛弃”了。

  “从暂时风险的体现来说,第一个就是老Logo的存货,因为我们不能预见新Logo出来,对老Logo会造成什么影响。我们以往的经验是,存货要在24个月全部清掉,所以我们要更加速做这个事情。”张志勇当日说,因为自己没有这方面经验,而国内换Logo的只有联想公司成功实现了转换。他的第二个担心在于,李宁新Logo从消费者的认知到偏好的过程中,公司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整个过程中创意一致性的持续执行能力。

  张志勇所称的“担心”无一例外地发生了。2012年底,李宁公司不得不一次性拨备14亿~18亿元回购存货;即便是换标发布会当日,也因为方世伟主导部门和集团对外公共事务部的职能划分,将都市类媒体和财经媒体分别由两个部门召集。

  而“换标”两年多来,李宁原CMO、CPO、COO、继任COO、原CFO、CEO等悉数离职。2012年4月1日,金珍君任李宁非执行董事,2012年7月5日任李宁执行董事及执行副主席。金珍君能否对症下药重振品牌,挽回此前品牌重塑的负效应,还待继续观察。 (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合作媒体:   )

 

在线咨询

姓名
电话
留言

快捷留言

  • 请问我所在的地方有加盟商吗?
  • 我想了解加盟费用和细则。
  • 留下邮箱,请将资料发给我谢谢!
  • 我对加盟有兴趣,请迅速联系我!
  • 我想了解贵品牌的加盟流程,请与我联系!
  • 请问投资所需要的费用有哪些!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
  • 验证码:
推荐新闻
热门鞋业专区
品牌要闻
品牌推荐
热度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