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追踪温州品牌制造如何定位市场?
【-行业新闻】鞋业是温州的支柱产业之一,其规模、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全市鞋类产值达263亿元,生产数量占全国25%左右。全国仅有的两家“中国真皮领先鞋王”(鞋类最高荣誉称号)温州占其一。据中国皮革工业协会统计,2002年全国重点皮鞋企业产销前30名中,温州企业占了70%以上;获准佩挂真皮标志超百家,占全国3/5以上。
聚集与协同
目前,有4000多家制鞋企业集聚在温州,形成了皮革、、皮件三个主体产业和皮革化工、鞋用材料等配套的较完善的鞋革产业链,从业人员达35万人。
企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十分显著,在聚集过程中不仅提高了专业化企业之间的交易效率,产业关联较强的企业因地理接近节省相互物质和信息的转移费用,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中小企业通过共同使用公共设施减少分散布局所增加的额外投资,这一有形共享减少了区位成本,形成了成本协同优势;地缘及亲情使企业集群具有天然的亲和性,企业间的协调互补使一项新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在相关或相似的企业加速推广,并组合、派生、裂变出更多的创新,不同业务的共享,使技术优势在企业内得到最大限度地扩散和利用,产生晕轮效应,带来创新协同优势;集群内企业间技术的优先传播与扩散,广泛的正式或非正式合作,大大提高了合作效率,突出了外部效应,凸现了区域内的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效益。
在长期的交流与协作中,许多企业的协调互补逐渐地系统集成,形成了权变的、发展的、无形的动态柔性协同优势,创造了难以确认和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例如,在协同效应下集结成的庞大的温州营销网络是国内外企业无法比拟、难以模仿的竞争力。温州有200万人在外销售大军,其中在全国经商办企业的160万人,在世界各地经商的40多万人,在国内外市场的聚集形成了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温州营销网。
温州第一块公共品牌
2001年9月19日,温州正式被命名为“中国鞋都”。温州市鞋革工业协会试图建设中国鞋都区域品牌,向工商管理部门注册中国鞋都集体商标,共在26种鞋革相关类别中分别予以注册。功勋企业品牌在经评委会审定认可后授予首批“中国鞋都名品”称号,获准使用鞋革协会向工商部门注册的“中国鞋都名品”专用标志。“中国鞋都名品”成为温州第一块公共品牌。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品牌、技术专长等无形资产的共享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范围经济效应。许多企业通过“搭便车”共同分享利益,导致他人效用增加或成本减少,有助于本区域内企业品牌的成长,产生区域品牌“搭载效应”。
但同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任何企业的负面作用,都有可能使其他企业蒙受株连,这是“公共物品”非排他性难以控制的。为维持和发展这来之不易的“国字号”需要所有企业的共同努力,避免受利益驱使下个体的理性行为带来集体的非理性结果,陷入出现囚徒困境,加强行业协调,建立关系合约,使交易各方自律是解决囚徒困境的方法之一。
合理分工是关键
温州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鞋都”,虽然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规模的家族制企业,但经过明确的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形成了从牛皮交易、猪皮加工、合成革生产到鞋底、鞋材、鞋饰、鞋楦等密切相关的产业配套体系,聚集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将这一机理扩展到营销方面,温州鞋业一改以往企业单打独斗各自参展局面,创新营销,密切协作,积极发挥“小狗效应”集体作战,会展中统一规划展位布置,编撰印刷精美的宣传画册,以树立“中国鞋都”在国际上的良好形象,充分展现了“中国鞋都——温州”的团队整体水平,为打造区域品牌奠定基础。
明确的分工使每个中小企业专注于核心能力的培养和成本潜力的挖掘;密切的协作集成富有竞争力产业链,两者结集成强大的产业竞争优势,进而赢得市场,形成强大的产业品牌群。(-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