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别盲从,给深陷困境的体育品牌支招
产品好卖是因为它们为意见领袖所支持,每一件都承载着文化故事,有着独特的产品基因。
【中国网-】大库存、门店增长乏力、成本“鸭梨山大”,这对于如今处于“风口浪尖”的体育用品而言或许只是表象,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如此现状,记者通过走访福建运动行业人士,大致挖掘出以下问题及对策。
产品
问题:企图用同质化产品满足所有人群的需求
面对国内一二线市场中具消费潜力的人群以及新生代群体,国内没有真正生产出适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并不能找到令消费者购买自己产品的理由,产品没有核心竞争力。他们只是一味充当典型的“搬运工”角色,将产品机械地从工厂搬到另一仓库。
对策:1、注重品质感。在国内市场,企业陷入了将产品过度包装的漩涡。很多走品牌路线,虽然将“牌”做起来了,却忘掉了“品质”。品质感是产品带给消费者的感觉,而非产品质量。国内企业既要走品牌,也要不断寻求品质感的卓越。
2、具体市场匹配相应模式。不同消费市场的消费需求并不一样,国内运动品牌欲用原先采取的“农村包围城市”的草根模式,放到全国市场去通行,进入后才发现行不通,往往对要进入的市场盈利模式预期过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企业发展模式并不存在,具体的市场需要具体的应对策略。
3、重新定位消费者。国内运动品牌的产品要做到真正地适销对路,只有重新了解、认识消费者,重新定位,从消费者的价值观中去寻找,方能突破。
产能
问题:盲目生产,承受着生产库存危机
目前,整个行业存在的库存并不是问题,处理现有的库存也并不困难,方式很多,因为生产库存才是行业最大的问题。庞大的产能生产着市场不需要的产品,源源不断地生产库存产品,恶性的发展带来的必定是惨重的代价。
对策:企业意识层面转变,将这种以生产库存为模式的观念彻底改变,避免作茧自缚。
管理
问题:市场细分不够
国内运动品牌往往对于专业的领域和不专业的领域全部撒网,眉毛胡子一把抓。
对策:把握“舍”与“得”。以前,整个体育用品行业是在做“加法”,目前已进入到做“减法”时期。企业本身要适时舍弃自己不专业的领域,集中拳头出击专业市场和专业领域,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做精做深。目前在行业内,用同一个团队去同时操作几个品牌的企业,成功的例子少之又少。
资本整合
问题:挤牙膏似的资金投入,不能集中爆发力促进企业做强做大
现金流是企业的命脉,企业最担心的莫过于资金链断裂。目前运动用品行业的大局已定,若没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企业轻易扩大产品线,往往后劲不足。
对策:资本整合,优势互补。通过资本搭建平台,一些财团通过为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进行注资,不参与管理,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以用于扩大产能。如,本土一实力集团注资另一家服装企业,通过资本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发展,避免了很大的风险。
学习
问题:沉迷于模仿国际运动大牌产品的“皮毛”
纵观国内运动用品市场,越来越多的品牌仿制品充斥市场,为人所诟病,商品退化俨然毒性噬入,搅乱市场的正常运行。国内运动品牌对国际大牌在产品上的模仿,往往只是皮毛层面的效仿。
对策:学习国际运动品牌对于运动精神的信仰与追崇。国际品牌创造了行业的神话,坚持把全球当作一个市场来运作,甚至可以说行业的很多发展模式、游戏规则都是由它而来。它可以把许多经典的产品不断拿到市场上售卖,且卖得非常好,就在于它一直强调用人去带出产品,倡导运动精神,坚持做与运动精神相符合的事情。比如,在每个部门配运动员,便利于各部门相关操作。产品好卖是因为它们为意见领袖所支持,每一件都承载着文化故事,有着独特的产品基因。
因此,就国内运动品牌企业而言,在追求盈利之外,更应该创造更多的价值感,这是整个行业都亟需思考的。目前至关重要的是,从企业的战略角度,要去重塑消费者对运动精神的追求。(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