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小白领”的马拉松狂奔生活
【-品味白领】他们是新生活方式的体验者;他们是在工作之外新领域有所建树的爱好者;他们是另类、新奇的个性人士;他们是一些有着不一样故事的人……
采访对象
吴念众,24岁,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工程师,国家二级建造师,同时又是一个很另类的马拉松爱好者。2004年从天津耀华中学毕业后,在上海交通大学(微博)土木工程系读完四年本科。现在,每天在工作岗位上热情、乐观的他践行着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时间的时候,他喜欢奔跑,奔跑在赛场上,也奔跑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他也喜欢做一个背包客,游走天涯,享受生活。
当初连1000米都跑不下来
吴念众把自己披着大毛巾、咧着嘴笑的照片当了电脑屏幕壁纸。他说:“乐得挺傻吧,这是几个月前才参加的一次比赛。2011年的上海马拉松,我跑了3小时12分43秒,这个速度怎么形容呢?反正是离二级运动员的水平只有2分43秒的差距。可我是业余的。呵呵,只能说,这是一个奇迹!”吴念众从小就是个高材生,上中学时是经常得奖的“小科学家”,学校的荣誉榜上一直有他的名字。小吴说:“上学时,学习还行,体育确实不怎么样,想当年,我初中、高中,1000米跑从来没及格过,想不到现在能跑马拉松,还在几千名选手中,跑到二百名左右。”
吴念众第一次对马拉松的印象与崇拜来自于8岁时看北京马拉松赛电视直播。那时候,他自己也不知道马拉松是一个什么概念,反正看着那么多人跑得大汗淋漓,跑完全程的人都兴奋不已,父母告诉他,这是一种考验人体力与意志的运动。8岁的他还挺昂扬地表示:“我也要去跑马拉松。”甚至在自己小学的作文里,就写着:“我一定要像跑马拉松一样,完成自己的人生梦想。”作文写得不错,只是,运动离他挺远。
上了大学,小吴还是像个文弱书生,他也喜欢看运动场上那些活跃的男生,羡慕他们强壮的体魄,阳光的精神状态,当然,更羡慕他们周围年轻的女生们投去的青睐眼光。一个热血小伙儿的激情渐渐被激发,他又想起了小时候,自己有过跑“马拉松”的誓言。他决定“我要锻炼”,而且从一开始就是冲着“马拉松”去锻炼的,同学们当时都认为他“有病啊”。
马拉松42.195公里,相当于学校田径场105圈,小吴从开始只能跑10圈,到经过4个月的努力可以跑完50圈,又过了一个月,可以跑完60圈,他觉得自己看到了一个梦想实现的机会。又过了半个多月,上海正好举办一次马拉松比赛,他决定去参加。即使比赛前一天,很多同学还表示怀疑,可是,第二天他还真是站在了南京东路外滩——马拉松的赛场上。那一年,小吴18岁。他用4小时47分的成绩,完成个人第一次马拉松。虽然他跑在最后一个集团里,虽然身边的人越来越少,虽然后来马路上观战的人都渐渐散去,虽然有一段路程,他觉得自己再跑一步就可能要倒下去,可是,18岁的男孩儿,还是坚持到了最后。到终点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没有了观众,也听不到多少掌声,他已经筋疲力尽以致头脑一片空白,可是,他很高兴。之后,连续两年,他都参加了上海马拉松,两次顺利完赛。马拉松成为大学生活中光彩的一笔,他再也不是那个跑不下1000米的男生了。
奇特“小白领”一路狂奔
大学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小吴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找份理想的工作在情理之中,可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还是想起了马拉松。他决定要参加北京马拉松。恢复训练是在2009年夏天,可是准备并不顺利,缺乏运动习惯,再拾起马拉松训练的强度很困难,6月、7月的训练并没有带来成绩提高,而是膝盖的受伤,就这样,计划没有实现。
2010年初,从早晨跑步开始,循序渐进,训练从5公里开始逐渐增加。这时,已经成了“小白领”的小吴已经长胖了,为了能参加比赛,他很辛苦地把体重从73公斤减到61公斤,又一次找回参加马拉松的热情。同事们都惊讶地发现,这个年轻的同事“太奇特了”。别人玩网游的时候,他在健身房,别人开着车匆忙奔向工作岗位的时候,他一路“狂奔”来到单位。别人忙着研究手机新功能、新游戏的时候,他一个人埋头在一堆训练计划表里……2010年4月的大连马拉松,小吴去了。努力终于得到回报,3小时55分,个人最好成绩代表了当年状态的回归。单位都轰动了,大家都说:“真行,85后,还真是让我们看到了另一面。”
小吴说:“马拉松的学问很大,每次训练至少需要1小时,一堂综合性质的训练课差不多需要3小时,训练占据了大量业余时间,可只要抱着一种享受生活的态度去面对,就能够抛弃枯燥而甘之如饴。跑马拉松不应当只是跑,而应是把比赛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管理。这样的一个过程,对自己的人生也是有益的。”
借着2010年重回赛道的成功,小吴终于在这年的10月份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北京马拉松在冷风冷雨中开始,尽管条件非常不利,他还是克服面前的一切困难,飞奔过北京的地标,最终在景观大道上超越一个个对手,以3小时27分的成绩在8000名参赛选手中排进前400名。吴念众想起了15年前电视机前的自己,想起了那个不太爱运动的小男生,回头看看跑过的路程,他觉得自己的人生都因奔跑而精彩无限。
从“小”字辈跑到了“老”字辈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从厦门跑到郑州,再跑到东营、北京、上海……小吴已经熟悉了马拉松比赛的感觉,他也从马拉松赛场上的“小”字辈到了“老”字辈。2011年,小吴决定再回上海,到人生第一次完成马拉松的那个赛场上,再一次去绽放自己的青春。
在备战上海比赛的时候,小吴的工作也正在紧张阶段。因为10月底要交图纸,事情比较多,所以,经常要加班,在这种条件下,训练计划很难完全落实。他就把训练日期安排得更加灵活,只有在体能充沛的情况下才进行训练。11月份,天津已经很冷了,室外的练习受到了相当大的制约,穿了高弹裤还是很冷,虽然训练上不是特别理想,但是,在科学性上还是挺有保障。小吴决定,要到“梦开始的地方”参加比赛。2011年12月4日的上海马拉松,他再次站在南京东路外滩的起点……
小吴说:“2012年来了,5月12日的TNF100越野耐力赛以及5月26日的天津马拉松是新的目标。TNF100越野耐力赛是全国难度最大的路跑赛,要求选手在16小时内,完成102公里的山路越野,总爬升超过9000米,很艰苦,可是,我要试试。而5月26日的比赛,希望在家门口有精彩的表演,也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身边的人积极投身到跑步的活动之中,人生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在奔跑的过程中,你会累,会犹豫,会有困难,可是,路途上的辛苦,流过的每一滴汗水,都蕴含着一份快乐。”
不跑步的时候喜欢坐“硬座”游中国
小吴在有时间、不跑步的时候就去旅游,而且,喜欢坐着火车到处走。无论是神州北极的漠河,还是椰风海韵的三亚,无论是西域小城伊宁,还是东方大都市上海,甚至远在高原之巅的拉萨,他都可以以最节省的办法去完成自己的旅游。
小吴第一次真正规划一个长线的自助游是2005年开始的,安排了一个17天的旅游线路,自上海出发,游览成都周边、九寨沟、峨眉山,之后从重庆顺流而下到三峡,自宜昌返回天津。全部只有2500元的花销,是一次真正的“穷游”。坐最便宜的“绿皮车”,短途就搭车或是“腿儿着”。吃最简单的饭菜。在之后的几年中,怀着探索的心以及走遍中国所有铁路的信念,走过的路不断延伸,在旅行中仔细体味着走过的每一个城市的性格。同时,也让自己变得会沟通,会忍耐,会变通。
小吴在旅行中,主要是坐硬座车。在一次次的“硬座游”中国之中,他体会到了路途之中的精彩。2012年3月份即将开通天津居民赴台湾个人游,吴念众有了新的想法,他想去一次台湾,而且,还是想遵循“硬座游”的老路子,所要体会的不仅仅是宝岛风光,更有一直感兴趣的台湾文化;当然最想感受的还有台湾环岛铁路。现在这个计划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思路,除去3天留给台北市、新北市等,另外的5天利用一张5日内有效的台湾铁路通票,完成顺时针、逆时针各一次的环岛跑,分别经由山海线,旅程中间选取最为关注的15-20个点进行停留,想想自己的计划,小吴觉得挺幸福。(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类资讯中心)
- 上一篇:蓝领月入过万白领月入五千 大学生仍愿做白领
- 下一篇:女白领的四大隐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