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亟需科技升级缓解技术人才紧缺
【-行业新闻】“你有多大的脚,我们就给你多大的。但是你既没有建造师证,又没有行业经验,我们很难考虑你。”在上周末的南方人才市场,用工市场上“货不对板”的尴尬一幕频繁上演,技工人才的缺乏令企业伤透了脑筋。
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郑梓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人力资本与经济结构转型不相适应是广东结构性缺工的主要内因,通过技能教育挖掘广东人力资本的内在潜力,是解决人才难题的根本之道。
现象 5个技术工只能招到2个
技术人才匮乏依旧是困扰广东企业的痼疾,这在今年节后用工市场上同样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周末当记者来到位于广州的南方人才市场招聘会现场时,江门富祥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负责招聘工作的贾女士正在发愁:眼看一整天就要过去了,海报上赫然显示的“冶金、化工技术员10名”似乎遥不可及。“普通的大专、本科一大把,但由于专业不对口,冶金、化工技术人员真的不好招。”她抱怨说。
有着同样困惑的广东企业今年不在少数。主营健身器材的广州龙康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展位的招聘海报上,“平面设计师2名”被画了一个鲜艳红圈,特别注明了“急招!”。公司招聘主管告诉记者:“只要能力强,公司愿意出高价招聘!但是我们来了几天,都没有遇到满意的。”
技工到底缺乏到什么程度?目前全省尚未有权威统计,但据广东省人社厅提供的河源市数据为例:目前,该市对各类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占企业用工计划的50%以上,而企业实际招录各类职业技术人才的比重只有20%以上,技工人才缺口在3万人以上。这也就意味着,当地每5个技能人才需求,用工市场只能满足2个。
原因 人力提升追不上经济转型
技工短缺,在政府部门的文件中又被称为“结构性缺工”。年年喊缺技工,为何用工市场始终无法解决这一难题?
郑梓桢认为,结构性缺工背后是广东的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不相匹配的客观现实。
他分析指出,其间的关键点是教育跟不上。短期内,广东可以花大价钱引进人才,但是要适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广东必须从整体上提升人力资本,这个只能靠自己,靠本地的职业培训和教育。
此外,郑梓桢也提醒说,职业技能教育必须与广东的转型升级结合到一起,才能找到发力点,“培养的人才能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企业才能招到工,招到合适的工!”
应对 增量存量“双管齐下”
事实上,广东的结构性用工荒早就引起各界高度重视。2008年开始,广东省人社厅即着手布局农民工的免费培训。2011年7月份,省人社厅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了《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全省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韶关翁源县地地道道的农民郭从海2008年参加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维修电工班,考取了维修电工初级证和电工上岗证。现在,他带领同期学员郭俊浩和几个村里年轻人承包了周边乡镇的农村水电工程,一年能赚六七万元,家里还盖起了一栋小楼房。
近年来,这样的例子有上百万。截至目前,省人社厅共组织85所优秀技工院校与36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共计289家企业达成了696项对接合作意向,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急需的技能人才。人社厅还明确规定企业要按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足额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保证60%以上用于企业一线职工的教育培训,重点用于技能型人才培养。
开发存量劳动力之外,广东还在现有劳动力上做文章,其最有力的举措就是探索外来工积分入户制,留住高素质的人才。
继中山2010年初率先在全国实施积分入户制后,这一政策陆续在广东各主要地市展开。广东政法委披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前11个月有17.2万余名外来工通过积分入户城镇。
作为中山积分入户制主要设计者,郑梓桢认为,职业技术培训和积分制是相通的,互相促进,其共同的功效是优化劳动力配置。“广东的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等都以劳动力的素质为基础,广东需要花大力气在普教、中等职业技能教育、高技教育上下功夫,唯有如此,广东才能长期保持产业竞争力。”(-最专业最权威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