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官“高升”,创业项目命运几何
【-创业之路】新“官”上任不到3个月,湖南省麻阳县楠木桥村大学生村官孙建利几乎天天要往麻阳团县委跑。不是去上级部门打杂,也不是去讨好上级领导,而是去向刚刚上任的团县委副书记叶为“取经”。
叶为是村官小孙的前任,“高升”当上团县委副书记后,他在村里的那摊子活儿——“大学生村官创业园”项目,正尝试逐步移交到“新村官”小孙的手中。
“时常要给村干部、村民敲敲警钟,不能仗着政府给了大力支持,而产生惰性”,“一定要坚定地把创业园从种养殖业向休闲观光农业过渡”,“你刚上任不久,不要一上来就顶老干部的话,切记要在培养好感情的基础上,再提建议、谈想法”……叶为恨不能一股脑儿把自己所有的经验、教训、经营思路都“灌输”给小孙。
到县城工作后,叶为几乎天天都记挂着那个由自己一手参与创办的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未来怎样发展?新来的年轻村官能不能拿稳“接力棒”?公司交到村民手里,会不会因疏于管理而被“吃垮”?
对于一些问题,叶为至今也没想出个所以然来。他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省领导不再关注该项目,如果有一天村书记年龄大了、退休了,如果有一天村民们养成了靠上级部门拨款支持的习惯,结局会是怎样?毕竟,他离开楠木桥村那会儿,创业园才刚刚起步,满山的葡萄、蜜柚、猕猴桃尚未结果。
12月21日,本报记者对数名曾在农村有创业项目、后得到机会“高升”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专访,以期一窥那些“被村官留下”的创业项目的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高升”后,实际工作还在村里
江苏省扬州市仙女镇横沟村大学生村官李伟的“高升”在苏北地区颇具代表性——一部分在农村干得好、有培养前途、服务期满的大学生村官可能会被“破格”提拔到共青团副职岗位,但“高升”之后,这些村官的办公地点却仍然在村里。
李伟是清华大学法学硕士,如今虽然头顶“扬州市江都区团委副书记”的名头,实际的工作地点却还在横沟村。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横沟村经济联合公司副经理。
一个重要的原则是,李伟的“副经理”身份只有职位,没有收入。他的具体工作就是想方设法帮助村民把种植的花木、自制的蜂产品“卖出去”。
这两天,他正忙着与当地的一家名叫“宏信龙”的超市对接,准备让村里的“百福缘”蜂蜜、蜂胶赶在春节前摆上超市柜台。
就连“百福缘”品牌,也是李伟手把手教村民创建的。当时村里很多人养蜜蜂,蜜源不成问题,但因为大伙儿都是个体户,没有品牌、没有发票、没有包装,蜂产品无论如何也卖不进超市。
这才有了“经济联合公司”的想法。李伟琢磨,为什么不把村里的两大支柱产业——花木种植和蜂产品制作以公司的名义整合起来,搞一个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再统一打包出售?“百福缘”品牌就是这么起来的。
当上团区委副书记后,李伟“接触面”更广了,认识了区里不少青年企业家。快过年了,一些企业老总开始为员工福利发愁,李伟便推荐起了自家村里生产的蜂蜜,100元一盒,目前已经卖了400多盒,相当于蜂业公司一个月的销量。
作为回报,蜂业公司接纳了村里9户残障家庭劳动力,为村里一名贫困女大学生解决了4年住宿费,还给今年江都区新聘的65名大学生村官一人送去了一盒蜂蜜。
李伟很少担心自己在村里的事业会“后继无人”,他认为,横沟村目前已大致建立起了一套种养殖、产品制作、包装、销售的稳定机制,“我本身就是帮着‘卖特产’,无论走到哪个工作岗位、无论走到哪里,都能继续帮着卖。”
“新老”交接遇难题,“老工作”依然脱不开手
与李伟不同,江苏省汾湖经济开发区群众村的大学生村官沈锋锋目前已经离开农村,但他始终没能“放下”自己当村官那会儿创办的事业。
如今,只要“汾湖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有事儿,一定免不了要请他“出山”。他不仅是孵化基地的创始人,现在还成了基地内的“创业导师”。
他现在的身份用“复杂”二字概括不为过——吴江日报社记者,创业孵化基地创始人、创业导师,鼎快货运代理服务部前任经理,群众村前任大学生村官,“金粉依人时尚精品屋”网店店主。
前不久,“新村官”到任群众村,沈锋锋尝试着将孵化基地的事儿移交给他,但结果并不理想,“基地里现有100多家淘宝网店店主,他们早就习惯了有事都找我。另外,新来的村官也没有开网店的打算,跟其他店主聊不上。”
举个简单的例子,孵化基地内有一名新开网店的店主被买家“差评”了,急得店主满头大汗。他如果找到那名“新村官”,对方没开过网店、也没啥经验,基本无力帮助店主解决问题;而找到“老村官”沈锋锋就不同了,他会告诉店家3种方案——先与买家沟通、端正态度,说些“软话”请买家修改评价;倘若不行,就适当给些赔偿,大不了不赚钱;最坏的打算就是给“退货”,买卖双方均有损失。
“工作移交,尤其是创业工作移交特别困难。如果‘新村官’对开网店没兴趣,根本就没法移交。网店店主总希望能和有经验的人一起抱团,没有共同语言怎么抱?”沈锋锋在农村工作期间的“创业”有其特殊背景——他送过快递、开过快递公司,与汾湖及其周边制衣厂、制鞋厂都有较深接触,还开了一家卖鞋的网店。
可以说,从“上货”到销售、到物流,他都熟门熟路。至今,他还经常组织孵化基地的网店“盟友”共商“经营大计”。
达成的一些“共识”正为整个创业群体服务——给产品取名字的时候尽量不要用相同的“梗”,形容词、关键词尽量错开,以免买家搜索时搜到同为汾湖卖家的同类商品;销售同类产品的店,可以“抱团”到厂家进货,压低价格、确保货源;同一件产品,断货的皇冠卖家可以从生意不好的小卖家处进货,利润分成,减少产品积压、亏损。
“这些东西太专业,不开网店的人根本插不上话,更别说全面负责孵化基地了。”沈锋锋的网店分工明确,客服目前由妻子担任,父母负责包装、发货,而他本人则负责双休日进货。
“靠政府关爱吃饭”不长久,创业项目需要“造血机制”
团麻阳县委副书记、楠木桥村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园长叶为最近常常想,自己离开楠木桥后,创业园以后该怎么办?
他曾给这片位于村边小荒山上、占地4800余亩的“创业沃土”规划过一整套发展方案——先从种、养殖业做起,种植业由村集体出资承包,专种葡萄、蜜柚和猕猴桃,养殖业优惠承包给村里返乡农民工和创业大学生,养甲鱼、竹鼠、野鸡、野鸭、灰天鹅;第二个阶段向休闲农业过渡,吸引城里的观光客来创业园采摘、消费;名气打响后,吸引年轻人来创业,创业初期给优惠,村集体以资金或土地方式入股,培育农业大户,分享利润。
然而,村官3年,他连第一阶段尚未全部完成,就“高升”去了县城。离开那会儿,规划中的水果已经种上了,养殖业也都承包出去了,只是成果尚未显现。
尽管新来的大学生村官孙建利很能干,但叶为仍免不了要担心。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地知道,眼下这个满山瓜果、家禽的“创业园”是如何创办起来的,“靠的是从省里到镇里逐级的大力支持。”
别的村子,一年能有5万元至10万元的项目支持就很不错了,而楠木桥现在一年能申请到一两百万元的资金扶持;别的村子,无论如何也请不到一名省领导前来参观,而楠木桥不仅有多名省领导考察,还有领导批示、领导题字。原因只有一个,楠木桥有个“大学生村官创业园”。
叶为心里有数,一个创业项目,“靠政府关爱吃饭”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无论如何都要把项目拉回到“市场”上。这才是“被输血”与“形成自我血液循环机制”的根本差别,只要有了健全的造血机制,“创业园”才能真正“活下来”。
因此,无论多忙,叶为每天都坚持与“新村官”小孙保持联系,“必须得有个人顶在那儿,时刻给村里敲敲警钟。”他最担心村干部、村民“恃宠而骄”,“一旦养成向上级要支持的习惯、产生惰性,就算真拨个200万元下来,也有可能叫村里‘吃垮’。”
他一遍又一遍叮嘱小孙,从种养殖业向休闲农业过渡阶段“非常关键”,上级拨下来的款,一定要让村里交给专业的项目公司来运作,“找一个做农家乐的专业老板来承包管理,村里入股、提成,一定要靠引进专业人才来做。”
- 上一篇:0元创业28岁赚到1亿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