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用工荒”问题的反思
【-】“用工荒”与“就业难”交织在一起,说明我国教育培训政策与现实严重脱节,人才资源配置、人才结构都不合理,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严重缺失。
“用工荒”在我国不是新鲜名词,早在2004年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就出现过“用工荒”和“招工难”,之后每年春节后,总能听到“用工荒”的呼声,几乎所有劳动密集型制造型企业都在为此犯愁。今年则尤其突出,并凸现出范围更广、东西部争夺的新特点。从企业之间上升到地区之间,从珠三角、长三角等局部地区蔓延到全国,成为全国性难题。对此,社会普遍认为这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中西部快速发展必然结果,有利于农民工群体在劳资博弈中赢得优势地位,获得更多话语权,还可能带来中国城市化转向。笔者也赞同此类观点,不过,在我国这样多年致力于控制人口增长的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居然闹起了“用工荒”,除了外界因素,不能不从一些政策层面上做些反思。
从劳动力供给层面看,出现“用工荒”不外乎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需求太大,劳动力供给总体不足;二是需求方提供条件不够诱人或者需要有一定技术要求,而供给方不愿意接受企业提供的待遇或者因为没有技术而不能被录用,最终出现所谓周期性的“结构性用工紧张”。就当前情况看,笔者认为,虽然数量上我国还未进入劳动力短缺时代,但以我国人口结构、劳动力转移、劳动力供需、收入变动等数据来判断,目前已临近“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众所周知,我国人口数量控制在合理水平的同时,也使劳动力供给速度呈逐年放缓态势。特别是由于受教育水平提高、乡镇企业消化劳动力能力增强等因素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由“无限供给”转为“有限剩余”,上世纪90年代,中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在1000万至2000万之间,近两年增速只维持在几百万。现在的农民工后备力量每年比此前高峰时减少了600多万人,3年差不多少了2000万人。人口专家预计大概在2015年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为负,到那时全面的“用工荒”肯定会成为掣肘经济持续增长的一大问题。
东部沿海和发达地区主要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发展起若干劳动密集型产业,它们大多处在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低端,能耗巨大而利润空间十分有限,近几年有的产业逐渐转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西部。但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尚未完成,面临的产业转型压力很大,东部地区继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中西部地区由于承接产业转移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东中西部产业同质化、用工需求同质化,才造成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同时争抢农民工的现象。如果东部与中西部同时大量存在低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话,粗放式、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改变,还会像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其《经济学》教科书中所说的那样,“会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专业化’,以致削弱长期增长的潜力,从而导致其他行业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在这种产业政策下,新生代农民工也更容易走上父辈的老路,即使跳槽或回到中西部,范围也大多限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产业升级也难以有所突破。
“用工荒”的出现表明劳动力市场越来越成“卖方市场”,有利于“卖方”真正获得“要价权”,工资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据统计,自去年年中以来,已有10多个省市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地方涨幅超过20%。但即使这样,“用工荒”却不见舒缓,说明单靠“涨工资”难以解决问题。当代农民工主体是80、90后,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需求,他们更关心自我发展前途和人生定位。虽然城市和企业通过涨工资来吸引农民工,但城市社会保障政策难以真正覆盖到他们,削弱了涨工资的吸引力度。特别是在目前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农民工往往会面临医疗、社保、购房购车、子女就学等政策障碍,在遭遇就业冲击时难以获得就业扶助。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的调查,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为9.8%,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为13.1%,而参加失业保险的比例只有3.7%。如此种种,再加上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仅靠“涨工资”很难挽留农民工。
我国当前的用工荒主要体现在低端劳动力的供给方面,而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中,则出现了就业难。“用工荒”与“就业难”交织在一起,说明我国教育培训政策与现实严重脱节,人才资源配置、人才结构都不合理,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严重缺失。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举步维艰,得到的公共经费很少,而企业的教育、培训责任也体现得远远不够,投入太少且功利性太强。因此,要想解决当前教育培训政策所产生的弊病,就须改变人才评价标准,给技术工人以高待遇、高评价;就须改变教育结构,适应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战略定位,扩大专业技术类院校招生,同时加大国家、企业对农民工的在职技术技能培训和教育力度。(-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
- 上一篇:人民币九连跌 四大原因所致
- 下一篇:耐克CEO离任,中国品牌能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