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仍难被超越
【-要闻分析】近来,“中国加1”策略成为很多人议论的焦点。受到劳动力动力成本上升、工人短缺、通货膨胀、货币升值和政策不断变化等因素的联合驱动,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正将原先外包到到中国的产品转移到其他一些亚洲国家。但一家总部位于香港、有着63年历史的采购公司则认为,上述内容并不能反映全部的现实。
“说印度将超越中国成为制造业的核心 或换成柬埔寨等其他国家听起来会很有意思,但实际上它们仍只是替补选择。中国尚未开发的潜力仍是巨大的,”William E. Connor &Associates(下称“Connor集团”)企业规划及策略部执行董事贾斯汀 肯特(Justin Kent)表示。
Connor集团为超过60家客户采购消费品,客户包括全球各地的零售商、批发商、电子商务公司以及品牌公司。与许多同行不同的是,Connor是一家纯粹建立在服务基础上的公司,不进行商品贸易,也不在供应商或原材料提供商那里持有股份。
该公司由威廉 E. 康奈尔一世(William E. Connor Sr.)于二战结束后在日本成立。他的儿子威廉 E.(奇普) 康奈尔二世(William E. Connor II)后接管公司,并于1985年将总部迁至香港。如今Connor集团在20个国家雇用着超过1,400名员工。尽管印度是他们增长最快的市场,但其所采购产品中有一半左右仍然在中国生产。
“中国的一个替代者是中国本身,”集团常务董事丹尼斯 西切提(Dennis Cicetti)说,“可能将不再是你现在采购所去的那些地方,但中国仍将是世界生产基地之一。”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KPMG)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由于中国最低工资水平已经上升到了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地区的四倍,中国已不再是这一区域的低价位领导者。印度、孟加拉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在纺织品、鞋类和许多耐用品出口市场所占的份额正不断增加,但中国仍在每个类别中处于领先地位。
低附加值产品制造业往往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这种业务最有可能从中国已经确立的生产区内转移到其他国家,尽管这么做意味着企业需要与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规模更小、较不熟练的劳动力供应等因素相抗衡。
迄今,只有中国能够按照大型跨国公司要求的规模、时限以及质量标准生产出涵盖各个种类的产品。“你会对比发现这些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和来料加工(CMT)成本与中国相当,但从质量上讲,中国能生产出来的一等品往往比别国更多,”西切提说,“总而言之,(在中国)你可以得到更多优质的制成品。”
尽管全球经济形势仍具有不确定性,Connor集团有信心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该公司表示,2012年出货预订量大大高于前几年。消费者的购买习惯正在逐步演变,这是因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开销,但同时他们对生产条件的意识也开始提高。他们希望零售商能够确保整个供应链不违反人权、童工法以及安全标准。
肯特表示,“这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美国金融危机会冲击美国消费者信心,影响到中国供应商所获得的贷款利率,并在供应链中产生连锁效应。但与此同时,这也使这些消费者和零售商更加密切关注价格,所以我们都是促成这些复杂宏观事件的一分子。”(-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