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志如:社会企业创业极具创新价值
2011年9月,一项旨在推动企业环境责任战略规划的公益项目——“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调查”在京正式启动,它的发起人是“绿色联合”创始人、环境社会责任第三方独立评级倡导者崔志如先生。作为公益创业的践行者,该项目的实施也意味着一个新的创业领域――社会企业的创业在国内从此开启。
人物介绍:
崔志如:“绿色联合”创始人,环境社会责任第三方独立评级倡导者。早年是中国家电业巨头进军IT业的领军人物,曾服务于TCL信息产业集团创业团队, 2002年离开IT领域,专门从事中国企业公民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社会企业研究和实践指导,专注于现代慈善伦理基础的研究和规范式建立。与国际国内著名NGO、基金会、大学及研究机构合作了各类探索式公益慈善项目运作,在多个慈善公益项目担任共同发起人,领域涉及助学、减贫、环保减碳、贫困脑瘫儿童救助、扶持大学生创业、企业社会责任促进运动等,曾在YBC、北大等非营利及学术机构任职,尤其专长于企业社会责任评级、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规划和公益营销领域。是中国早期企业社会责任高端领域重要研究参与者之一,独立学者。
北京的深秋,寂静的午后,街道被树木涂满了金黄的色彩。这是一个成熟的季节。在樱花园小区深处,一座写字楼后身不起眼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崔志如先生。“中国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调查组委会志愿者部”就设在这里。
崔志如,学者风度,外表谦和而自信。说起正在实施的“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调查”这一创新项目,难掩兴奋之情。
民间NGO组织
挑起环境责任监督大梁
“上市公司环境社会责任调查”项目是崔志如经过多年对公益事业的实践探索结果,而当公益项目结束后它对于创业的创新意味在于——把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和推动作为一个为解决社会难题而发起的社会企业探索。这个难题就是中国的环境问题。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一份《绿色经济报告》主张,从现在至2050年,每年若将全球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约为1.3万亿美元,投资于小规模的农业、节能建筑、永续渔业及林业、绿色产业、绿色交通、改善废物管理和回收利用、低碳能源及永续水资源等10项主要经济领域,便可推动全球朝低碳绿色经济转型。在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能削减一半的碳足迹,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更可减少因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所造成的环境风险。
崔志如认为,在这方面,国内的规模企业如上市公司大有作为。近几年,大型企业造成的环境责任危机事件频发,像中石油大连漏油海洋污染、紫金矿业毒污水河流污染、渤海湾康菲公司漏油等等。因此,环境议题要实现从关注边缘问题向关注主流经济体过渡——中国规模最大、经济最活跃、参与社会影响面最广的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进步至关可持续发展,不但可以带动拟上市企业以及中小企业的环境责任意识,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也要从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管理开始。上市公司的环境责任战略规划和实施是可持续发展之道,同时也是企业的未来核心竞争力。2011为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转型期迫切需要从先污染后治理向企业环境责任管理转型,为实现国家节能减排目标发挥积极作用。由此我们发起了“推动绿色责任的力量——中国上市公司环境责任调查在行动”公益项目,就是要通过项目的实施,树立正面优秀典型,推动立法, 规范上市公司环境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据介绍,这个项目由团中央资助并监督实施,由项目组委会按照民间NGO模式独立执行。承办NGO是绿色联合公益团体。绿色联合是一个由国内活跃的中青年企业社会责任学者、专家联合近百家环保NGO、百位环境记者及大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志愿者公益团体,所有专家志愿者和倡导志愿者、调查志愿者等一起联合调查研究企业的环境责任及其他社会责任现状,通过最大多数的公民社会参与来推动企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影响及碳排放等环境责任以及社会责任的实质性进步。而率先推出的第一个民间的独立第三方企业社会责任评级体系,也是崔志如设想实现社会企业创业能够延续的一个载体。
公益创业事业
一个执着的探索者
从研究参与草根NGO到完成社会企业创业雏形,崔志如在公益创业这条路上走得很执着。
1991年,崔志如从电子科技大学激光系应用电子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内蒙电管局。优越的工作环境没有让他就此止步,他觉得这并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也不是自己的学习兴趣所在。两年后,他毅然辞职来到北京过上了“北漂”族的生活。在中关村与人合伙卖电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脑还是奢侈品,一台三万多,卖出一台能赚一二万,对于他来说,北漂的日子并不算清苦。然而,赚钱并不是他的目的,他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机遇。
1997年,家电巨头进军IT产业,他被招入TCL公司麾下,成为首批进入该公司的IT人。几年间一路做到高管职位,后来,他发现自己受到了职场“天花板”的困扰,于是,在互联网泡沫的巨大冲击下激流勇退。卖掉属于自己的股票、期权,下一步该如何走他并没有想好。但在TCL,他收获了职场中最宝贵的经验,无论做营销还是管理,都是进退有余。
在崔志如心中一直有一种召唤,也是他不断寻找的精神需求。他曾认真分析自己的个性特佂,认为自己属于“公益型人格”,用他的解释就是“以利他为乐”,而不带有功利倾向。同时自信并具有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他认为,不同的人要做不同的事,这种定位让他对自己的目标更明确了,就在不断的选择中,他接触到了草根慈善领域。顿时感到与他的精神追求有种莫大的契合。这里,聚集了一大批理想主义者,他们在不计个人利益的前提下,默默做着扶弱助残、服务社会的事业。崔志如积攒多年的热情和能量终于有了倾泄的地方。2005年,他卖掉在深圳的房子作为公益资金,组织了第一届公益沙龙,十几个公益组织共计60多人首次聚集在一起,就深圳“血汗工厂”维权、捐资助学、劳工保护等问题展开研讨。几年来,他组织和参与的公益活动领域涉及助学、减贫、环保减碳、贫困脑瘫儿童救助、扶持大学生创业等,还曾担任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BC)的导师俱乐部主席。
在这个过程中,崔志如对草根NGO的生存状况十分担忧,一个月三四百、五六百元的收入,不要说开展工作,就是自身生存也成问题。他就想怎么才能让草根NGO没有后顾之忧地开展活动。他想到了企业社会责任是个多方共赢的模式,通过战略公益的方式来帮助NGO,企业拿出一定的市场、广告费,用预算来规划实施与自身主业相关的战略慈善营销项目,为NGO提供了慈善资金,而NGO又能够专业地做好慈善项目,这样在得到大众感情、人文认同的同时,企业也会赢得消费者的尊重。在帮助NGO的同时也帮企业打造了品牌含金量和品牌凝聚力,有效地避免了简单捐给官办基金会导致民众认为的慈善秀嫌疑,是个多羸的过程。
崔志如向记者介绍,社会企业概念始于英国,是为了解决某一个或几个社会难题而发起成立的企业组织,用市场化服务的方式来运营,股东是私人投资,但基本不分红,社会企业的资金利润积累完全用于发起时的社会难题(环保、弱势群体救助等),社会企业的诞生是源于英国等欧洲福利国家的高福利已经无法维系,捐赠资源下滑,慈善机构筹款额下降,因此只有以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社会难题,解决社会福利供给不足的矛盾,因此社会企业就是以市场化运营、企业的组织方式来达到慈善目的,不依赖捐款,但在英国是免税的。
他说,中国的社会企业创业正在萌芽阶段,目前的现实意义是欧债危机已经把高福利的欧洲神话刺破了,中国的郭美美、卢美美等把慈善机构的公信力打到底点,而大量的民间公益NGO无法在民政局合法注册,同时,中国的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各类弱势人群数量巨大,所以社会企业的创业具有极大的创新价值,既在精神上有所追求,又可以务实地运用社会资本来经营企业实现收入,最终解决某类社会难题。
崔志如表示,在这方面,他还是个探索者。他愿意用后半生成就这项事业。
(——最专业最权威的鞋类资讯中心)
- 上一篇:大学老师回乡当“羊倌”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