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劳动力成本瓶颈 中国鞋业重夺主导权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对于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而言,丰富的劳动力一度成为全球制造业争相抢夺的资源,曾几何时“世界工厂”的称号早已闻名遐迩。特别是以“中国制造”鞋类产品为代表的各大产业,都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较高的份额。但近几年来,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少在中国投资设厂的制造商逐渐陷入了困境。在全球经济仍然处于金融危机之后缓慢且不稳定的复苏阶段,中国却出现了较快的工资上涨,这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失去了核心的优势。很多不堪重负的企业开始把寻找劳动力更廉价的地方开设生产工厂,例如知名的运动鞋品牌,如今已经将生产的重心转移到了越南,并在2010年超越中国成为耐克的最大生产国。此外,、等国内一二线品牌的集体涨价,也跟劳动力成本的攀升密不可分。由此可见,中国作为全球廉价劳动力供应者的时代可能已接近尾声。
自去年以来,全国出现了较为普遍的工资上涨,中西部地区的工资上涨甚至略快于沿海地区,而与此同时沿海地区的低端制造商近年来则在抱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样的情况让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一时间停滞不前。考究这种现象的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与中国国内不断提高的富裕程度及思想观念的转变有关,这决定了现有工人对待遇要求的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口比例正在缩水,青壮劳动力的价值自然与日俱增。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已经成为了不可遏制的事实,这对于亟需人力资源的鞋行业来说面临的将会是严峻的考验和挑战,如何把控劳动力成本,实现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成为了时下各大必须解决的燃眉之急。
在劳动力成本优势渐失的如今,不少沿海地区的通过工厂的迁移来应对危机,与西北部等较偏远的国内城市进行了合作,借用当地相对较低的劳动成本来继续维持企业的生存,但产业转移毕竟只是权宜之计,由于发展水平有限,当地产业配套不完善、交通物流成本高等问题还是非常棘手。而那些向来以廉价劳动力作为竞争优势、专为国外品牌代加工的鞋企遭遇了更大的“滑铁卢”,在获得蝇头小利的条件下为他人做“嫁衣”,到头来却因为成本上升又遭到唾弃。这种粗放型的生产方式已经与现阶段的市场情况格格不入,总而言之鞋企应该迅速地摆脱传统模式,调整自身的经营理念。
无独有偶,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势必使不敢大量用工,因此在人力资源的选择和配置上鞋企应该更加谨慎。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企业用工必然实现由低成本低素质向高成本高素质转变,保证了较高的劳动力效率就能确保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工作。鞋企通过招聘技能水平、能力素质等综合实力较强的人员,精准性地填补岗位空白,制定有效的工作规章制度和流程,全力打造高效率的企业团队,这样与一支行动力差的工作队伍比起来,不仅节约了成本,更能把握质量。当然,这也涉及到企业与员工的相处问题,鞋企要规范用工制度,竭尽全力为员工提供生活工作上的支持,对其进行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完善人才储备机制,培养企业文化,只有使员工获得满足才能留住他们,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此外,(中国鞋网)鞋企还应该尽可能的引入先进的技术设备,使生产环节机械化、自动化,这样既能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率,又能实现大规模的产出,相对于劳动力的投入也较少,一举多得。
在劳动力成本不断增长的时代,中国鞋在全球“一枝独秀”的局面注定会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鞋已经完全丧失了优势,完整的产业链、居高的占有率等客观条件使中国鞋业依然能占据市场有利地位。中国只有各显其招,合理地控制劳动力成本,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才能共同克服这道难关,重新夺回全球鞋业市场的主导权!(转载请注明来源 原创,本网保留追究盗用者版权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