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如何做好广州皮革皮料生意?
中国鞋网8月24日讯,广州皮革市场到底怎么啦?广州皮革市场的生意是否已经见顶?
除了关心自己的生意好坏之外,行业很多人都开始关心这一趋势。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做生意如果方向错了,再怎么折腾也没有用。
广州皮革行业发展溯源
广州是国内皮革鞋业和皮具手袋的时尚中心、样板中心、接单中心、生产中心、商贸中心、品牌中心,没有人对此持不同看法。当然,你还可以列出更多的“中心”,这么多中心并非浪得虚名,每一个中心背后都有很多厂商和从业人员在支撑。
简单概括起来,广州在设计开发、生产加工、营销贸易三方面起着行业核心纽带的作用。
追根溯源,广州在行业的地位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天时,得风气之先;地利,居珠三角中心;人和,百万民工下岭南。改革开放,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港台商人,加工贸易,技术工人,广交会,火车站……太多的因素和元素汇聚到一起,合力形成了一个城市的一个产业。濠畔街、大新路、站西路、梓元岗、桂花岗、三元里、瑶台、新市、同德围、石井、小坪、夏茅、嘉禾、永泰、石马、均禾、长红、龙归、人和、清湖、江高、神山、太和……太多的地名连接成一串,串起了一个产业上下游完备的产业链。
每个因素都在起作用,但是要有一个要素,即中心思想贯穿行业发展的主线。那就是,以商带工,以工促商,工商共荣。具体来说就是,如果没有站西鞋城和梓元岗皮具商圈,那么就不会有散落在广州各地的工厂,也就不会有繁荣的皮革产业。
如今,广州皮革产业从原材料到皮革制品,从大的方面讲,生产有了,贸易也有了,产业很齐整,产业很强大!
广州皮革产业在地方经济中的现状
虽然广州市白云区政府从来没有把皮革产业纳入到区支柱产业中来,但是坊间都知道,白云区外来人口中从事哪种产业的人最多。坊间更知道,花都区风风光光地把皮具产业列入四大支柱产业之一,与白云区相比,很多人甚为不屑。
谁家的盘子更大,谁都清楚。但是,为什么在花都是个金娃娃,到了白云区却政府不疼民间不爱?吵吵嚷嚷的白云皮具节每次都在匆匆忙忙中走场而过,还不如人家档口开张热闹。
皮革产业在民间是红红火火,为何在政府层面总是不瘟不火?
政府是后知后觉?还是另有他情?是自己的孩子没人爱?还是爱你在心,口难开?
视角不同,观点不同,结果不同。毫无疑问,政府的关注点肯定不同。
广州去年被确定为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而地处迅速扩张外延的白云区,无疑有着更好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在现实和远景之间,需要埋头走路,更需要抬头看星星。
一个产业适不适合在当地发展,需要探究该产业的本质,是代表了当地更高的生产力,还是代表了暂时的先进性。
哲人告诉我们,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过去二三十年来,皮革产业的发展无疑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代表了一定的先进性。但是,先进到什么程度?先进到哪儿为止?这既是个结局判断,更是个比较判断问题。
比较的结论很明显,结局很清楚。这就是政府行为的合理解释。
对行业来说,广州的地位太伟大了;但是对于广州来说,行业的地位“麻麻地”了。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考量因素是,行业在给城市带来繁荣的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很多负担。
广州皮革产业的经济本质是什么?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考虑,广州皮革产业的经济本质是什么?
很多人可能会奇怪,认为笔者这一说是故弄玄虚,是奇谈怪论。但是笔者认为,广州的皮革产业有着鲜明的自我特色,与其他地方的皮革产业完全不一样。
先说生产。广州白云、番禺、花都等地所谓的生产企业,没有5,000家,也有3,000家。数量众多,这是其一。有门有院有厂房的广州皮革企业不超过三分之一,作坊式生产,几十人的小厂,规模很小,这是其二。手续齐全、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少之又少,这是其三。这样的生产特点,决定了其经济特性是,除了向当地“地主”交点房租厂租之外,几乎可以完全独立于地方经济之外。工人来了广州挣钱,离了广州回家;原材料进了广州,成品出了广州。生产资料、生产工具除了在这块土地上之外,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样的经济生活,完全可以自成体系,自我完成运转。
这样的经济实质是什么?来料加工,或者是出口加工,何其相似。
再说贸易。皮革鞋业和皮具手袋的批发贸易,大多通过专业市场完成。然而,由于生产环节的“独立王国”的存在,与之对应的上游皮革贸易和下游成品批发,大多也可以在自我封闭的系统内完成。也就是说,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活动不受当地政府的监督和约束,也不会对地方经济产生贡献。另一方面,专业市场个体工商户定额税率制度,也合法保护了这种经济生态。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广州的皮革产业就是一群外来人带着锅碗瓢盆粮食蔬菜,在广州吃饱喝足之后,屁股一拍走人了。
那很多人会纳闷,这是广州之于其它地方的不同吗?其它地方不照样是一大群外来人,不照样“五证不全”,不照样“依法逃税”吗?
还是不同,大大的不同。不同的关键是看产业创造的财富最终流到了哪里?!
温州是温州人的老板,泉州是泉州人的老板,经济活动中创造的财富“取之于斯,用之于斯”。皮革产业在广州,很大程度上“取之不于斯,用之不于斯”,广州仅仅是个中转站而已。
当然,这个问题已经是个社会问题,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了。值得思考,值得探讨。
广州皮料生意前景如何?
宏观上说了这么多,这些说法对具体做生意的商家来说是不痛不痒,就像没说一样。
是的,让经济学家指导企业做生意,十次错了九次半。微观巨细,那是另外一回事。
具体到广州皮革产业,以前政府不管,就相当于扶持了;今后政府要管,就相当于念紧箍咒了。因此,皮革行业以前的好日子可能渐行渐远了,今后的路只能往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上奔了。
至于如何调整,如何升级,这是个大课题。至少从郎咸平的产业生物链上来看,初级的、前端的(如生产环节)是需要渐渐抛弃的;终端的、掌控的(如研发、品牌环节)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
至于贸易环节,这是生物链的较高级形态,也符合广州“千年商都”的城市定位,因此政府会扶持的。
再具体到广州做皮料生意的商家,应该明白这些道理:
一、工厂的客户会越来越少;二、工厂的客户会越来越正规;三、做工厂客户的生意会越来越难。
他们还应该明白这些道理:
一、皮料城太多了,皮革档口太多了,顾客太少了;二、档口会倒闭的,皮料城也会倒闭的;三、做生意不一定需要档口,写字楼也可以;四、散单会越来越少,但是档口总是离不了的。
除此之外,皮革经销商更应该明白这些道理:
一、炒皮料城档口是没有前途的;二、现金交易的传统是应该坚持的;三、广州皮革产业仍有不错的转型升级发展趋势,但是,皮料生意不会再有超过10年的黄金发展期了。
其实,对于鞋城、皮具城的皮料商户来说,现在行业的生意就是反转!没有更高,已是最高;没有更好,已是最好。
- 上一篇:打折促销成沈城鞋商主要营销手段
- 下一篇:耐克CEO离任,中国品牌能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