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阿迪觊觎二三线市场对本土运动鞋品牌影响几何?
中国鞋网8月11日讯,抢占二三线市场,Nike保持增长的关键
首先,根据耐克的规划,未来5年将在全球开设250家~300家耐克品牌直营店,这些门店将集中分布在世界最高档的购物场所。2015财年耐克收入将达到270亿美元,与2009财年的191.76亿美元相比,增加约80亿美元,未来5年包括大中国区在内的新兴市场每年要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耐克公司将全球市场划分为六大区域,第一块是发达地区市场即北美市场、西欧市场和日本市场,另一块则是新兴市场,包括大中国区、东欧与中欧市场以及其它新兴市场。耐克公司表示,到2015财年,大中国区等新兴市场的年总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将增加30亿~35亿美元,每年以较低的两位数速度增长。截止2010年2月28日,耐克2009年~2010财年前三个季度新兴市场收入总额为35.8亿美元,据此估算,耐克公司所有新兴市场整个财年的收入在48亿美元左右,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变为78亿~83亿美元,这意味着耐克每年要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才能实现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发达地区市场潜力已不多,唯有靠新兴市场。
第二,目前,耐克在大陆的销售额,2009年大概在70亿~80亿元人民币之间,市场主要集中在广州、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牢牢占据中国一线城市市场份额。但是,这些市场的潜力已十分有限,另外,国产品牌也在极力向一线城市挺进,多少也分割了国际巨头们的部分市场份额。如果死守一线城市,将对Nike的未来增长产生巨大威胁。
第三,随着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将提升这些城市的消费能力。另外,据花旗集团预计,未来5年~10年,中国内地熟练工人的工资年增长在10%~20%之间,劳动收入增长将大大提高这些城市的消费能力,况且这部分人占据的人口比一线城市更多,有着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巨头们不可能忽视。尽管没有详细的战略描述,业内普遍认为二三线城市将是耐克下阶段抢占的市场重点。如此一来,二三线城市将是耐克这类跨国品牌的下一站。
保增长,新兴市场是关键,而国内二三线城市的市场则是关键中的关键,等的渠道如果要马上下沉,其高昂的价格可能会使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望而却步,影响其销售,如果是再等一段时间,等这部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提升上来再进入,可能会丢掉时间甚至机会。如果渠道马上下沉,低价销售看来是Nike目前的无奈之举。
对国产品牌的影响
6月下旬,Nike计划借助低价产品进军内地二三线市场的消息一出,在香港上市的部分体育用品品牌的股价开始波动,但大多数品牌在经历了短线下挫后开始逐步企稳回升,自6月22日至7月6日,李宁股价跌幅达14.4%,中国动向股价下跌12.7%,安踏股价下跌10.5%,匹克体育股价下跌15.5%,特步股价下跌14.3%。市场的表现显示出投资者的些许担忧。但是据多家机构的研究表明,Nike的降价战对国产品牌的冲击有限。
首先,目前以安踏、特步、361o、李宁、匹克等为代表的国产品牌,主要精力依然集中在二三线市场上,二三线市场是国产品牌的主战场,更是企业的基石。另外,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多数国产品牌已有相当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多数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助推企业快速发展,企业的实力大大增强,品牌的知名度与昔日已不可同日而语。另外,深耕国内市场二三十年,大部分国产品牌已有丰富的经验及营销技巧,并且掌握了大量优质门店资源,目前上述几家品牌的门店都超过5,000家。相比之下,如果国际大品牌渠道有下沉的意思,那么,国产品牌的价格营销“反抗”将相当激烈,而对国产品牌在二三线市场形成的铜墙铁壁,国际品牌未必能占到便宜。另外,现阶段,国产体育品牌的发展势头依然“气势如虹”。据统计,在陆续结束的各大国产体育品牌2010年第四季度订货会中,国产品牌的增长依然强劲,如特步平均订单增幅达23%,安踏达19%。
第二,Nike 虽然提出了推出300元以下的低价,但是以Nike品牌推出还是另外推出一个品牌仍然不得而知。早在2007年2月,Nike 就推出了廉价运动系列产品,当时的品牌是Taiwind而不是Nike,但是市场却很少见。如果Nike这次还是以另推品牌的形式推出低价产品,那么,具备较多营销资源的国产品牌受到的冲击就相当有限,毕竟国产品牌在本土市场已经积累了多年的运作经验,品牌影响力也与日俱增,而Nike的新品牌对消费者来说却是陌生的,相信国产品牌有能力抵御Nike的低价攻势。倘若不是另外推出品牌,而是以Nike的品牌出现,这种以降价换市场的做法,对于Nike将是艰难的选择,因为以Nike品牌推出低价产品,势必会损害公司的品牌形象。任何行业都是如此,价格并非是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唯一因素,优秀品牌往往因为价格高,反而能留住更多的消费者,以低价格换市场未必是明智的选择。但不考虑降价,耐克进军二三线市场,又近乎无计可施。
第三,据大华继显的报告认为,分销体系将成为制约Nike实施低价攻势的瓶颈。鉴于初期投资要求较高,而销售国外品牌产品的利润偏低,预期一些内地分销商可能不愿意冒险,Nike、Adidas将发现在内地二三线市场找到本地分销商非常困难。
- 上一篇:鞋服企业与电子商务“亲密接触”
- 下一篇:耐克CEO离任,中国品牌能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