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两股东风助泉州鞋服等产业转型
中国鞋网8月4日讯,第一拨台商进驻东莞,第二拨选择江苏,第三拨登陆潮是否会发生在福建?两岸ECFA签署后,作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泉州、晋江该如何借台湾东风,实现自身产业升级?7月30日,由晋江经济开发区与台湾“中华两岸企业发展协进会”联合举办的题为“ECFA与晋江发展机遇”高峰论坛在晋江举行。
与会的两岸经济学家和学者一致认为,未来两岸的产业合作,将不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而将更多在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与合作。两岸产业合作形态将由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与组装代工”模式,走向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合作”模式。此外,即将向大陆转移的台湾工具机行业,也为泉州极力打造的机械装备制造业吹来一股强劲的东风。
第一股:对接台湾产业性服务业
“泉州能吸引的台商,主要还是为传统产业做配套的产业性服务业。”会上,台湾方面ECFA议题的权威专家、台湾大学经济系教授林建甫认为,尽管ECFA是全面性的文件,涉及产业比较多,但对泉州来说在对接上应具有一定针对性。
鞋服等民生产品,大量制造,利润相对比较微薄,而真正衡量一个产业发达与否,主要还是看为其做配套的设计、研发等服务业,也就是生产性服务业。泉州、晋江鞋服产业有很好的品牌和产业基础,但在产品设计、研发等核心环节依然比较薄弱。
高峰论坛期间,林建甫曾走访了361度公司等晋江知名民企,他认为泉台在产品设计、物流等产业性服务业有很大合作空间。一项统计也表明,过去20多年来,台商在大陆的投资主体,主要集中在加工业和农业,而占台湾GDP总量达73.4%的服务贸易业,只有一小部分在大陆投资。
“在文化创意、设计、高科技研发、金融、保险等产业方面,台湾相对大陆有很大的优势。而大陆以往引进台商是以引进资金为主,未来将逐步转向引进服务业。”中国台商研究所所长谢秉臻指出,原来一个台商到大陆搞工业的话,在一块空地闭门造车就可以了。但第三产业更需要与当地人文、社会接轨,更加了解所在地政治、人文历史,这些正是福建的优势。地处海西核心区的泉州凭借发达的产业基础和五缘优势,完全可以成为引进台湾生产性服务业的桥头堡。
第二股:民生产业机械将是招商新沃土
大陆同意对台湾降税的早收清单,17%是在大陆市场上,台湾原本就较日本与韩国产品具有相当竞争优势者,如自行车及其零组件,以及纺织、印刷、塑料等工具机。纳入ECFA早收后,有助此类产品提升在中国大陆的竞争力,抢占日韩等在大陆的市场占有率。而上述台湾具有优势的民生产业机械,也是泉州、晋江未来几年极力想打造的新兴产业。过去,这些产业台湾主要以零组件方式进入大陆。不过ECFA后,预计台湾整车生产线将陆续转移到大陆,这将是一波技术含量很高的产业转移。“如果泉州政策引导得当,一个新的产业集群将可以很快形成。”林建甫乐观地说。
实际上,晋江也是把这些民生产业机械(即工具机)作为对台招商的一块新沃土。据晋江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透露,本月下旬他们将组织一个考察团前往台湾招商,走访当地纺织、制、机械、印刷和物流等同业公会,并与台湾内湖科技园、台盐总公司、名屋食品公司对接洽谈,争取有所收获。同时,邀请对方参加即将于10月下旬举办的“晋江·台湾工业区产业创新发展论坛”。
根据初步设想,这一两岸产业对接论坛将定期每年举办一次,力争两年内打造成为晋台经贸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借助国家装备制造业振兴规划及各级配套政策的出台实施,以及国家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支持等外部政策环境,晋江还提出了打造“对台装备制造业合作示范基地”。同时,为了对接台湾产业转移,晋江经济开发区还计划在金井—深沪园区,规划建设台湾机电产业园(拟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重点引进台湾的纺织、制鞋、食品和高端模具、数控机床等民生产业装备。此外,泉州台商投资区也以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为重点,意图吸引台湾生产装备企业前来落户。
- 上一篇:中国鞋产品走向品牌输出
- 下一篇:耐克CEO离任,中国品牌能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