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人爱做鞋的一生:家庭作坊、"鞋都"崛起、品牌走向国际
摘要:大国之道·G228 | 在做鞋这块,华东地区当属“优等生”。
从辽宁丹东,到广西东兴,中国最美的沿海公路G228,穿行了8个省、2个直辖市、40多个沿海城市,绵延7000多公里。
这是中国距离海岸线最近的国道,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程集中展现的窗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个沿海城市率先成长起来,一个个港口链接一座座城市,将世界带到中国面前,也将中国的改革成果推向全世界。
今年6-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沿228国道路线“踏浪”前行,亲身感受沿海中国的魅力、动力、活力,用镜头记录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谈及中国鞋业,浙江有红蜻蜓、奥康,江苏有森达、康奈,福建有安踏、特步、鸿星尔克……
用业内人的话来说,在做鞋这块,华东地区当属“优等生”,不仅专注研发制造,追求品牌塑造,市场份额也稳步扩大。
华东地区发展鞋业,并非一蹴而就,更非天生优势。靠什么,在市场磨砺中脱颖而出?靠什么,在行业变革中闯出新路?
今夏7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先后走访浙江、福建,拜访各大鞋企,考察鞋业重镇,追溯华东鞋业的历史脉络,见证改革开放下品牌如何破浪而行、持续创新。
鞋都的前世今生
中国的几大“鞋都”通常从家庭作坊起步,当地居民凭借精湛的手工艺和地方特色,制作布鞋和皮鞋。生产规模较小,但也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市场声誉。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鞋业成为时代浪潮下奋起航行的舳舻。多地开始引进外资、先进制鞋技术和管理经验,鞋业生产开始向规模化、现代化转型。
很长一段时间里,广东、福建和浙江组成了中国运动鞋服制造的铁三角。
记者在晋江找到了姜保怀,他就是鞋业转型浪潮中的弄潮儿之一。
1980年代,台湾五大制鞋巨头(宝成、丰泰、盛昌、钰齐和清禄)先后来到大陆这片热土,在侨乡福建和广东建厂。彼时,身为江西人的姜保怀跟随打工潮南下广东谋出路,加入了东莞一家台资鞋厂做版师。
之后,福建少数坚持做品牌的工厂在高仿和代工的包围中脱颖而出,在全国进行大规模推广,开出比市场更高的工资招聘研发人员。
2003年,姜保怀去了泉州晋江,加入了火力全开的安踏。那时新接任公司的丁世忠立下豪言,“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安踏”。
同样在晋江,丁水波乘上了时代的两次列车。17岁在晋江创办了一家体育用品公司,主营外贸代工运动鞋业务,成为产品远销俄罗斯、迪拜、美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销王”。2001年,中国“入世”、申奥成功,国内体育运动市场进入发展快车道。丁水波果断创立品牌,从外贸转为内销,特步由此诞生。
逐渐饱和后的“内卷”
以鞋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在晋江等地遍地开花。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晋江每7个人就有一个老板,每21个人就有一家企业。
姜保怀在2015年成了老板。在安踏做了10多年研发后,他凭借“晋江经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一边给来自欧洲日韩的海外客户做贴牌,一边在电商平台打造自有品牌。
姜怀保的工厂如今容纳了300余个工人
但此时的鞋服市场已趋于饱和,头部品牌逐渐成形。各大品牌卷完研发卷技术,不断追求更智能、高效的运营模式。
如今,自带研发团队已成为多数头部鞋企的共识。姜保怀介绍,鞋业供应商有三种类型:A类能自主研发功能,B类需要一定资料辅助,C类进行简单代加工。而现在许多鞋企都是自带A类供应商,形成内部研发制造“一条龙”。
这就不得不提到温州鞋企“老大哥”红蜻蜓。记者在当地采访了解到,2022年底,ChatGPT问世后,红蜻蜓嗅到新机,凭借惠利玛推出Vali鞋履AI设计平台,结合大数据和AI智能算法,快速可视化设计师的灵感和想法。据业内人士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1.5万余名设计人员借助Vali设计出268万个新款。这也让红蜻蜓成为较早将AIGC与传统产业融合重塑的鞋企。
设计师给记者展示Vali界面
不仅是外观设计,各类品牌在鞋业硬核科技上亦不甘示弱。
红蜻蜓今年新推出的蹦蹦鞋在直播间卖爆后,成功挺进轻户外赛道。究其背后,是耗时一年半的曲折产学研过程,通过“连帮注射”工艺和“SUPJELLY玄劲”材料,使得鞋底的弹性和软硬度可根据动态压力变化。
作为国内碳板跑鞋的“鼻祖”特步,其开山之作160X已出到了5.0PRO。今年该品牌又推出360X,搭载T400异构碳板,拓宽适配场景,“重新定义大众碳板跑鞋”。
抢占新高地
要做好鞋品牌,光靠强大的研发团队还不够,品牌差异化与消费者体验已晋升为行业竞争的新高地。
特步多次成功出圈的关键在于找准细分赛道,并持续深耕细作。
品牌成立初期,丁水波曾反复问自己:“提到篮球就会想到耐克,提到足球就会想到阿迪,那特步呢?”在田径场上,他找到了答案,那就是打造一双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世界级跑鞋。
要做国人的跑鞋,就得了解国人的脚型。为此,特步从2007年投身跑鞋产品钻研,掌握过万名国人的脚型数据。而后发现中国人脚背较宽,外国人脚型偏长,国际品牌的专业跑鞋显然不太适合国人的脚型特点和发力习惯。
位于晋江的特步工厂,人们正在稳步作业
另外,收购海外品牌也成为特步差异化发展的重要策略。
2019年,特步收购四个国际品牌,形成五个品牌的矩阵:主品牌特步定位大众市场,Saucony(索康尼)、Merrell(迈乐)以专业运动为主,K-Swiss(盖世威)、Palladium(帕拉丁)则定位时尚运动,正式开启多品牌、国际化战略。
当面临传统皮鞋市场份额下降、年轻消费群体崛起的挑战时,红蜻蜓创始人钱金波之子钱帆给出的答案是数字化转型。
接入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后,红蜻蜓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精准市场定位及消费者洞察,实现运营效率与市场竞争力的双重提升。此后,红蜻蜓又控股MCN机构,深度布局直播电商领域,拓宽了销售渠道,增强市场渗透率。
光靠线上远远不够,鞋企们意识到,线下也得开辟新场景。
特步则场景选在马拉松赛场,扮演起“陪跑者”的角色。不仅用真金白银奖励跑者,还亲身投入人才建设的“基础工程”,深度融入“跑马圈”。久而久之,国内各大马拉松赛场上,特步的身影越来越多。2021年的世界田联白金标赛事--厦门国际马拉松上,跑进3小时的精英跑者中,特步160X系列跑鞋穿着率占51%,超越了所有外资品牌。
如今,姜保怀一边面对着行业订单波动的难题,一边为自己的鞋品牌细分品类。他发现青少年体测的跳远鞋很是畅销,并将其作为下一个着力点。
姜保怀的办公室堆满了鞋
记者团来到他的工厂所在地陈埭镇——曾孕育过特步和安踏的摇篮。如今这里也加入了许多电商培训机构,在数字经济浪潮中野性生长,倒逼当地老板寻求升级。
红蜻蜓则在中亚发现了新机遇。红蜻蜓集团党委书记余爱飞向我们介绍,在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电商产业尚不发达,交易普遍依赖现金完成,为数不多的商场里,头部品牌没有几个,关于鞋业的土地尚未被挖掘,“仿佛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人们会在档口疯狂抢货,许多款式上市就销售一空。”
品牌勇于开拓市场,这种精神正如红蜻蜓的“创二代”钱帆所说,“不存在饱和的市场,机会到处都是”,只是需要发现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