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企订货会暗藏风险 易被渠道商“绑架”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订货会机制,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问题。”8月22日,聊及鞋服行业存在的问题,石狮纺织服装商会常务副会长施海容认为。作为全国服装产业的摇篮,泉州下辖的晋江、石狮等地,每年至少三次(春夏9-10月,秋季3-4月,冬季6月)的服装订货会。成功的订货会,不仅仅是品牌企业订单的主要来源,更是整个品牌供应链顺利运作的起点。
弊端:市场信息不透明
“我们常想,订货会是不是在某种层面上,也造成了市场信息反馈的失灵?”施海容的反思,来自于今年较为突出的一些行业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公布的泉州各大上市体育品牌公司半年报中,去库存化的诉求,不约而同地被写进公告中。而在高库存之外,订单下降的趋势,构成了行业问题的另一环。无论是晋江,还是石狮,两地的鞋服企业,在刚刚过去的秋冬产品订货会上,大多没能交出漂亮的“成绩单”。
来自石狮休闲鞋业的同行称,“即使是木林森,上次秋冬系订货会也没超过五万双鞋左右的订单,而且订单主要依靠近年市场较好的户外系列。”是石狮鞋业的拳头产品,木林森是石狮第二大鞋企,所以,在业界看来,“这无疑很说明行业问题。”
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订货会的弊端,变成企业家追问的行业“原罪”之一。“事实上,订货会本身不一定反映准确全部的市场需求信息。”长期为泉州中小企业提供订货会的第三方机构--石狮服装城某服装研发机构老总戴先生告诉记者,大多数企业都根据订货会客户的需求来确定产量。
“这是暗藏风险的做法。”他分析称,该模式把全部的市场信息源,都压在了渠道商的身上,真正的市场信息往往被遮蔽掉,“按照渠道商的意愿去走,却没有真正了解市场。”
原因:被渠道商“绑架”
戴先生认为,渠道商“绑架”品牌商屡见不鲜。“企业没实实在在的消费调查,而是完全信任渠道商,所以在生产预期上,往往出现偏差,这是库存产生的一大原因。”
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市场只需要10000双鞋子,那么,按照层级推算,零售终端会订15000双,而代理商则订18000双,生产企业根据这种预期,一定会扩大生产,把数量扩充到20000双。这也就意味着,一件商品要配备两件商品的比例,进行所谓的库存周转,这个行业比例的存在,是库存存在的主因之一。”
在鞋服行业,有个多年来的库存安全警戒,即按照行业的正常运作,10%-20%的范围被视作安全库存。按照这个比例,假如一家企业生产10000万件衣服,那么,1000-2000件衣服作为库存周转,都属于安全可控范围。
石狮动感集团吴厂长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了谨慎的行业态度。他说:“这两年一些企业的订货会‘看上去很美’,但数据往往是会‘骗人’的,毕竟订货量不能代表终端销售业绩,不少企业的货,其实只是在一级一级的渠道商手上囤着。”
在他看来,这些没有最终卖出去的货,全部都是“定时炸弹”,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企业的现金流,造成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企业无法准确估量的风险。“根据服装行业常规,如果这些库存超过3年,减往其货损值、仓储本钱等,不仅很难给企业带来利润,还会成为公司未来发展的包袱。”吴厂长认为,除了被占用的现金流,居高不下的库存更大的影响便是鞋服企业下一季的订单增长,“企业一旦被库存捆住手脚,就无法扩大再生产,经销商手头上有货难出,更不敢贸然再进货。”
典型:渠道商内部的竞争
“除去常规的市场信息失灵之外,渠道商内部的竞争,恐怕是造成高库存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言及相关问题,一位运动品牌的经销商透露,今年刚入春,他就联合几个区域代理一起,递交提早开订货会的申请报告,“我们的理由很简单,早开订货会,你厂家就能迅速回笼渠道商手中的货款,既可以形成竞争优势,还能为公司创造业绩。”
目前,甚至有些企业打破了一年开四场订货会的传统,把订货会延伸到六场,而订货会的名目也有所增加,比如补货会、鉴品会等等,“实际上,终端销售并不是那么好,只是预支了未来的销量而已。”
“但去年以来,经济下行,很多货都囤在经销商手上,没卖出去。”该经销商告诉记者,在某些经销商手上,“货堆得到处都是,但每次开订货会,还是有人不断往上喊着加量”,这个奇怪现象,不止在闽派鞋服企业出现,即使在全国范围,也是一个存在已久的怪现状。
“我觉得是经销商和区域经理共同‘绑架’厂家”,在他看来,经销商是典型的短视行为,平常得供着下级渠道商,收款有难度,“但订货会一开,他(经销商)可以拿着厂家的大力度促销,打着厂家的旗号,一下子收到几百万元,几个月的货也流转出去了。而交了钱的下级渠道商,不用催自然也会把货拿走。”而区域经理掌握着更高一级的权杖,经销商得“求着”区域经理让他进货,二者一旦上下串联,联手向厂家要“好处”,“要返点、要折扣、要支持,为了得到奖励,经销商和区域经理提供的市场信息,自然就开始失灵,遇到市场下行的时候,这些问题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