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鞋服行业人才资源储备概况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近1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兴盛,国际品牌纷纷把全球化战略的重点转向中国市场,在这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而中国尽管产量全球第一,但至今没有迹象将出现一个国际品牌。中国鞋服业要增强国际市场意识、现代审美观念,努力具备敏锐的时尚触觉、独特的设计理念,把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于鞋服设计之中,提升品质,提升产品附加值。
增速正明显放缓
中国鞋服业正面对严峻形势,眼前有困难,今后的发展路上更有着一道道坎。
鞋服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无论在提供就业还是对GDP的贡献方面,都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出口贸易中担当着重要角色。中国鞋服产业规模世界第一,是世界最大的鞋服生产国和消费国。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我国3.6万户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54786.5亿元、销售产值53601.7亿元,而鞋服产量高达254.2亿件。
然而,中国的鞋服业基本未脱离只是满足人们“产品需求”的低层次阶段,出口主要以“低廉”换取市场份额。在内需增长减速和国际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鞋服业的增速正明显放缓。据统计,今年1-5月,我国规模以上鞋服企业实现内销产值17571.58亿元,同比增长13.44%,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8.51个百分点;同期,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906.42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增幅较上年同期下降24.47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同期出口总额同比增幅6.64个百分点,如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出口值为负增长。
泉州以鞋服制造闻名。据报道,今年上半年,那里服装、、伞具、包袋等行业订单减少,尤其4月份以来,一些企业只能接到一些零星的小订单,已接单的,单价也跌幅惊人,一些出口欧洲的订单出现了单价下滑20%的罕见情况。内销也开始遇冷,“库存”成为话题。
目前我国鞋服业遇到的困难,从表面看是由全球经济发展放缓引起,但其实有着诸多深层次问题;鞋服业想要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认真思考并持之以恒地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从产品需求到品牌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于鞋服产品的需求已逐渐从“产品”走向“品牌”,人们以的选择来体现生活品位。
因此,全球鞋服业更加重视设计、功能、营销等构成品牌的DNA,追求产品的高附加值。近10多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兴盛,国际品牌纷纷把全球化战略的重点转向中国市场,在这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而中国鞋服业尽管产量全球第一,但至今没有迹象将出现一个国际品牌。
设计是鞋服产品的核心价值。中国鞋服行业,无论设计手段还是设计师的创造力,都还显得那么落伍。大多数企业至今停留于传统模式,设计还处在纸面放样的落后阶段,耗费时间多、试制成本高,结果新品开发周期很长——在鞋服业发达国家,这个周期平均为2周,美国最快能达到4天,而我国平均是10周,差距非常明显。有强烈品牌意识和先进理念,同时富有热情和创造力的设计师,是创立品牌的重要前提,他们把个性风格融入产品,使之具备文化认同性,赢得消费者;而我国真正能称为鞋服行业的设计师还不多,有独特个性、能把握国内外消费者文化心理的设计师更有待培养。
技术设备决定着鞋服产品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德国、法国是全球纺织服装设备的主要生产国,他们的设备在世界服装业被广泛使用,有些可以说不可或缺;但在我国数量庞大的服装企业中,采用者并不多,更可叹的是,就算用了也有差距,因为好的设备必须有好的应用人才。如此,必然造成产品质量的差距,而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只能靠低成本劳动力来弥补;但现在,我国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这种弥补的空间将被不断压缩。
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大商场转一圈,如今除了到处可见顶级品牌,还有许多来自海外的“平价时尚”的中低端品牌,各有鲜明概念和独特风格。这意味着我们自己的鞋服行业正遭受全方位挤压:当我们大量出口没有品牌的服装,或者代人加工品牌鞋服产品以赚取微薄利润时,人家却在用充满个性、带着各种“故事”的品牌全力占据中国的巨大市场,赢取高利润。
人才紧缺成为最大障碍
除了设计师,鞋服行业还需要制版、工艺、营销等各种专业人才。虽然我国是鞋服产品制造和出口第一大国,但人才奇缺。目前上海有鞋服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数十万,而其中从事鞋服设计、制版、工艺等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4%。我国在职的制版师,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0%,受过专业训练的不足6%。人才紧缺是中国鞋服行业可持续发展路上最大的障碍。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不仅高新科技产业要奋力而为,中国鞋服行业也要不懈奋斗。在面广量大的中低端鞋服制造领域,在高端领域,我们都应当,也一定能逐渐创立有独特风格的各种品牌,赢得中国和世界消费者喜爱。(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