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宁被指不伦不类 奥运季能否反弹
【中国鞋网-品牌动态】2011年,体育用品商大量处理存货,李宁公司也不例外,1.88亿元的存货拨备较上一年同期增长63.48%;与此同时,由于受到新批发折扣率政策和生产成本上涨的影响,毛利率则继续下降。
当前,五大本土体育用品中,李宁公司虽营收位居首位,但是净利润却最少:安踏以17.3亿位居第一,李宁公司则以3.86亿垫底,甚至不及排列前一位、净利7.8亿元的匹克的一半。虽然李宁公司依旧保持在第一阵营的领先位置上,但原地踏步、甚至不升反降的表现,无疑为后来者提供了赶超的机会。
另一方面,国际品牌对中国市场的野心昭然若揭。曾被李宁公司一度超越的阿迪达斯,去年在华销售额猛增28%,涨幅居全球之首,所占市场份额已超过李宁公司,跃居第二位。而耐克则早已把触角下探到中国四线至六线市场。显然,李宁公司已夹在虎狼之间。
“一个基层的员工可以有机会在这样的会议上发言,并得到高层的重视,亲自参与实施,这样的情况在职业化、规范化的李宁公司时期几乎难以见到。”张庆看来,过去的李宁公司,是靠着热情和冲劲摸索出来的“家族企业”;如今的李宁公司,早已成为打着职业经理人烙印的上市公司。而正是在从小打小闹向日趋规范的职业化进程中,李宁公司得到了很多,也失去过不少。
事实上,自国际化萌芽开始,便开始酝酿着第一次品牌重塑。当时的目标是,突破10亿销售额瓶颈,解决品牌老化倾向。到2001年,李宁公司正式引进职业经理人,引入更具国际化视野的人才。“空降兵”的到来使企业完成了初步的规范化建设,李宁公司也从产品导向型转变为市场导向型企业。
而李宁公司的第四个发展阶段体现在2004-2008年。上市之后的李宁公司每年以倍数的速度递增,并在2008年迎来一个辉煌的顶点。直至2009年下半年开始,才慢慢进入了如今广被揶揄的调整及再度品牌重塑阶段。
更为遗憾的是,尽管越来越多的人涌进李宁公司,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但其并没有明确的方向感,甚至连机会摆在眼前也捕捉不到。2006年篮球世锦赛,李宁公司签约西班牙国家男篮,西班牙最终打败美国梦之队,夺得那届男篮世锦赛冠军。面对这样一个诠释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公司当时的口号)”品牌主张的大好时机,李宁公司却未有任何反应。
短期而言,奥运给了李宁公司一个翻身的机会,如若能借助伦敦奥运会重新拉动李宁低迷的市场表现,触底反弹自是指日可待。无论如何,截至2011年底,中国体育产业总产值达到222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体育用品业占到80%以上,而鞋类行业又是体育用品业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现在是行业的调整期,排名前三到五位的巨头会进行一个调整,如果能够做好差异化,在产品品质、分销控制等方面表现稳健,未来十年之内可能会有2-3家可以和国际品牌掰手腕的企业出现。”张庆表示。当然,挑战依旧不小,行业市场竞争加剧,会有品牌受竞争的冲击,慢慢掉队。(中国鞋网-最权威最专业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