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高库存如何倒逼制鞋业弊端现形
【-行业新闻】在业内人士看来,、、、三六一度及匹克这五大品牌每年的年报和市场走势,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走势。
从去年国内各体育品牌半年财报公布的数据来看,去年安踏以44.51亿元人民币的半年营收,在净利润、股价等方面全面超越李宁,坐上国内体育品牌的第一把交椅。
据安踏上个月公布的年报显示,2011年安踏营业额上升20.2%至89亿元人民币(下同),股东应占溢利增长11.5%至17.3亿元。虽然相对于2010年,安踏的营业额依然实现了稳步的增长,但是相对于2011年上半年营业额44.51亿元、同比增长28.9%的数据来看,安踏去年下半年的表现明显还低于预期。去年半年财报公布后,从安踏内部到整个业界都曾乐观预测,安踏的又一个“丰收年” 已成必然。
3月12日,三六一度发布公告,从去年7月至去年12月底的6个月,该公司营业额23.8亿元,毛利为10.5亿元,纯利3.6亿元。年报补充财务资料显示,该公司2011年全年营业额增14.8%,至55.69亿元。
3月13日,匹克体育公布2011年全年营业收入46.47亿元人民币,同比2010年的42.5亿元增长了9.4%;2011年净利润为7.78亿元,相比2010年的8.22亿元下滑了5.4%,存货为4.21亿元,同比增长25.67%,公司平均贸易应收账款周转天数由2010年的63天增加至66天。
3月22日,特步国际发布2011年业绩公告。公告显示,该集团2011年收入55.40亿元,同比增长24%,全年净利润按年升增长19%,达9.66亿元。其中,特步品牌产品收入约53.749亿元,同比增长28%。
李宁公司在1月份公布的业绩预告称,受订单增长乏力及回收部分经销商库存影响,集团收入预计较2010年同比下降约6%—7%;纯利可能会跌逾50%。该公司的纯利率会由2010年的11.7%下降约7个百分点至8个百分点。有分析指,按此纯利率推测,李宁去年的纯利可能会大跌逾50%。李宁2010年纯利11.08亿元。
从以上公开的数据可以看出,同比去年,五大体育品牌的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且利润率有所降低。体育产业独立评论人马岗认为,体育用品行业正经历着行业最痛苦的调整期,从高收入高增长跌落,行业市场竞争加剧。
“万店计划”纷纷推迟
与营收增长降低相对应的是各品牌开店步伐的放缓。
曾有业内人士把中国本土体育品牌前几年的成长称为“野蛮生长”,在这段时间里,门店数量的增加几乎成了众多厂商增加销售额或者利润的“法宝”。
去年首季,安踏出于市场高增长的形势,曾高调宣布自己将进入“万店时代”,而同城其他品牌也纷纷宣称以每年增加800-1000店的速度,在二至三年内完成“万店计划”。然而纵观五大品牌2011年的数据,不难发现,各家品牌的门店数量增速开始放缓,对业绩的贡献也开始乏力。
安踏曾在去年的半年报中宣称,计划在2011年年底把安踏店铺、生活系列店铺、儿童系列店及旗下FILA店分别增至8200家、1100家、600家、300家,从而总店铺数字将突破10000家,率先进入体育品牌万店运营时代。然而从不久前安踏的2011年全年财报显示,2011年,安踏店数目较上年同期增加229家至7778家。安踏全年报表披露,预计于2012年底,安踏店数目标为7800至8000家,运动生活系列店数目为800至900家,儿童系列店数目为800至900家。业内人士透露,其实早在去年10月份就将原定的安踏店8200家的目标调低为7800至8000家。
匹克年报显示,2011年匹克零售网点数目由2010年底的7224家增至去年年底的7806家,净增长582家。分析人士注意到,2010年上半年匹克的门店数净增量就超过590家,这意味着2011年下半年匹克的门店数量就开始缩减。而此前,匹克曾披露,2012年门店数量将缩减为7000家左右。
去年10月,匹克宣布,考虑到零售渠道库存积压有恶化趋势,匹克2011年的开店计划将从800家下调至500—600家,公司从过往每年净增400家店,减少至每年净增200家店,预期今年将新开700家店,并预期关闭约500家低效或亏损店铺。“我们已经跟经销商开始协调了,效益低的分店会关闭。各个区域都有涉及。”匹克CEO许志华当时向媒体表示,“在二、三线城市的基础上,我们会着力拓展一线城市,明年将重点拓展上海市场。”
三六一度报表显示,至2011年底,门店数量7765间,较2010年同期增加602间,此前三六一度曾在去年宣称每年开店计划为800间。值得关注的是,去年6月30日三六一度全国的总店数为7681间,这说明去年下半年三六一度的开店速度明显放缓,只有184间。三六一度在报告解释,三六一度净增数目符合在全球经济前景未见明朗市况下采取更为谨慎的开店策略,计划于2012年新开店面约600间,计划数目不包括361°童装。
特步也同样在放缓开店速度,预计今年底零售店数目将达7600至7700间。特步公开的信息表示,2012年开店计划仍在探讨,按照目前的经营环境,估计未来12个月净增加的零售店数目约5%,公司已将2012年销售增长目标,由15%调低至个位数,开店方面,则由每年新开800至1000间,调低至400间。此前特步设定每年增800家门店目标。
清理库存或需一年时间
曾有业内人士戏言,即使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光是仓库里的积压货起码能供国内的服装销售企业卖上3年。鞋服行业库存积压问题的严重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最典型的例子是休闲服饰品牌美特斯邦威,去年上半年,美邦服饰存货同比增长220%至28.90亿元,而2010年同期的存货金额仅为9.03亿元,报告期内的净资产仅为32亿元,存货占了同期净资产的90%。而在体育品牌方面,安踏、李宁、匹克、特步、三六一度等的库存数据在去年出现了一路攀升的趋势。
体育用品企业的存货一般包括两块,一块是品牌企业自己的存货,另一部分是经销商即销售渠道的存货,基本上以“应收贸易账款”的形式出现,两块相加大致能体现出该公司的整体存货水平。
安踏去年的财报显示,安踏存货金额为6.18亿元,与上年同期的4.54亿元相比,同比增长36.1%;安踏的应收贸易账款及其他应收款项为17.09亿元,上年同期仅为9.90亿元,增幅为72.6%。李宁仅去年上半年存货就高达9.92亿元,较年初增加1.86亿元。其还宣布将斥资约3亿元向分销商购回“未销售的产品”。分析人士认为,预料李宁集团在未来两年里,需要再额外购回约14.48亿元的存货。在时尚运动市场一路高歌猛进的特步,去年上半年的库存金额达到8.87亿元,同比增幅约为92%。匹克也令人担忧地上涨了41%。
安踏CEO丁世忠在年报公布后表示,目前公司库销比为4.5倍,相信下半年库存压力会下降。“我们期望下半年有所好转。”丁世忠说,“先前个别企业出问题,该调整的也调整了,今年也是奥运年,奥运会对体育行业有很好的拉动作用。
特步总裁丁水波近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时零售端的“库销比”约为5倍,较上年4倍多的水平有所上升,但情况可控,“存货压力比其他品牌小”。他认为,库存增加是行业去年以来的一个普遍问题,而对于特步来讲,“只需一年时间,我们就可以完成库存的全面整顿与清理,回到正常轨道”。
此外,三六一度公告显示,其2011年存货高达4.512亿元,比2010年的2.482亿元高出81.8%。三六一度在年报中声明,截至2011年12月31日的渠道存货比率为4.2倍,并认为该比率属正常并与行业情况一致。
匹克公告显示,匹克去年从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由2010年的11.66亿元骤降至约3.1亿元,主要由于公司库存增加及应收账款增加所致。匹克CEO许志华表示,现时零售终端库存约1个月,分销商库存为5个月至6个月,整体约达6个月,并称“2012年主要是消化库存的一年,集团今年会致力消化库存,料可于年内解决库存问题”。
马岗亦支持“清库需一年时间”的观点。他认为,从短期内看,解决库存只能通过加大促销力度、开设工厂店、增设特卖场以及线上低价清存。从目前整个行业的存销比约在6:1左右的现状来看,清库存可能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
分析 高库存逼行业弊端现形
值得关注的是,高库存问题并不是个别体育用品企业的现象,而是整个行业集中暴发。
行业独立评论人马岗认为,库存问题和行业的激烈竞争有关,加上产品的同质化、价位互相接近等因素,而且行业增长又受到渠道增长极限的制约,以及经济大环境的通胀、购买力有所下滑等的影响,库存问题就浮现出来了。
另一分析人士认为,去年以来,李宁等国内品牌的高库存问题,根源在于对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前景过于乐观。其实这种情况,耐克、阿迪达斯早已经历过了。由于对于2008年奥运年的市场过于乐观,耐克、阿迪达斯在2009年饱受高库存之痛,经过两年的大力挤泡沫、消化库存,两家公司今年已经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不过这一现象没有引起国内品牌的重视,导致了从去年以来的“剧情重演”。这位人士说,“风水轮流转”,现在是国内体育品牌该勒紧裤腰带过苦日子的时候了。
东兴证券服饰行业分析师谭可认为,2007年—2009年集中上市的本土体育品牌企业,新增门店数合计达到近2万家,2009年末终端数量较2006年末增长了近2倍。然而,疯狂扩张的背后,暴露出来的却是规模增速下滑、市场集中度偏高、存货高企等种种问题。
有业界人士认为,行业库存严重的现象,说明了一个问题:几年来疯狂扩张后的本土体育品牌面临一个新的轮回。2012年是国内体育品牌非常困难的一年,自2008年开始,体育品牌疯狂扩张市场所埋下的“炸弹”将一个个引爆。此外,体育品牌企业不仅面临同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压力,同时还受到休闲行业的市场挤压。一方面,大量低价多款且具有快速补单和调货能力的本土休闲品牌遍地开花,另一方面ZARA、优衣库等洋品牌的推陈出新,都对本土体育用品行业构成压力。
正大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营销总监胡义强亦支持同样观点。他认为,引起库存现象严重的另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国人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在这几年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也就是消费者需求和爱好转型。在一、二线城市,穿运动装的习惯正在转变,时尚休闲是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体育品牌由运动属性往休闲时尚延伸转变,这正在成为另一种趋势。
体育用品行业资深人士叶先生分析认为,国内体育品牌借库存之机调整需要三年时间。他说,在过去10年多的时间内,以泉州企业为代表的国内体育品牌经历高速扩张的黄金时期,然而迅速的扩张掩盖了管理体制内功不扎实,企业从产品、品牌、管理等方面的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的问题。泉州品牌眼前不仅要考虑突破库存之困,更应该借扩张收缩放缓之年,主动在产品、技术、品牌、管理等方面积极寻找变革与提升,跳出同质化竞争之围,这是一个系统的、战略性的课题。(-最专业最权威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