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服超市洋品牌为何采用中国标准销售
【-行业新闻】一年一度的“3·15”产品质量大阅兵,在上周落下了帷幕,一批国际名牌在各方力量的监督和曝光之下丑态百出,品牌魅力一落千丈,与高档奢华、优质安全、规范运营等既有的国际品牌形象相去甚远。
出事之后,很多国际名牌都抬出了一块挡箭牌:按中国标准,产品是合格的。那么,笔者就想反问:像终端那些“洋品牌”都按照中国标准生产了销售了,那你们还算国际名牌吗,还有什么资格卖得比国货贵?留给消费者的想像空间,也就是高标准、高要求下的国际品牌魅力还存在吗?
中西有别 双重标准
在消费品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天然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对于身处弱势地位的消费者来说,由国家权威部门制定的“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便成为“评判产品质量”最为重要的参照体系。
不过,在这些“标准”之中,常常存在不可预知的风险。因为,这些标准可能已经被制造商绑架;因为,在中国市场,制造商可能执行远低于全球的标准;因为,在某些消费品市场,标准可能非常模糊,甚至根本不存在,而制造商可能因此肆意妄为。
而这,并非“受迫害妄想症”。
2月21日,美国强生公司发表声明称,其首席执行官韦尔登将于今年4月卸任,由副董事长格洛斯基接任。外界评论,强生此次高层变动,或与此前3年的多起产品召回事件相关。
已在强生任职超过30年的韦尔登,过去10年一直担任CEO和董事长。在其任期内,成立于1886年的强生,已发展成拥有250家子公司的超大型企业,产品涵盖处方药、医疗器械、个人护理产品等领域。但2009年9月以来,这家全球最大医药保健公司的“产品召回”次数已高达25次,从隐形眼镜到儿童用泰诺,从人工髋关节到婴儿日化用品,以致让人惊呼,强生怎么了?
不过,强生的全球召回却几乎从不涉及中国大陆市场。每次事发,强生中国公司总是言之凿凿地称:问题产品与中国无关。
强生最近一次召回,发生在一个月前。2月17日,强生宣布,因药品瓶体设计原因,将召回在美国销售的57.4万瓶“葡萄味退烧药泰诺口服液”。当时,强生中国照例发表书面声明称:“中国消费者目前使用的我公司的非处方药品,均是由上海强生制药在上海工厂生产,完全符合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质量安全可靠,不存在国外召回的问题,中国消费者可以放心使用。”
同样的情形已多次出现。当舆论质疑强生在中国实施“双重标准”时,强生方面均会称,其在中国生产的所有产品“完全符合GMP标准”。
但符合GMP标准,并不意味着就不是“问题产品”。“这就是监管体系的差异。”一家国内药企人士称,美国FDA(食品药品管理局)被公认为是全球最严格的食品与药物管理机构,而许多被FDA查出有问题的产品,在中国却“没有问题”。
全球连锁却像“夫妻店”
除了产品质量,所谓的国际化管理模式,进入中国市场化,沦落到了“夫妻店”的档次。麦当劳食材掉地上可以捡起来再用,家乐福可以卖过期肉,这种属于一些惟利是图的不法小摊贩的行径,竟然在号称规范化经营的全球连锁店里出现。
以家乐福为例,管理的本土化,考验着家乐福这家进入中国市场近18年的世界零售巨头。
3月16日,针对郑州花园店修改肉类产品标签等生鲜食品管理漏洞事件,家乐福相关负责人作出回应称:家乐福已立刻展开调查,在此期间对当事责任人做出停职处理,并责成其接受调查。同时还迅速成立专门团队,配合郑州当地工商执法部门,严查相关问题。
一位家乐福内部的管理人士表示,“家乐福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二的零售巨头,不可能在食品安全上没有严格的操控规则。值得反思的是,虽然家乐福进入中国市场十余年,但是,管理的本土化,却总是遭遇一些挑战”。
前家乐福亚洲首个冠军店店长、独立管理咨询人士王涛认为,“业绩压力和腐败可能是众多门店员工和管理层不按照规则办事的原因。”上周公布的家乐福2011年年报显示,家乐福全年收入827.6亿欧元,同比增长了0.9%。其中,运营利润下滑了19.2%,仅为21.8亿欧元。
国际奢侈品屡遭投诉
目前,中国已成为欧美等国际奢侈品牌消费大国,但很多奢侈品牌在华服务却不尽如人意。一些被中国消费者追捧的品牌甚至在售后服务上内外有别严重。
据世界奢侈品协会近日发布的中国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3月15日到2012年3月15日,共收到各类奢侈品牌售后投诉3756件,在时尚大牌的投诉量榜单上,普拉达居榜首。按照类别来看,国际名表投诉最多,占整体比例的46.5%。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欧美等国际奢侈品牌消费大国,但是在服务上,中国消费者并未享受到顶级的服务。这些顶级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给予和欧洲等地区双重标准的服务。世界奢侈品协会称,同一个奢侈品牌每年在华的售后投诉者平均要比欧洲多出65%以上。
在所有投诉意见中,涉及商品质量投诉占据57%,涉及售后服务投诉占据43%,已得到满意回复或已经解决的比例仅占16.2%,投诉者大多对售后服务及态度表示不满,有待改进。
“投诉处理不及时”、“维修时间过长”、“维修价格过于高昂”等,成了欧洲奢侈品牌在华服务为消费者所诟病的“特色”。世界奢侈品协会认为,这其中原因在于国际大牌在中国商业市场拓展成本低,品牌开店速度过快,疏于对销售服务团队的培训和管理。(-最专业最权威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