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市场上到底存在多少种认证?
【-行业新闻】 中国的认证市场正在怪圈中徘徊。“有机”、“绿色”、“纯天然”,各种夹杂着英文缩写的认证标志铺天盖地,名目繁多却真伪难辨;认证咨询、认证中介、认证代理,各类身份不明的认证服务机构遍地开花,有钱就能买认证仿佛不再是黑幕,而是最普通的常识。
种种隐秘的潜规则,使本该是诚信砝码的各种认证体系,成为新的利益蛋糕。围绕认证,仿佛正上演着一场无中生有的圈钱游戏。
名叫认证的“金矿”
2011年11月初,河北石家庄某商刘琪几经考虑,终于接受了一家咨询公司找上门来推荐的“安全健康”认证服务,虽然在这之前,他从未听过这个认证的名字。
在鞋业领域,最权威的认证无疑是以“十环”为标志的“中国环境标志”。然而,其认证标准无疑是刘琪这样的中小企业难以企及的。两年前,他曾经试图通过一些代理机构代办“十环认证”。就在与对方签订服务协议之前,随着一个名为“中国优秀绿色环保产品(GEP)”的假认证被曝光,掀起了鞋业环保认证的打假潮,“十环认证”的办理变得格外严格,代理机构以“风声紧”为由终止了合作。
这场打假,反而炒热了环保鞋品的认证行情。当竞争对手们一个个相继打出类似“环保原料无毒无害权威认证”的宣传语,贴上“环保产品”、“安全产品”等绿色家具的相关标志,即使明知这样的认证并不规范,刘琪也只能选择办一个。
“填写申请表,提交企业营业执照和样品检测报告,缴纳认证的相关费用,100%通过……”花了3.5万元,10天后,刘琪拿到了一份证书和标志使用许可文件。
中国市场上到底存在多少种认证?
普通消费者很难想象,光是以ISO打头的认证,除了ISO9000,还有ISO9001、ISO14001、ISO22000、ISO14064……而ISO体系下的认证,还仅仅是整个质量体系认证中的一个小成员。至于TL9000、WRAP、ICTI、BSCI、SGS、FSC、ROHS、ITS……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各种认证,到最后都会变身为同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经权威机构认证!
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一位唐姓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国经官方许可的有28种认证,每一种认证下面又细分成诸多小类,几乎涵盖了所有企业从生产到管理到销售的所有环节。
如果具体到一家鞋厂,可供选择的除了有机产品认证之外,还包括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等近10种认证。当然,这还不包括认监委许可之外的其他地方性、行业性或是纯粹只是一个名称的各种认证。
在这些认证中,除了以最基础的安全认证CCC为代表的少量强制性认证之外,大多数是可以由企业自主选择的自愿性认证。正是这些认证,给产业链上的利益相关者留下了属于他们的操作空间。
“GMP可以办,但没有几十万元拿不下来,而且需要近一年时间,成本高,时间长。如果不走鞋店,只是为了打个品牌,或是网络销售,不如办‘卫生安全产品’。”当记者以某鞋厂加工方的身份向郑州某企业管理公司咨询是否能代办药品GMP(即“良好生产规范”)认证时,咨询师在电话中如此建议。
当消费者看到一个认证标志时,很难注意到背后的认证机构。因此认证市场上便出现了以“安全健康鞋品”代替“十环”,以“卫生安全产品”代替GMP的乱象。
认证的“出生证明”
无论“环保”、“安全”、“绿色”还是“有机”,各种认证名称在伴随产品进入市场时,总会冠之以“权威”的出身字样。然而这些认证都是从哪里来?其出身真能保证其含金量吗?
1983年,一个名为IECQ即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元器件质量评定体系的标准,被成立不到两年的中国电子元器件认证委员会引入中国,成为国内质量认证的开端。IECQ代表了绝大多数中国现行认证体系的成长路径:成立国家代表机构——引入国外现成体系——扩大体系的认证适用范围。
大众所熟知的ISO9000、CCC、CE、API等知名认证均由此而来。除此之外,随着中国产业的健全、认证市场的扩大,一批在政府主导下自行研发的认证体系开始出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26条,认证机构可以自行制定认证标志,并报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备案。标志备案成功后,认证机构即享有该标志的授予权。
国内某咖啡馆经理人透露,他们正在自行研发一套关于咖啡冲泡流程规范的认证:“只要自己能拿出一套标准,接下来的事只是报批问题。”
无论是国外引入还是自行开发,这些经过国家认证监督部门批准备案的认证,仅从体系上而言,都具备相应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它们的审核权和授予权属于经过认监委批准的认证机构,这样的认证可以说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可以作为鉴定认证出身是否正规合法的一个标准。
而事实上,目前市场上名目繁多的认证,其来源远在这些官方认证之外。除了全国范围内的认证之外,各地方政府往往也都有一些地方性的认证,以地方性法规等形式,在当地实施。而随着认证之风的兴起,一些不具备认证资格的组织也开始自行制定认证名称。
通过一家制造企业,记者了解到一项名为CCECS的中国信用企业认证。作为商业领域最重要,却又最抽象的元素,对企业的信用作出“权威”考评的,竟然是一家名为“中国供应商”的网站。
记者注意到,该网站的主办单位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看似与信用全无关联的“国字号”主管单位,使得该网站在“中国信用企业”的宣传资料中,公然冠以“唯一由中国政府推出的针对企业的认证”的字样。
认证需要花多少钱
尽管各种认证名目繁多,真伪难辨,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却不得不将认证纳入自己的经营成本。在一个个纷繁复杂、价码不一的认证项目背后,要想获取这些认证,企业到底需要花费多少钱?
记者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企业申请CCC认证,包括申请费、产品检测费、工厂审查费、批准与注册费、监督复查费和年金在内的所有单项收费,总额大概7000元。这代表的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的收费基准。
而在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一份收费说明上,记者了解到了机构审核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整个收费构成:初审费用+监督审核费+预审费+复评费。由此计算,在正常申请且一次通过认证的前提下,企业需要花费的费用大概25000元,之后每年都需要重复缴纳标志使用费及复审费用。
以上仅仅是申报认证本身的费用。而对于企业,想要通过某项认证,往往还有很多前期投入。
认证咨询便是绝大部分企业无可避免的一项前期服务。正规的认证对于企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以申请ISO9000认证为例,企业需要按认证体系的要求,在内部进行管理系列标准培训、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编写质量体系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这些专业化的程序都必须由具备认监委批准的具有认证咨询资质的机构来介入完成。按照国家标准,为期52天的质量体系认证咨询服务费用约为5万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21条规定,所有认证机构应当公开认证基本规范、认证规则、收费标准等信息。但这里显然忽略掉了那些未经批准却又真实存在的诸多认证服务组织。
“有机认证4.5万元,ISO9000认证5万元,CCC认证10万元……”这是上海一家“认证代理”机构给记者的报价单。其咨询师一再向记者强调:“时间短,包通过。”同样是申请正规认证,这些非正规渠道的价格,往往反而低于官方认可机构。对于急需认证又饱受成本压力的中小企业,这无疑是巨大的诱惑。价格上的优势为这些灰色认证服务组织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至于那些不具有正规出身的认证,收费标准则更多取决于机构的包装水平与市场人员的业务能力。刘琪总结他这几年接触到的此类认证:“同样是关于环保家具的认证,多的五六万元,少的几千元,价格大多‘有商量’。”
认证的“定价模式”
那么,上述的市场认证价格高低取决于什么?调查中记者发现,其背后是一套诡异的价值逻辑。
在外界的普遍认知中,一些强制性、规范性的认证,因其带有“准入”、“必须”的性质,身价必然高高在上。然而记者通过调查却了解到,认证的权威与价格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以ISO9000为例,一个100人以下的企业,通过正规渠道办理,第一年需要的费用约为3万元,这一价格,还不到中国鞋业进出口商会所推行的“绿色鞋品”认证费用6.8万元的一半。
决定认证价格的不是权威性,又是什么?一个商会推行的认证,其价格何以高过权威的ISO9000认证?
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接触到另一个认证体系:中国信用企业认证。记者以供应商的身份在“中国供应商”网站进行注册,打通咨询电话,客服在了解过基本情况后,很快进入到推销环节。
据客服介绍,信用认证主要从几个方面考察企业资质,如调查核实组织最近年度的诚信表现、评价组织的诚信意愿、评价组织的信用管理能力等,而涉及具体如何考评,客服给出的答案却显得含糊其辞。——“我们有专门的考评方法,这都是经过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批准过的。”至于收费,一切包干大概3万元。
记者辗转拿到了中国信用企业认证的内部销售人员培训手册,就在这份内部资料上,销售人员的说辞被统一定调为“认证就是让产品可以卖得贵!”“有没有认证、有没有品牌,谈判时候的价格是绝对不一样的!”
在偌大的认证市场上,诚信只是企业认证的其中一个环节。除此之外,前文提到的质量体系认证、管理体系认证、商品售后服务评价体系认证等一系列认证,早已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
ISO9000到底是什么,不一定每个消费者都知道,但“”打在包装上,却可以马上转化为购买力,挂上“中国信用企业”的招牌,也能让企业在与对手的竞争中,多了一个胜出的筹码。通过对比不难看出,目前市场上的各种认证,价格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市场对于其认可程度,取决于企业能从中获取的直接利益。而市场对认证认可度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认证机构对其认证体系的推广结果。(-最专业最权威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