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生当猪倌成功前为何被指不务正业?
2003年,北大毕业生陆步轩当屠夫,被媒体报道“北大才子街头卖肉”曾一度传遍大江南北,引发人们关于此行为的热烈争议。如今的他,卖肉年收入20万元,本月下旬将携带花4个月写就的《猪肉营销学》讲义,南下广州开“屠夫学校”当老师。(12月19日《山东商报》)
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很多原本是私人的事儿,却由不得自己做主,一旦做了主,就会受到周围人的齐声干涉。就业正是如此,若选择了自己喜好的职业,却不符合公众的期待,就会被扣以“不务正业”的帽子,搞得你抬不起头来。
公众所谓的“务正业”,就是你必须按照大家一致的想法做事儿,比如学师范的就得做教师,大学生宁愿没工作也不能从事卖肉、清洁工之类的职业。这一逻辑的本质是集体顺从,个人要顺从群体,不能和群体不一样,否则就是异类,搞歪门邪道、不务正业。
由此看来,集体顺从的结果,必然导致拒绝创新。在封建时代宗法观念指导下,社会等级森严,自然需要人们务正业。但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产品需要创新,服务需要创新,个人发展自然也需要创新,还搞集体顺从,那就是束缚个人发展,与时代作对。
事实也证明,“不务正业”者往往比务正业者更为成功,对社会也更有价值。北大毕业生“不务正业”卖猪肉,陆步轩成功了,在广州开设百家连锁店、打造“壹号土猪”品牌的陈生也成功了。试问,那些务正业的大学毕业生,有多少人能和这两位“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相比?
由此看来,是否务正业,关键是个人的爱好,而非群体的喜好。所以,公众不要再看到大学生养猪、卖猪肉之类的新闻,就大惊小怪,应改变的是早已过时的集体顺从观念。对个人“另类”的选择,要欣赏尝试、宽容失败、赞誉成功。如此,个人才会更成功,社会才会更有活力。(—最权威最专业的鞋类资讯中心)
- 上一篇:村官“高升”,创业项目命运几何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