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工到创业:两名大学生的突围之路
【-创业之路】 可能永远就打工了
张金龙,23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大三学生,甘肃省陇南市礼县人。从家里到金华,火车要乘30多个小时。所以,他每年只回去一次。待金华两年半,他感觉很适应:“金华安逸,安家在这里是个不错的选择。”阅历颇广的他,对金华的创业环境也比较认可 :“如果毕业回家去,就不可能现在创业了。”
张金龙是个敏感的人,却不夸张。从小,他就向往远方。“走到哪,就留在哪。”他说,从高二就这么想了。另一个原因,就是贫穷。父母都是农民,靠打工维持他和妹妹求学的费用。“在我们那边,女孩最多读到初中。可我父母一辈子的希望就是子女有出息。现在妹妹技校毕业,在深圳打工,也有3000多元一个月。而我,也读了大学。”
父母的打拼,给年幼的张金龙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所有创业的冲动,只有一个:“不想让父母继续这样的生活。”小学3年级,张金龙陪父母所在工场包工头的儿子到兰州玩。包工头的儿子与他是从小的玩伴,但到了外面,张金龙明显觉察到了身份的区别。“我受不了那种异样的眼光,就是低人一等的感觉。”“等我将来有钱了……”张金龙经常这样暗暗地想。初中毕业那年,张金龙第一次随父母出来打工。一个暑假,他像一个成年人似的拼命。45公斤的化肥、大根的木材,闷声不响扛起就走。两个月,只赚到600多元钱。这次打工,他才真正了解父母的不易:打工整整一年,只有2万元左右的工资。押车可以多赚点钱,而这种艰辛,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只有亲历才有切身的体会。一趟车有时要跑10多天,只有七八百元的收入。工资少,又特别辛苦。冬天,也是日夜待在敞篷的火车上。风餐露宿,吃的只有饼或方便面。没有热水,只能等货车靠站时打一点。中途前后不靠,只能干耗着。而刺骨的严寒,他爸爸以及所有押车的人,腿都冻得又红又肿。
2008年高中毕业,张金龙跑到了北京。他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多出去看看。到北京,托老乡在一家酒店找了份传菜员的活。张金龙苦倒不怕,可每月只有900元工资,如果这样一直做下去,也会步父母后尘。“一个打工的,永远就是打工。”所以,他回家复读了一年,考上了大学。
大学是我创业的平台
“创业是一个过程,大学给我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可能做事方式会不一样。”张金龙出了门,开了眼界,就做起了第一笔生意。大一时,花了2500元从金华农贸市场批了1000只孔明灯。“我们那没有这个。”他就利用春节前的15天时间,每天到集市上去卖。孔明灯每只零售10元钱,除剩余100只,一算也有6000元的赚头。
张金龙读的是旅游专业,也到双龙景区做过实习导游,但是他觉得没劲。张金龙周末喜欢出去逛,一次在爬北山时,遇到自己学校的一位老师。两人聊起来,说起户外、露营、登山之类,张金龙明白:自己以后要从事这样的工作才好。有一次朋友要露营,不知到哪里租装备。张金龙在老师的引荐下,认识了天下户外的“寻诚”。“我和他特别有缘,第一次见面就聊得很愉快。”经过几次接触,张金龙提出在“寻诚”店里打工。他说,我不要工钱。就这样,他开始在店里独当一面,也渐渐摸清了做户外生意的规矩和技巧。今年3月,张金龙和“寻诚”商量,想在金职院校内办个户外俱乐部。“寻诚”很支持,还给他1000元创业金。
创业三板斧
“我怕毕业后直接面对社会,所以大学就开始创业。”张金龙谈起创业的初衷,就是积累经验。他和学计算机专业的余源合伙,在金职院创业园开了一家“天下驴友社”。两人是老乡,性格上又有些互补,做起来还比较顺利。“不能照搬‘天下’的那一套,我们面对的是学生,就要重新设计。”张金龙设计了几条线路,是些短途一至二日游的方案。为了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收费比较低。比如安地两日游,车费、装备、烧烤、活动、保险、领队等,打包价只要每人150元。“薄利多销,还要会营销。”为了推广,他和余源通过学生会活动、发送传单、设点展示等方法,去招揽生意。开业没多久,已经带过七八个团。“户外活动主要看天气,只要天气好,加上有好的包装,生意还不错的。”
对于未来,张金龙和余源都有个5年规划。他们想开创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把旅行社团队游的实惠和户外驴行的自由结合起来。同时,还想推出旅游的电子商务产品。张金龙说:“我们就是靠服务,眼下赚不赚钱不重要,希望把每条线路都做得很完善,这样对将来的发展会有帮助。”张金龙说,创业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他作为总院社联财务部部长、经管学院文学社社长以及旅游学院体育部干事,接触面广,资源多,觉得这对自己的创业有很大帮助:“市场、技能、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创业,缺一不可。”
王家亮:小有成就到大有可为
一登场就闪亮
王家亮,24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2010届的毕业生,安徽省六安市人。他在学校就是一个创业明星,关于他的经历,至今还在许多师生口中流传。大三时,他创立了一家启创广告设计公司。王家亮学的是室内设计,专业和广告行当其实有些不匹配。“创业最不缺的是技术员,而是有想法的创意人员。”初生牛犊不怕虎,风风火火上马的广告公司还真让他弄成功了。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近一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54万元。要说起其中的奥秘,就是人脉+价格优势+服务。他在学校时,一人身兼4职,个个都名头响亮:金华市学联会执行主席、校学生会主席、建筑工程学院学生会主席、校创业园管理部主任。学生熟、老师也熟,金职院12个学院中,有一半的广告业务定点在他的小店里,不火也不行。而赢得信任,不止是关系好,主要还是价格低、服务到位。
从小广告公司
到全国高校
网上超市
2010年7月,王家亮毕业了。他有机会留校,但没有接受。他说,我喜欢做学生工作,但作为职业不是很向往。自己更喜欢有闯劲的生活,即便摔跟头也不怕。王家亮说话语速很快,表现出很强的自信。他毕业后到义乌一家小厂担任过行政厂长,最后还是选择离开。“我要自己创!”今年4月,他创立了速麦购物网,8月正式成立了金华市速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9月作为大学生创业项目正式入驻金华经济开发区国家创业园科技孵化中心。速麦网主要以高校学生为服务对象,实行快速送货上门、货到付款的形式。该网主要经营学生日常生活必需品,包括食品类、生活类、办公学习用品类、健康器械类、手机充值等7000多类商品及服务。购物形式主要以网上下单、送货上门来完成,围绕高校园区集中建仓,招聘学生兼职作为配送主体,给学生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也为公司今后的人才储备作准备。目前速麦网上超市按后台B2B、前台B2C的双重模式运行。
速麦网以金华高校为试验田,最先开设金职院网上超市。上个月,又开通了浙师大网上超市。王家亮说:“我们还在摸索营运标准、推广套路、管理理念,待金华地区发展成熟,立即向省内其他城市高校园区发展,进而发展到省外,组成一个具有全省乃至全国性质的高校购物平台。”在电子商务竞争已到了白热化的今天,如何能拼出一条血路呢?王家亮说:“服务、服务、还是服务。”首先他们经过市场调查,把服务对象和范围,限定在校园内。而每天3次的送货频率,也是目前国内任何一家电子商务企业都做不到的。最后就是人力资源上,利用好大学生群体,既有效率又节约了成本。
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
“大学生创业倒闭率是很高的,但我坚信自己的项目会好。”首先,他的创业团队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三个合作伙伴,一个有技术专长,一个吃苦耐劳,自己负责全面,主攻创意和规划。他认为做事业要有信心,需要强大的内心;再则要思路清楚,规划要长远;当然,用好人也是关键。至于资金投入,在大学生创业初期要慎重,最好采取小步快走的模式,切忌好高骛远。
朋友们都说王家亮精力好。他笑着说,这个确实的。“我们三个人,一天到晚好像打了鸡血似的。”王家亮每天凌晨3点睡,早上7点就起床了。他脑子整天转个不停,走路,或者开车,都会经常走错路,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会脑力超载。但面对任何问题,他都想得很开。“我觉得金华人特别好,到处遇到好人,不管老师还是同学。”在创业初期,连最抠门的同学都愿意把所有家当借给他。有时,他无意中说起:“最近资金比较紧张。”身边的朋友就会问他需不需要再去筹一点,就是老师也愿意借钱给他。“他们从来不催我,也不怕我不还,这让我很感动。”良好的人缘,加上可期的未来,是他创业路上不可或缺的动力之源。“我为什么会从广告公司开到电子商务呢?我觉得可复制的东西才值得做,才做得大!”这是王家亮对商业模式的最新体会。
相关链接
2008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园,拥有1000余平方米的实体店面、800余平方米的跳蚤市场。自建立以来,园内先后入驻两批创业团队,带动创业人员达220余人;跳蚤市场共举办8期,带动参与创业人数累计达到800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积极鼓励在校大学生进行网上创业,截至2010年11月共统计全校网络创业人数达152人,其中毕业生网上创业人数43人,带动创业人数357人,店铺平均信用等级在两钻以上。
同时,该校积极探索和实践创新创业的工作体系和机制,逐渐形成了“一个创业园、一个创业学院、一个创新创业基金、一批创业服务站”的良好助推局面,为下一步更好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奠定了基础。
- 上一篇:85后年轻创业者:创业不是“过家家”
- 下一篇:“神秘鞋王”再当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