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荒”持续膨胀 中小鞋企枕戈待旦
【-行业新闻】圣诞季来了,“订单”和“用工”再度成为热词。英国《金融时报》昨日援引一些义乌制造商的话称,今年是它们历来生意最旺的年份,但这毕竟只是个案,常年高悬的招工条幅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日常风景。
“现在是最迷茫的时候”
“干了18年企业,现在是最迷茫的时候。”从一家夫妻店做起的广东顺德东原厨具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宪华告诉新华社记者。作为一家用工人数不超过500人的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他现在面临的是淡旺季都缺人的窘境,究其原因,他认为和“订单节奏完全变乱”有直接关系。
“以往欧美经济正常的时候,市场态势是制造和销售双方都可以预测的,因此用工淡旺季分明,企业也可以适应、调整,用工短缺只是暂时现象;但今年以来,国际订单不断变短、变急,有德国企业还向我们下过100件产品的订单。这种情况下,企业根本养不住人,也不敢养人,结果就是缺工成了常态。”郭宪华说。
“(圣诞季后)随着库存的消耗,欧美市场日用消费品很可能在明年春天出现一个空当期必须填补,当地采购商届时不排除突然向中国企业追加一大批急单、短单的可能,再加上明年春节来得早,到时候中国企业用工紧急短缺的局面进一步加剧的可能性很大。”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小建告诉新华社记者。
订单,正是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出口导向型企业负责人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
“现在我们不缺人,遇缺不补,因为订单少了不少。”一位广东做出口贸易的老板向早报记者说。在经历了年初的“用工荒”后,沿海地区部分企业又面临了另一个难题“订单荒”,订单的减少迫使企业削减规模,裁减工人。
多名出口企业的老板告诉早报记者,今年订单情况远不如往年,而明年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当被问及应对方法之时,除了继续缩减人手,或者转移生产地之外,更有甚者感叹,大家对此已经习以为常。
“目前可谓百般萧条。”黄明智调侃称,现在各行各业都这样,只剩下iPhone能赚钱。作为台商协会深圳负责人,黄明智与众多在大陆投资的台商维持着联系。
“明年情况不会改善”
黄明智在深圳拥有一家灯具厂,黄明智告诉早报记者,以前订单多的时候公司一年营业额大概在3000万美元左右,如今只有1000万至2000万美元。
“订单少了很多,只有全盛时期的30%。”黄明智称,目前没有用工荒,招人还算容易,但订单减少了不少。虽然招工不难,但黄明智并不打算扩招,“明年的情况不会改善,每况愈下,公司也已经辞退了不少人,就算缺人也不愿意再招人填补了。”
黄明智表示,订单数量在2008年后就已经开始出现下滑,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料成本的不断上涨,明年的情况不会乐观,“大家都已经麻木了,怎么涨都无所谓了。”
广州嘉丰装饰材料有限公司面临的情况与黄明智的相似,订单减少,规模缩编。
嘉丰装饰董事长程丰原告诉早报记者,今年订单比往年少了10%左右,“这已经算好于预期了,许多公司都比预期差很多。”程丰原直言,目前企业的压力很大,一是订单情况不明朗,二是大环境并不好。
据了解,嘉丰装饰的主营业务是窗帘,出口对象为欧美和中美地区,程丰原表示,整体经济不景气,欧美经济也尚未复苏,预计明年订单与今年情况类似,持续低迷。
同样的,由于订单下滑的企业也不需要扩大规模,反而削减人手,停止招工,“几年前珠三角就已经开始缺工,招不到人,当时通常会缩编规模,但现在经济不景气,订单减少,所以也没有招工。”
程丰原预计,明年公司将继续减少人手,目前公司的规模只是几年前的三分之一,约三四百名员工。
当然,也有企业既没有遭遇“订单荒”也没有“用工荒”。
浙江东阳市创嘉工艺品厂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该公司经理张峰告诉早报记者,公司没有遇到上述情况,但同时承认,总体而言生意没有去年那么好,“这个月反弹了一点,比之前好一些。”
张峰称,公司三分之一产品用于出口,今年过完年后订单就开始明显下降,无论是出口还是内销,整个行业都不太景气。“明年订单也会减少,经济不景气,就像2008年那样。”
在张峰看来,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的上涨都不是主要因素,张峰表示,目前原材料充足,去年这个时间要定原材料至少要等半个月以上,但现在的话只要5天就可以了。
转移还是转型?
在年初的“用工荒”后,市场上有不少声音建议应该进行转移,从沿海转移至内地,甚至是海外,业内人士甚至拿出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工资待遇相比,以说明海外运营的成本之低。
但黄明智认为,稍大一些的公司还能转移到海外,但内地情况同样不容乐观,“内地比较难做,不好玩了。”
程丰原却表示做好了外移的准备,程丰原认为,带给企业压力的不仅是劳动力成本,还有外部环境,包括人民币的升值和国内资金紧缺,都会加重企业经营的压力。
据新华社昨日报道,深圳市委新经济和新社会组织工作委员会日前对全市民营企业调查显示,深圳市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倒闭、外迁呈现一定程度的加速态势,主要集中在家具、手机制造、LED、光伏设备等对房地产市场、国外市场依赖度较高的行业,也有一些民企受内地资源优势和招商引资政策吸引,主动外迁或扩张。
同样是转,不同的行业,选择却可能完全不同。新华社昨日援引部分市场人士的观点称,中国以鞋、服装、箱包等日用消费品为主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中低端产能将选择向海外转移;而电子消费品类企业则可能向国内中西部地区转移;同民营大中型企业相比,外资企业转移动力更大,而前者的转型欲望可能更加强烈。
曹小建说,从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看,由于交通运输成本高昂,纺织服装、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一般都在沿海地区设厂,“从目前情况看,这些产业的中低端产能从中国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沿海地带加速转移的趋势比较明显。”
专家:政府介入
会造就“僵尸企业”
上述种种,大的话语背景是,中国赖以生存的劳动力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在日前举行的“第十四届孙冶方经济科学奖颁奖大会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体制改革高峰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指出,在过去的几年,特别是以2004年为标志,中国出现了劳动力短缺、普通劳动者工资持续上涨的状况。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中国的劳动扶养比上升,这意味着中国人口红利的消失。
人口红利的消失给中国带来的最大挑战,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发生变化。
蔡昉认为,现在经济生活中出现企业困难、出口减少等情况,有周期性的因素,有国际上需求的下降,有政策导致的资金链断裂等等,但也不排除有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在支配着它。蔡昉强调,中国“不能用周期性的思路去解决长期性的结构问题”。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则不同于蔡昉的观点。苏海南向早报记者表示,人口红利至少可以持续到2020年左右,用工荒也是局部性的现象。苏海南认为,珠三角地区企业订单下降是因为欧美的需求减少了。
虽然目前企业表示不存在用工荒,但苏海南提醒道,结构性的用工荒今后还会继续存在,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转移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
蔡昉则认为,中国应该寻找新的比较优势,但无论是选择动态比较优势或者替代比较优势,都是非常困难的。他建议,政府不应介入,应该把企业该做的事情交还给企业,“企业应该承受风险,没有能力承受的就应该消亡,必须有生有死,才有效率。”
因为,政府介入,会保护落后企业,造就“僵尸企业”,同时促成真正意义上的“潮涌现象”很多企业在选择动态比较优势的过程中,会“英雄所见略同”,结果大家会选到一个方向上去,造成宏观经济的不稳定,造成产能过剩。蔡昉如是说。(-最专业最权威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