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派鞋服在“虚与实”中尝试运作新模式
【-行业新闻】最近,从传统行业吹一阵新风——大家纷纷推出子品牌,但与以往所不同的是,这些子品牌(在业界又称作“淘品牌”)只走网络渠道,从款式、风格、定价、管理等等方面,都和企业原有的线下品牌区分开来。
显然,泉州的传统企业,正欲借助本土服装、等产业集群优势,掀起“淘品牌”在虚拟市场的造牌运动,尝试新的运作模式。
“淘品牌”快速兴起
宏澳服装纺织是一家外贸企业,最近公司正酝酿推出一个新的内衣品牌“澳珀莱”,这个牌子肩负着企业走内销路线以及进军网络销售的重任。与此相似,在制鞋企业中,宝达谋划推出“ZK”,宇速想推“U17”。
其实“淘品牌”的现象在其他产区就已经出现过。在厦门,尚客茶品、斯波帝卡、PBA化妆品等一批闻名全国的B2C企业在这两三年间迅速崛起,备受全国瞩目。这些既没有显赫背景和悠久历史,更没有品牌积累的网络“小子”们,在人们怀疑甚至不屑的目光中急速壮大,如今已经成为某一品类中的佼佼者。这些网货品牌,大多起步于2008年左右,是在那年的金融风暴中寻求主动转型的,不约而同选择了网络作为自己转型的“主战场”。
现在,这阵风也已刮到泉州传统行业中,多家企业纷纷发力,力推网络子品牌。去年年底,泉州时尚品牌“卡宾”就已在网络上尝试推出自己的“淘品牌”——“2AM凌晨两点”。而在最近,更多的企业谋划着分享这个新商机。
这支“淘品牌”新军,一方面来自传统企业,它们原有的品牌遭遇“线下实体店受到线上网店冲击”的难题;另一方面则来自外贸型企业,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外贸形势越来越严峻,于是它们也把目标瞄上了目前正热门的电子商务,企图挖掘新的利润点。
避开“打架”模式
追根究底,“触网”都有点被逼上梁山的味道。在这些传统品牌没有设立电子商务部门之前,它们都发现:经销商已经自发形成了一个互联网商务渠道,但这却衍生了很多不良的状况。因为没有监管机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的规范,货品来源、价格体系混乱。“我们其实是‘被电商’了。”舒华一位负责人这样说。在网络上“李鬼”广受追捧的时候,“李逵”们都按捺不住了,纷纷启动了自己的电商计划。
“现在,新的问题来了。对于传统品牌来说,如果线上线下价格不一样,很容易导致一种结果——上网搜索、网下看货、网上下单,这样一来,实体店销售功能就会被削弱;但如果线上线下价格一致,网购也就没有什么吸引力,很难吸引新的客户群体;如果网络销售渠道只用来处理库存,一方面可能影响到实体店销售,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品牌建设。”某服装企业负责人蔡先生这样分析“淘品牌”兴起的原因。
另一个原因,无疑是成本。“现在别说是造一个品牌了,就是开一家实体店的成本都要大几十万元。”蔡先生说,网络商店就不同。“更深的原因是,做网购业务是新品牌成长的一条捷径。只要运营得好,新品牌很容易在线上赢得销售量以及品牌积淀。”他说。
今后或对接实体店
“做‘淘品牌’也得考虑怎么对接实体店。”苏静认为,今后,从线上导入线下将是“淘品牌”发展的趋势。
现实正在佐证这句话。新兴的网货电商开始面临一个很大的烦恼。首先是飞涨的广告价格,营销成本一涨再涨,很多的电商企业已经面临着品牌营销与管理的短板,增长的瓶颈越来越明显。另外,第一批兴起的B2C品牌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纷纷将目光聚集到线下,开始尝试转战实体店。而对于实体店经营所带来的一系列关于供应链管理的问题,网货电商们也只能摸索着前进。
“这是一场虚与实的博弈。”有业内人士如此评价,“但是无论什么业态,实现盈利才是最重要的。”(-最专业最权威的鞋业资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