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上第一个修鞋人
【-鞋情话意】陆启丰,海永乡永北村大队安置房内的一名残疾人。原籍四甲镇,年幼时便随父母移居海永垦荒。说起他,乡里几乎所有人都印象深刻,因为早在3年前,陆启丰还是乡里惟一的修鞋匠,当地上了年纪的人都找他修过鞋。年轻时因为一次事故致使右脚残疾,他买了曾赖以谋生的三轮车拜师修鞋,而今,修鞋的机器被随意丢在门口,因长时间不用,表面已锈迹斑斑。陆启丰颤抖着手打开一个抽屉,里面堆满了曾经用过的工具。他的双手甚至已不能握住炒菜的铲子……
10月5日,记者在乡里知情人的引导下,来到陆启丰的安身之处,听他讲述这30多年来的沧桑岁月和多舛的命运。
窑厂塌方多处受伤
1988年,乡里办了一家窑厂,24岁的陆启丰在别人的介绍下,进到窑厂做泥巴工,这是一份流血流汗的辛苦活。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大多工作都还依赖人力,窑厂用来运泥土的是一种二轮的拖车,人们在运重物时,还会将一根绳子的两头分别系在拖车的两端,然后将绳子背在肩上分担一部分拖车上的分量。陆启丰回忆,长时间拖拉分量很重的泥土,他的肩膀被粗绳勒出很深的两道血印,每到晚上,火辣辣的疼痛甚至不能让他躺着睡觉,双手的手心也被拖车铁质的把手磨出了血泡,血泡磨破后又再长出厚厚的老茧。“工作虽然辛苦,但好歹有份固定的收入,”陆启丰告诉记者:“那时候的日子每天都感觉累得半死,但我想勤劳才能致富。”积极的心态让陆启丰对以后的生活满怀希望,他心里盘算着,努力多攒几年钱,然后娶个老婆成个小家。这么想时,即便他在做着枯燥的体力活时,也充满了动力。
然而,陆启丰27岁时,也就是在进入窑厂的第三年,一次意外事故将他今后预想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当时的永西村刚下过一场大雨,泥土在吸收了雨水后变得更加沉重。那天,陆启丰和工友们像往常一样工作着。突然,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快跑,塌方了!”一阵巨响之后,惊恐未定的人们发现,陆启丰没有反应过来,被塌下来的泥土砸伤了。窑厂的负责人连忙将他送去了县城的医院,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陆启丰终于能下地走路。但他身体的脚踝、小腿、腰上三个部位,分别被植入了钢板,这意味着,他今后不能再干重活。漫长的恢复期后,陆启丰回到了窑厂,厂里的领导因考虑到他的伤势为了照顾他,便将他安排在门卫上。工作轻松不少,但工资也低了,他心想:自己已经受伤干不了重活,在别的地方也很难找到好工作,于是决定留了下来。
陆启丰在门卫上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后,原本的集体窑厂被私人承包,陆启丰被辞退。
拜师修鞋海永第一
赋闲在家的陆启丰整天想着找份事做,但一直没有头绪。直到有天他的鞋子坏了,想找个修鞋的补一下,这才发现,海永乡连一个补鞋的摊位都没有。经过一番考虑后,他决定做这里的第一个修鞋人。他说:“我虽然有了这个想法,但一没修鞋技术二没补鞋工具,光有想法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陆启丰想起了老家四甲镇的一位好友梁会成。梁会成是四甲镇上的补鞋人,陆启丰回去找到他,告诉他自己要在海永乡设一个补鞋摊位的想法。
几日之后,梁会成简单收拾了行李和修鞋工具来到了陆启丰所在的海永乡。
陆启丰回忆:“我当时生活很困难,梁会成教我修鞋没问我要一分钱。每天和我早出晚归在乡里的集市上,他一边补别人送来的鞋子,一边教我,晚上还耐心地讲解各种工具该如何使用。”这么多年过去了,陆启丰在诉说这位朋友时,仍然满怀感激。“那时真的很穷,连修鞋的机器也买不起。”陆启丰指着门口这台修鞋机说:“这台修鞋机还是梁会成自掏腰包买给我的,买了近50元。这个数字在现在看来并不稀奇,但在那个时候,相当于一个月的工资啊。”
梁会成在海永乡一呆就是半个月,这段时间里他把修鞋的本事基本都教给了陆启丰,剩下的一些,都要靠陆启丰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梁会成回四甲后,陆启丰有模有样地在街边摆起了修鞋摊位。由于他是海永乡第一个补鞋人,加上他为人老实、待人诚恳,村里的人有鞋子坏了都来找他补,生意也越来越好。当日子一天天过去,生活慢慢有些起色时,陆启丰原先受过伤的右脚开始隐隐作痛。他说:“当时没太当回事,知道是被植入钢板留下的后遗症,也没去看医生。但走路时很疼,每天从家里到集市上也有很长一段路,我思前想后用积蓄买了辆三轮车,这样就可以每天骑车去市场上,脚上的负担也减轻了些。”
但陆启丰万万没想到,脚伤的后遗症正随着时间慢慢恶化,加上没有及时去看医生。终于,在他修鞋8年后的一天,右脚脚踝、小腿、还有腰上植入钢板部位的疼痛,让他无法再骑上三轮车去集市修鞋,村民也再无法看到原先修鞋摊位上熟悉的身影。乡里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陆启丰是这里第一个修鞋人,他没有修鞋前,乡里人的鞋子坏了都没地方去修,有些补一下还能穿的丢掉就太可惜了。他这么多年在街边补鞋,也是为乡里人行了个方便。后来,他不能上街了大家还一直提起他,有些要补鞋的人还直接找去他家里。”8年如一日为乡亲们修鞋的陆启丰,在当地早已深入人心,而他多坎的命运也让乡民们为之同情。
瘫痪在床想带徒弟
回到家中的第一年,还不断有人上门找他修鞋,一些熟识的老顾客找他修鞋也顺便给他带上点蔬菜、水果等。附近的外地孩子偶尔也会上门找他修鞋,陆启丰从来不收他们的钱,他说:“这些外地孩子的生活都很不容易,年纪轻轻就跟着父母出来打工,反正是举手之劳,就当是做善事。”如今,陆启丰只能靠政府的一点补助金勉强维持生计。
但命运一再捉弄着他,陆启丰的病情又一次恶化,他患了痛风性关节炎,双手关节处得的像一个个小馒头。原先的脚伤已让他行动不便,双手又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干活,无疑是雪上加霜。陆启丰说:“现在别说是修鞋的工具,就连炒菜的铲子都握不住,平时邻居们把菜拣干净,我只要把水烧开,不管什么菜倒进去煮熟了就吃,根本顾不上味道好不好,能填饱肚子就行。”
陆启丰原先住在永西村,三年前因拆迁搬到现在的永北村。记者走进他家,这是一间小屋,屋子的三分之一被床占据,床前大约两米多的地方,放着一台液化气灶,睡觉、烧饭、吃饭都在这间屋子里。秋冬之交,夜间的气温已经较低,但他床上的竹席还没被换下。他说:“我自己一个人根本换不了,只能过两天等天气好些,麻烦邻居把垫被帮我拿出去晒晒,再换下竹席铺床单。”
时至今日,55岁的陆启丰未结婚,更无子女照顾。身体上的病痛让他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乐观生活,他指着摆在门口的修鞋机对记者说:“我已经无法再使用这台机器了,现在要是有人也想在海永乡修鞋,我就将这台机器送给他,并教会他修鞋的本事,这也是我为海永乡人所能做到的最后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