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服制造亟待转型升级破解用工荒
【中国鞋网-行业新闻】简单加薪“治标不治本”,增强创新能力才是根本出路。通过技术创新、 管理创新与营销创新等,既能提高产品质量还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并最终摆脱“用工荒”、“加薪潮”的影响,企业得以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与发展力。
自2004年国内“用工荒”首次见报,“用工荒”成为企业、媒体、大众和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曾出现因企业停业或减产而导致的民工返乡潮。但这只是一段插曲,2010年,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又出现“用工荒”,企业叫苦不已。不仅熟练的技术工紧缺,就是一般的普工也难招了。四川、安徽、河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的企业也大叫缺工,一些政府部门出台文件,限制劳动力外流。
“用工荒”俨然成为全球第一人口大国的新问题。
针对“用工荒”问题,企业使尽解数,普遍的做法是加薪。今年以来,地方政府陆续宣布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企业也不断为员工加薪。除了加薪,企业还打出“温情牌”、“友情牌”等。
“用工荒”、“涨薪潮”现象的出现,反映了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人口红利逐渐势弱,劳动力市场由买方市场转向卖方市场,买方市场必须通过提高劳动力价格来获得劳动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刘易斯拐点”,廉价劳动力时代即将结束。
劳动就业关系经济发展、民生与社会稳定。所以,“用工荒”与“涨薪潮”现象,政府和企业须高度重视,科学分析其原因,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用工荒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是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结构性不平衡。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民工大军数量、文化素质、就业要求发生了变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大农村尤其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出现数以亿计的剩余劳动力,他们在当地的收入偏低,东部沿海地区中小企业员工几百元、上千元的月薪对他们形成强烈的吸引力,大量涌向东部沿海地区,他们被称为第一代农民工。第一代农民工,大多文化素质较低,但身强力壮,吃苦耐劳。如今,第一代已过知天命之年,外出打工意愿减弱,80后、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即二代农民工成为主力。由于70年代末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新生代民工数量比前几代民工明显减少,但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他们找工作注重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并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对就业岗位的要求更高。从劳动力需求看,需求方在量上大大增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对农民工数量要求增加,农民工出现回流。同时,东部沿海地区并未在短时间内实现“腾龙换鸟”的转型,以制造业为主的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大量存在,对农民工的需求并未减少。
“用工荒”问题的解决并非一朝一夕,明年“用工荒”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可能由此陷入困境。
人们认为解决“用工荒”问题的当务之急是为员工涨工资,而且不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已经这样做了。但据笔者调查了解,近70%的企业为员工加薪是被迫无奈。因为大部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其核心竞争力还是低成本延伸的低价优势,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一个售价9.99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企业只能得到0.35美元的加工费,一双售价100美元的耐克鞋,加工费只有5美元。中山大学一位教授做出的调查显示,东莞企业平均可以承受工资涨幅为3%—5%,最好的企业也只能承受10%左右。利润过薄,加薪无疑是雪上加霜。
经济学家张五常在《新劳动法与蚕食理论》中道出加薪的一些端倪,“中国的最低工资与新劳动法是来得太早了。君不见,目前纷纷关门大吉的工厂,清一色是接单工业,没有什么租值可言,用不着什么工会对立老板就失踪了。”
但“用工荒”汹涌而来,如果不涨工资或涨少了,就招不到工人,中小企业照样活不下去。长此以往,中小企业很有可能陷入“加薪也是死,不加薪也是死”的魔咒。要摆脱这种魔咒,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低工资、拼资源的生产方式已经走到尽头,后发优势最后变为后发劣势,唯有转型升级才能重拾优势。转型升级,必须发展高科技,培育新兴产业。不过,吐故纳新,并不意味着放弃传统优势产业。保持住原有传统产业的优势,进行适当的创新,同样会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事实上,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潜力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