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促鞋服企业寻求新方向
中国鞋网10月13日讯, 秋季广交会在即,泉州一汽配贸易公司的负责人吴先生却愁眉不展,让他头疼的是如何跟国外客户报价,“报高了,客户会流失,报低了,企业原本微薄的利润再被人民币升值吃掉一块,企业将无利可图。”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10月11日公布,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为6.6732。一举踏入6.67关口,较10月8日(6.6830)走高98个基点,再次刷新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纪录。
一般贸易
最被动
近日,泉州市外经贸局发布了一份《关于新一轮汇改对我市外经贸影响分析和对策》的报告,指出人民币升值对于不同的贸易方式影响不同,对加工贸易影响相对较小,对一般贸易影响较大。据了解,我市一般贸易占出口总量约85%,因此出口收汇结汇后影响较为明显。以今年6、7两月为例,我市一般贸易出口为14.46亿美元,而人民币汇率从6.8275变动至6.7898,全市一般贸易出口企业共减少0.55亿元人民币的收入。
此外,从出口商品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对我市纺织服装、鞋、箱包、陶瓷树脂工艺品等部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依靠低成本优势的商品影响较大。此类出口企业普遍处于微利状态,对成本变动很敏感,汇率稍有变动,就会严重挤压企业利润甚至造成亏本。
一份调研报告显示,大约57%的中小型出口企业税后利润率在5%以内,如果人民币累计升值3%—5%,这部分企业就将处于微利及亏损状态。而从今年6月19日央行启动新一轮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已升值超过1.7%。
调整产品结构
是关键
国内一鞋企曾提供了一份数据,以出厂价15美元的普通女鞋为例,从2006年到2008年,原料价格从10.05美元涨到10.85美元,劳动力成本从2.23美元涨到3.3美元等。就算出口单价升至16.2美元,这双鞋的毛利润却从1.1美元下降到0.7美元。再加上人民币持续升值减利0.29美元,出口退税减利0.3美元,一双鞋的税前利润,从2006年的1.2美元降到2008年的0.21美元。
“辛辛苦苦一年,结果发现亏了钱。”吴先生与记者聊天时大倒苦水,“低附加值的加工类产品根本不具备提价的底气。”从此前广交会上的情况来看,记者也发现能够成功实现提价的一般是一些运用了新材料、新技术的创新型产品。
某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在压缩出口企业利润的同时,也将迫使企业转型。“从长期来看,汇改是我市调整产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的绝好机会。”市外经贸局的相关人士表示,对出口企业而言,成本增加将迫使企业淘汰落后产品、增加产品附加值高的商品出口。企业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深度加工、品牌营销和研发上,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步伐将会更快。
善用结算工具
避风险
“实际上,应对人民币升值,企业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议价能力;同时也要善于运用各种结算工具。”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陈金龙教授表示。
“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的企业可以通过保单融资贷款,将获得的外币贷款结汇成人民币使用,提前锁定汇率,规避企业的汇率风险。”市外经贸局的相关人士表示。此外,推广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目前,我市已筛选上报首批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荐企业977家。“试点企业名单审定后,企业在出口货物贸易中就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上述相关人士称。有关资料显示,用人民币结算可以节省3%—5%的成本。“为说服海外客户接受人民币结算,企业可以试着调整出口价格,与贸易对象分享节约下来的成本,实现双赢。”
“此外,利用远期结汇、货币掉期、货币期权等防范汇率风险的外汇衍生品金融工具,适时锁定远期汇率,也能规避汇率大幅波动的风险,从而锁定收益。”业内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