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鸟迁徙 中国鞋业内迁之惑
东鞋西迁,中国鞋业内迁遭遇三大困惑。(中国鞋网配图)
中国鞋网9月3日讯,鞋业内迁的脚步
早在8年前,位于广东东莞厚街镇的国内最大的女鞋出口企业华坚集团率先迈出了“东鞋西迁”的脚步,在江西赣州投资三亿多元,兴建生产基地。
2003年9月28日,鞋业明星奥康集团在重庆璧山投资10亿元建设的占地2,600亩的“西部鞋都”奠基。3年之后,一座现代化工业园拔地而起,为西部贫困地区解决了五千余人的就业。
2006年5月17日,规划占地面积5,000亩、总投资达10亿元、年产3,000万双以上、提供就业岗位2万个、实现年产值15亿元的重庆铜梁县金龙工业园区内的重庆红蜻蜓鞋业公司举行了一期竣工投产仪式,这标志着西部鞋业基地二期启动和红蜻蜓集团内迁的开始。
2008年8月,位于广东佛山的台湾冠华集团投资3.9亿元的襄樊冠良公司落户襄樊台商工业园,此内迁可谓神速,3天就办完注册手续、土地征用手续、地面拆迁和300亩土地七通一平等事宜,半个月就招齐所需员工。这家公司从签合同到试生产仅用了2个月时间,刷新了襄樊企业投产新纪录。
2008年11月,全球最大的鞋类生产商——台湾宝成国际集团(以下简称“宝成国际”) 在黄石市山南工业园租用厂房生产,一年后整体搬迁至投资1亿美元的阳新城北工业区新厂区,计划建设28条生产线,年产鞋1,200万双。
2009年9月,宝成国际投资3,000万美元在江西鄱阳县开工建设了江西裕泰鞋业有限公司,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江西省最大的鞋业制作基地,将实现年产1,200万双运动鞋、年出口额达7,000万美元的规模。
2010年7月,宝成国际集团(襄樊)工业园项目签约仪式在襄樊举行,宝成集团将在襄樊投资1亿美元,专门生产“李宁”牌体育用品。
鞋业内迁之痛
迁徙是生命体一种求生的本能行为,是有规律的、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长距离地运动。在迁徙的途中,生命体将面临许许多多无法预料的惊险,或中途毙命,或寻找到了落脚的地方却依然危机四伏。目前,中国鞋业的内迁也遭遇了三大困惑。
困惑一:物流之痛何时了?
鞋业内迁的先行者华坚在金融风暴来临时,打算再度迁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配套厂家的缺乏,物流滞后。华坚江西基地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大多需要从东莞运来。赣州至东莞的高速公路未开通时,缺少8公斤材料,整条生产线都可能停产,老板只能派小汽车连夜到东莞采购然后送到工厂。高速公路建成后,江西基地与广东之间每天仍然需要对开10台货车:一边运送原料,一边将生产的鞋运到深圳港口出口。
像华坚一样,很多内迁鞋企都希望就近采购原材料,但鞋材厂商也很苦恼,内迁后的鞋企分布太散,供应商每去一处都需要时间和人力、物力,不像在鞋厂集中的温州,鞋材商可以同时向几十家工厂供货。反过来,内迁的鞋企采购也比较困难,往往因缺少配套厂家而痛苦,无形中增加了采购成本。一些鞋企少一根针都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过去,如果库存太多,鞋的款式一变,大量原材料又报废了。
困惑二:沦落为“腾笼换鸟”的牺牲品?
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制造的摇篮,也是中国鞋业的集散地。进入新世纪,随着土地的升值、原材料涨价、人力成本上升,广东省委省政府率先作出了推动经济“腾笼换鸟”转型升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东莞等地的鞋企开始规模化内迁,同时,浙江等地也开始部署“腾笼换鸟”,一时间,鞋业内迁成为一种潮流。
候鸟迁徙表面上看是一种主动行为,其实是现实所迫。鞋业的内迁表面看是一种自主行为,但实际上也是一种逼迫。当“腾笼换鸟”政策出台,沿海的土地、资源、能源等都趋于紧张,促使生产成本增加,鞋企不得不选择内迁,否则,谁愿意折腾呢?
内迁之后,一些鞋企不禁感叹:原来,在自己“奉献”之后,已经没有“利用”的价值了,从而被“发达”地区抛弃,现在的所迁之地会不会重蹈“发达”地区的覆辙,在利用之后也会被抛弃呢?
没想到,鞋企的这种担心很快被西部鞋都传来的消息证实了。据悉,重庆璧山瞄上IT商机欲“腾笼换鸟”,并冻结了逾期没有开发的、面积达1,000亩的奥康三期工程。随后,璧山县鞋业办公室并入县经信委,降级为科室;璧山微电子产业园发展专项领导小组成立。目前,璧山出台招商新政:工业园必须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招商,每年税收贡献少于10万元/亩的企业,一律不许进园。据当地鞋企称:“璧山没有哪一家鞋企能够达到这个标准。”
鞋业毕竟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传统制造业,代工、出口才是主要出路。当时,璧山政府希望奥康以2,600亩的土地为阵地,利用奥康在行业的影响力,带动璧山的小作坊进行产业升级,把鞋销往欧美市场。然而,西部的原料和成品的运费推高了鞋业的生产成本,这一点王振滔心里非常清楚,所以,他只把内销品牌“红火鸟”的生产线放在璧山,其他沿海鞋企也不是傻子,只是试探性内迁。至此,璧山引进奥康时的宏大目标已然落空,5年内,璧山全县制鞋商户迅速从2,000家锐减到目前的1,000家。在这种形势下,璧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鞋业“腾笼换鸟”,谋取高附加值、高新技术的IT业。目前,台湾维鲸电子已在璧山落户,约有50家微电子企业与璧山达成意向投资协议。
困惑三:迁徙岂是长久之计?
有专家称,鞋业内迁是因为沿海地区在经过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土地、资源、能源紧张,使鞋业没有了发展空间,再加上沿海的劳动力成本高涨,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使本来就是“刀片利润”的鞋业不能维持生计,鞋业不得不进行本能性地迁徙。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只是条件。如果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鞋业内迁,我们就会发现,鞋业内迁岂是因为鞋业的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同质化严重等内因造成?只要鞋业的传统制作业性质不变,迁到任何地方都不可能是终点,都将陷入和沿海相同的困境。
内迁的华坚对此很有体会。内迁前,赣州的人力工资比东莞便宜很多,但由于赣粤高速公路开通,劳动力差价迅速缩小,目前,赣州的劳动力成本基本上已没有了比较优势。土地和水电价格较低是赣州的优势,但在赣州省下的水电费也只能冲抵运输成本。据相关估算,与东部沿海相比,在西部生产一双鞋,企业可以节省20%的成本。但西部企业的出口物流成本约占产品总成本的20%,内迁的优势也渐渐消失。
早前,由于珠三角、长三角近年来生产成本上升,宝成国际不得不酝酿内迁计划。为了借助中西部的人力、税制、公用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宝成国际选择了再三“出走”。宝成选择了阳新,是因为阳新县是全国鞋匠的主要输出地,据说超过10万人。工程在建设时,阳新县政府就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宝成鞋业宝加鞋厂招工工作的通知”,按照计划,宝成要在2010年3月1日前招收第一批工人:10,300人,结果到期,招到的人数与计划相差甚远。这也让宝成的决策者们感到纳闷,为什么在著名的打工县建厂也和在沿海一样招不到民工呢?
实践证明,鞋业内迁不可能一“迁”就灵,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也可能出现民工荒,企业不能把身家性命都“押”在一些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上,鞋业在发达地区出现的尴尬也可能在任何地方出现,鞋企内迁只能是治标不治本的急救“措施”,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鞋业只有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发展自主品牌的产品,走差异化之路,才可能临危不惧,健康发展。
国父孙中山曾感叹: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或许,鞋业内迁便是一种时代潮流,但在中国鞋业大规模内迁的进程中,我们也听见了另一种声音,那就是苍狼的歌——《内迁之惑》
不必说为了“腾笼换鸟”
不要说这只是一次迁徙
难道说成本涨了人力缺了
我们就要悄悄离去
内迁,不是财富的本能
内迁,或是发展的必然!
……
- 上一篇:创造品牌对鞋企的意义
- 下一篇:耐克CEO离任,中国品牌能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