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支招:鞋业如何把握贸易话语权
中国鞋网8月30日讯,昨天杭州来了一批绝对“高智商”的团队:65位海外教授与60位中国教授,他们坐在一起,探讨国际交流中的话语权问题。
全英文的学术会议上,浙江大学施旭教授以浙江“对峙”欧盟一案为例,从话语学角度进行解析,并对中国企业提出建议,以应对国际贸易中外国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不公手段。
施旭教授从话语学领域批判国外反倾销这一经济文化霸权对中国企业的打压。他说,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企业对于国外的文化霸权的防范意识比较弱。在面对国际贸易摩擦的时候,中国企业倾向于“自谦”而非“反抗”。比如,中国企业把反倾销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产品没有品牌、产品档次不够等。“这样一来,国外某些机构会趁机揪住这些问题不放手,要求我们进行改进。等我们真的进行了改正和提升,他们又会出新的花招阻挡中国的商品。”施教授提出,要想掌握话语权,在话语中直击经济文化霸权是很重要的。
“有个现象很特别,中国有不少出口企业,但是只有少数企业站出来说话。更多的企业,还是不愿意进行声援。”施教授说,这一点,中国的企业不如国外企业来得团结。“在国外,某一个行业受到冲击,行业里的大多数企业都会通过商会、行业协会等牵头,有组织地进行声援。如果有什么想法,也会通过组织直接找到政府,请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规避、减小损失。”这些民间组织找政府并不难,渠道应该畅通无阻。
不能用英语直接对话,不了解国际贸易相关法律,让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深陷被动。语言不通,国际法律读不透彻是目前进行国际贸易合作的企业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企业负责人在进行国际贸易时,更多地通过翻译来进行对话。“翻译过程中,很有可能出现词句转达的误解。看似是无关紧要的误会,很有可能埋下贸易失败的伏笔。”施旭教授建议,在国际贸易日益密切的时候,中国商人要从英文角度了解国际贸易条例,避免出错;同时也要在国际贸易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主动地获得话语权。
- 上一篇:莆田仿冒鞋加工何时休已?
- 下一篇:耐克CEO离任,中国品牌能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