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苏背景下东莞鞋业的路径选择
中国鞋网03月19日讯,今年,东莞日报与市外经贸局联合举办多场以“冲破传统”为主题的先锋论坛,今天下午,首场在华坚集团精彩亮相,主题是“复苏背景下东莞鞋业的路径选择”。
众所周知,鞋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东莞作为全世界最重要的鞋业制造基地,危机中受影响最大,转型难度也很大,先锋论坛首场选择鞋业主题,选择行业龙头华坚集团,旨在探讨如何警惕传统意识复发,如何防止传统模式复归,寄望论坛能给全行业更多的鼓励,更深的启迪。
去年,在金融危机深入影响之时,本报举行了调研月活动,今天,在论坛举行之时,特将其中的《东莞制鞋业的历史、现状与应对》一文,删节刊登,以飨读者。
核心提示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从中央到省到市,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声音:加快转变发展方式,防止传统模式复归。
一边是翘盼加快复苏,一边是防止回归传统,两相交织,注定了今年不会太轻松,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今年的形势仍然会很复杂。
经历了过去一年多的风雨洗礼,很多企业已深刻认识到,“冲破传统”、转变方式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长远大计、任重道远。
在新的转折点,如何警惕传统意识复发、如何防止传统模式复发,如何让从事传统行业的企业,过得更加幸福,生存得更有尊严,可以说,今年是蜕变的关键之年。
鞋业,作为典型的传统行业,经历了怎样的起伏?面临着怎样的困境?复苏背景下将要怎么选择路径?本报记者就此作了一番深入调研,并提出东莞鞋业冲破传统的八大策略。
【历史】
东莞制鞋 影响全球供需
东莞鞋业,坊间流传着一句广为人知的叹言:世界上65%左右的高档鞋或名鞋都出自东莞,光运动鞋就占据了世界运动鞋产量的1/4。
可以说,鞋业的一个小动作,也会产生蝴蝶效应,影响全球鞋品市场的供需。
据公开资料,东莞制鞋企业约有1500多家,鞋材鞋机配套企业2000家左右,鞋材、皮革、五金、化工等相关配套商约3500家,从业人员200万人,是全国成品鞋、鞋材、鞋机等相关产品重要集散地之一。
而塑造如此辉煌成就,东莞只用了20余年。
在鞋业打拼了多年的资深业内人士何世恺,清楚地记得,东莞鞋业始于外资鞋业的大规模登陆,时间是1989年。
他说,台资更是走在前列,当时,鞋业在台湾走到了尽头,就在台湾鞋业在寒冬里挣扎时,大陆的开放给他们带来了春意。
从1989年开始,台湾鞋业精英们,克服政治压力,战战兢兢投资大陆,经过3年经营,训练员工、建设厂房、添加设备,开始了苦尽甘来的黄金岁月。
采访中,一些业内人士回顾那段光辉岁月时,言语中透露出传奇:从1989年到1997年,几乎没有听说过鞋厂倒闭的消息。这7年时光有几多传奇!几多辉煌!更有人形象地说,“那时开鞋厂就像开印钞厂。”
此言并非虚言,据我们调研,上世纪90年代初,2~4条生产线, 800~1600人,月产量40000双/生产线,利润为3~5美元/每双,月利润为12万~20万美元/生产线。
在滚雪球般财富效应刺激下,台企老板们迅速掘取第一桶金,并展开了扩张大潮。
何世恺说,从1993年开始,台资鞋业在大陆拼命地扩厂,4条生产线变成8条,一个工厂增加到二厂、三厂甚至更多,有的企业在做成品鞋的同时还做起了材料、一条龙作业。
就在鞋业大幅无序扩张之时,事实上也为自身经营危机埋下了“内忧”,总结起来,有几种内生矛盾在交织:
疯狂的扩张,使原本做不完的订单,慢慢出现了订单不够做的现象,而且出现了“挖墙脚潮”,与此同时,接单方式、定价权、品质要求、退货压力、成本上升、交易苛刻、汇率冲击、供需矛盾、工人难招、竞争恶化等一系列风险随之出现。
东莞鞋业,走到了第一个十字路口。
【冲击】
危机加剧 产业生态恶化
2008年下半年来的那场金融危机,对东莞鞋企来说,其实,已不是第一次危机,只是这次来得有点猛。
前文所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鞋业虽然达到了一个巅峰,但同时也埋下潜伏危机的伏笔。
很多企业都还记得,最有标志性的事件,正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有的经不住冲击或撤资或倒下,有的则转移“战场”。
这次的狂风骤雨,淋醒了鞋业的从业者们,似乎在一夜之间,他们把企业管理搬到了台面,一时兴起管理热潮,想着办法搞5S、ISO9000。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说,当时,虽然亚洲金融危机给鞋业带来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冲击,但令人难以理解的是,除了少数鞋厂退出竞争行列外,留下来的工厂却并没有因为他们的离去而全行业实现真正蜕变。
“大多数鞋厂‘靠老本’支撑着工厂的运营。”有鞋企老板回忆那段转折岁月,显得有些尴尬,因为,很多人虽然看到了冲击,但同时,还心揣着一个“梦想”:明年应该会好转……
一直到2003年,这种“梦想”还在持续。而到2006年时,当时东莞已明确提出了“双转型”战略,从官方的政策动向上,一些企业看到了原有模式的艰难和万般压力。
这种压力,在2008年的秋季,终于爆发,而且,来得是那么汹涌,“一些企业为错失转型升级而后悔了”,上述业内人士说。
此时,久经商场的企业家们,似乎都变成了经济学家,大家都知道,经济两三年内恐难恢复。
不过,有人提出疑问和不解:这些鞋企业老板,在东莞摸爬滚打了20多年,论管理经验和敬业精神以及经营水平,都不差,为什么就是这么一群精英,都无一例外地碰到了经营的困境呢?
而且还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周折,从民工荒到油荒、电荒、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反倾销、成本上涨等等,历经数次冲击,似乎只有到这次的国际金融危机,才让他们真正深刻认识,已不能再重走昔日路线,冲破传统势在必行。
原因到底在哪里?调研中,有业内人士说,答案就在鞋业发展的历史里面——无序的竞争导致失去了抗风险能力,也破坏了行业生态,而且,企业发展不能无视对接地方政府决策。
很多企业反映,即使没有这两次危机和汇率等冲击,鞋业同样会出现这样的问题,甚至更严重。
【形势】
多重压力 行业洗牌加速
“在鞋业产业链中,东莞鞋企仍处产业链最低端。”20多年来的这个现状,至今没有根本改变,一句话,描绘了东莞鞋业的形象:以工厂类型为主,贸易类型为辅。
要对当前鞋业面临的形势作出准确判断,需要了解各个生产环节的利益分配情况。
按产业链流程来看,一双鞋的生产大概有六个环节,分别是产品设计、订单处理、物流运输、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生产加工。
而在这6个环节里,用人最多,硬件投资最多,材料成本最多,资源耗费最多的环节是“生产加工”。处于不同环节,企业的“命运”又各有不同。
以一双出厂价10美元的鞋为例,如它在美国销售的价格是60美金,每个环节平均有10美元的收益:
产品设计,只有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套办公桌椅,每双鞋提成10美元,除掉成本,每双鞋至少有七八美元利润。
其他环节也是类似的情况,唯独“生产加工”环节没这么轻松,要出的材料成本占40%,人工成本占20%,管理成本20%,厂房租金、水电费、交通费、电话费、办公费、生活费、交际费、开发费、投资利息、机器折旧、差旅费、工商税务费等等,要在2美元里分摊,工厂能赚到的利润也就是零点几美元。
失去了话语权的鞋厂,时刻头悬风险利剑。同样,本土的贸易商日子也一样不好过,只是二手商,而向一手商接单时,同样没有定价权。
如果说上述内容是潜在的“内忧”的话,那么,近年来,鞋企最大的困扰还来自“外患”。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鞋企面临着新的共同压力,主要受制于几个方面:一是订单锐减,二是融资困难,三是汇率影响,四是贸易壁垒。
在这些压力下,目前,东莞鞋业企业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洗牌,产值低、规模小、档次差的企业基本遭市场淘汰。在当前形势回暖的背景下,鞋企越来越达成共识——不转型、不升级、不提升,终将被市场淘汰。
【策略】
冲破传统 合力改善生态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的严峻形势下,擅长于做出口的鞋企要想生存下去,不转变发展方式已经难以行得通。
事实上,危机的倒逼机制,已经使鞋业发生了质的变化,企业逐渐追求产品、技术、市场、产业等方面的全面升级与转型。
那么,在当前及今后,东莞鞋业到底该如何冲破传统,警惕传统意识复发,防止传统模式复归?本报调研后总结了八点思考:
认清形势引导调整。通过新闻媒体、政策宣传、协会指导等途径,进一步引导鞋企认清形势,认清行业生态,进而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转型升级和战略调整,这是鞋企最根本性的出路之一。
政策激励扶持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立自己的品牌并加以扶持;鼓励企业在本地建立物料采购、物流运输、产品设计、订单处理、批发销售、终端零售、生产加工一体化。在现有鞋业中扶持打造本地产品品牌,整合产业链催生总部经济,如借鉴安踏、李宁、奥康等模式,在东莞鞋业集中的镇,设立研发中心。此外,政府还要对新工厂设立进行严格的审批把关,严防没有经济实力、无法承担风险以及社会责任的工厂加入竞争行列。
鞋业联盟联合作战。政府可引导和扶持协会,整合行业资源,通过整体力量形成优势产业区域总部,既提升企业运作能力,又提升东莞对外形象。从目前有关协会在东北开拓市场的良好效果来看,这一块有非常大的潜力。联合作战还可以集体应对未来国际市场还可能出现的反倾销行为。
抢抓机遇培育品牌。当前经济形势下,对于企业来说,正是苦练内功的大好时机,发达国家的高技术垄断会有所放松,高级人才流动会进一步提速,企业须抓住这些机遇,为下一轮发展积聚力量,为今后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借势扩大内销市场。在网络进入百姓生活,网络交易量逐渐上升的形势下,东莞鞋企借助网络渠道,扩大内销市场、创品牌,有天时地利之便。
政府采购扶持鞋业。通过政府采购,并选定一些有规模、有实力的鞋厂,选择性订单支持,可以稳定本土鞋业的业务,有效抗击国外鞋业寡头对中国鞋业的盘剥,逐渐摆脱对国外贸易商寡头们的依赖,使本土鞋业有序,健康发展;并促使本土鞋业逐渐找回与国外鞋业寡头平等的定价权,发展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还能促使企业走上合法经营的道路,优化鞋业结构。另外,政府采购鞋企的产品作为礼物馈赠,也是城市营销的重要内涵,这种做法,目前在国内城市中还鲜有所见。
整合民间资源资本。政府可以通过有关渠道为两者牵线搭桥,让民间资本和资源能够得到充分的互补和利用,如此,可以盘活东莞大量的“沉默资本”。
整合链条进攻高端。东莞的鞋企不能再依靠简单的接单生产,而要想方设法向品牌、设计、潮流发布、展示、销售、物流、产业孵化等方向延伸,目前,世界鞋业(亚洲)总部基地运作的整合资源项目,正是看到了鞋业散而零乱的局势,整合运作“一盘散沙”空间广泛。
结束语: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东莞鞋业即使没有遇上金融危机,也同样会出现上述问题,因为——无序的竞争导致企业失去了抗风险的能力,破坏了行业生态;小富的思想导致企业失去了求创新的动力,满足于加工制造;惯性的思维导致企业丧失了抓升级的机会,停步于劳动密集。
当前,鞋业市场的空间仍然巨大,一批劣质企业将被淘汰,优质企业将迎来发展春天,而对于整个产业来说,这同样是一次蜕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