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鞋都制鞋产业的发展
【中国鞋网】璧山篇
建县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的璧山,因境内“山出白砂石,明润如璧玉”而得名。但到璧山上任当县委书记还不到一年的邓达举说,“我曾专门花几天时间把璧山跑了个遍,不见璧玉,只看到四面都是山。实际上,璧山是个资源极度贫乏,曾被关在山沟里的小城市。”
然而,这个农业县60年来已成长为年产值113.5亿元的工业大县。“你今天穿的璧山皮鞋吗?”正成为新的问候语。“中国西部鞋都”璧山年产皮鞋已达7000万双,平均能让每个重庆人一年穿上两双璧山鞋。
上海买双鞋 原是璧山造
“以前,璧山县城横竖两三条小街,四面环山,到处都是穿逗结构(竹篾敷泥作墙)的房子,街上商店都没几个。”曾任璧山县副县长的高伯纯82岁了。1949年,刚从上海光华大学毕业的高伯纯参加西南服务团,随解放大军一路西进,1950年元旦被分配到璧山工作。
高伯纯说,以前璧山是个穷山沟,县城里90%的居民都是农民。可以说工业几乎为零,只有几家小煤厂、小纸厂和小砖厂。“那阵子我在供销社当经理,还专门去成都请技术员来,帮助发展蚕桑。”
璧山工业真正的发展,还得益于一双皮鞋。1982年前后,“县委一个同志去上海出差,买了双皮鞋,回来一看,居然是璧山生产的。”原来,重庆皮鞋厂一名退休老工人,带头在璧山八塘老家办起了作坊,做得红红火火。
事实上,抗战时期,璧山就是抗日将士军用皮鞋的重要生产基地。老工人的举动让璧山人大受启发,大家纷纷买来缝纫机、胶水和皮革,几个人一扎堆,皮鞋作坊就搭起了。短短五六年间,璧北一带就聚集皮革厂580多家,自发形成皮革小区。
皮鞋造就数百个大富翁
“我哪里算什么大老板哟。”45岁的王继子已坐拥千万身家,但却朴实、内敛。在璧山,王继子这样的皮鞋老板,还有几百个。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璧山县委、县政府着力培育这项产业。到目前为止,“60万璧山人,有20万人在皮鞋产业链上工作。”
1983年,19岁的王继子高考以十几分之差,名落孙山。感到无脸见人,他为了养活自己开始创业。“租借来的一间屋,十多平方米,既是作坊又是卧室,吃喝拉撒都在里面。”他开始学习设计画图、划料,既当帮工又当底工。
辛苦折腾了几年,鞋厂规模越来越大。2006年,王继子果断地在西部鞋都工业园区置地30亩,建厂房扩大生产规模。他的继仁鞋业有限公司现在已有职工200余人。
璧山皮鞋注册500商标
2001年4月,璧山成为“中国西部鞋都”,次年5月举办了为期4天的首届“中国西部鞋业博览会”,来自16个国家的1.7万客商参会。
璧山鞋办副主任曾红说,2003年1月,“中国鞋王”奥康集团签约投资璧山,曾让本地鞋业老板惊呼“狼来了”,这促使本地鞋企老板更加注重了产品的上档升级。到2007年,璧山共有500余个鞋业产品注册商标,10余个获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重庆名牌产品等称号。
鞋业迅猛发展带动了机械加工业、建筑建材业,从而形成璧山工业经济三大支柱产业。目前,璧山正计划用5至8年,建成西部汽摩之都、中国西部鞋都、重庆消费电子之都。
拟打通隧道直抵长江
1994年,成渝高速路通车,途经璧山青杠,使璧山到主城路程从以前3个多小时缩短为40分钟。2007年底,渝遂高速公路通行,璧山现正谋划打通青木关段。
“以后,璧山皮鞋出货,十分钟就可到主城!”璧山交通局副局长谢永胜说,璧山至大学城隧道最迟明年国庆通车,届时可实现4分钟到大学城,10多分钟到沙坪坝三峡广场。
此外,即将动工的成渝城际铁路干线也将穿过璧山腹心区。璧山还正在策划向南打通一个隧道直抵长江,增加水路运输方式,降低工业物流成本,“这将给璧山带来又一次新转折。”
上世纪80年代,璧山制鞋手工作坊
“中国西部鞋都”现代化的制鞋生产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