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中国鞋企,为何“步调”不一
去年10月7日,欧盟正式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产品征收为期2年、16.5%的反倾销税。但在本月中旬之前,中国鞋企若不服欧盟理事会初裁,可向欧盟法院提起诉讼。如今最后期限已过,但我国1200家涉案企业中只有14家鞋企加入起诉行列,面对欧盟此次征收重税的发难,国内这么多鞋企为何“步调”不一?
以法抗辩讨说法
“16.5%的反倾销税对制鞋企业来说太高了,更何况如此征收反倾销税不符合欧盟相关法律。”我国最大的民营制鞋企业奥康集团率先向欧盟一审法院提起诉讼时,认为除了要打这场“官司”已别无选择。今年,这家企业预计生产皮鞋1300万双,其中外销就有300万双,今后还将逐步扩大皮鞋外销比例,而如此征收反倾销税等于逼迫其放弃欧洲市场,但奥康和其他参与抗辩的泰马鞋业、金履鞋业的大企业无法做到。更何况,如果中国企业不积极应对,欧盟有可能会在两年制裁期后,再把征收反倾销税的期限延长5年,那将对中国制鞋行业造成毁灭性打击。
如果不抗辩默默接受,中国鞋企就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自动放弃欧盟市场,要么抠成本降质量自我消化强加的反倾销税,这都是一些大型鞋企所不愿看到的。正因为对这样的结果强烈不满,此次奥康没有以“市场经济地位”和“无损害抗辩”为目标,应诉欧盟反倾销调查程序,而是直接向欧盟一审法院起诉,反对不合理的贸易壁垒。为此,还专门聘请了以前在欧洲打赢温州打火机反倾销案的蒲凌尘律师,向欧盟一审法院提起诉讼。
多数企业调头就跑
欧盟对我国皮鞋挥出反倾销“大棒”,为什么大多数我国鞋类生产企业放弃应诉?作为我国鞋类生产出口的第二大省,福建有近300家鞋类生产企业受到波及,本来也准备寻求走诉讼之路,但由于欧盟法律并未对审理时限作出明确规定,加上举证、调查等程序繁杂,耗费的人力财力都大。极有可能制裁已结束,法院诉讼结果还没出来。哪怕最后胜诉,欧盟赔偿的费用可能还不及企业打官司的诉讼费及其他费用。权衡利弊后,福建皮鞋企业集体放弃了诉讼。但因为费用问题退出诉讼,就意味着可能退出欧洲市场。其实,中国鞋企应诉是自己的权利,也是走进国际市场必备的经验。但集体选择了沉默,就可能在沉默中落败。
现在,不少中小型鞋企直接选择调头做生意,调整出口方向将产品销往北美和非洲国家。放弃申诉权利的众多鞋企私下认为,此次将局面“扳回来”的可能性太小了。反倾销这种跨国官司程序十分复杂,很有可能2年制裁期已实施完毕,而法院诉讼尚无结果。但一场反倾销官司费用,少则30多万元,高的要上百万,如此大费周章还真“玩不起”。尽管行业协会人士认为,我国已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国之一,中国企业应该运用各种不同的法律程序、渠道和方式,维护产业利益和自身权利,但愿意站出来“发声音”的企业还是寥寥无几。
打消“错觉”需努力
此次欧盟对中国鞋企课以重税,关键在于长期以来对中国鞋存在一些“错觉”:如在欧洲媒体报道中,中国鞋在欧洲市场销售价远低于成本价,而事实上对中国鞋企而言,“从来不做蚀本生意”。其次,欧盟认为,中国市场化程度很低,中国大量鞋企背后有政府支撑,这些传统“印象”与现实根本不符,因为此次涉案鞋企中90%以上为民营企业。
中国民营企业在世界贸易中往往能够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但是很多国家基于本国企业自身利益往往动辄挥舞“反倾销”大棒。根据世贸组织今年发布的一份报告,2005年178起反倾销案中,对中国产品提请反倾销诉讼的有55宗,接近31%。面对频繁的“反倾销事件”,中国民营企业由于通常规模较小、力量分散、缺乏沟通渠道等原因,往往在维护自身正当权益方面倍感艰难。
欧盟对中国鞋征收反倾销税,也引起了国内媒体关注。为声援国内企业应诉,新浪网等媒体在第一时间即对中国鞋企抗辩反倾销事件做出详细报道,引起了国家主管部门、行业同仁以及广大公众密切关注。目前,新浪网已牵手奥康集团建立反倾销专题,共同维护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正当权益。奥康总裁王振滔也开通了新浪博客,用博客记录反倾销历程。
目前,中国鞋企应诉反倾销的举证材料已准备齐全,并正式递交欧盟法院。国内不少媒体也开始聚焦走出国门的鞋企,而在互联网调查中,90%以上的网民认为中国鞋没有错,而是国外的贸易壁垒不断加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