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输欧皮鞋遇“寒冬”
鞋类出口增长14.51%皮鞋输欧仅增长1.98%
省外经贸厅为鞋企出招应对反倾销
14.51%:1.98%———如此悬殊的差距来自去年1—11月全省鞋类出口和涉案皮鞋输欧增长率的对比。面对福建鞋业的第二大市场,去年1-11月份,涉及欧盟反倾销的皮鞋产品出口1.13亿美元,比增仅1.98%。
在近日发布的专项调查中,省外经贸厅用“增长乏力”和“进入寒冬”来形容皮鞋产品对欧盟出口形势。而随着终裁前和进口商签订的订单合同逐渐履行完毕,省外经贸厅法规处预计今后皮鞋出口还将有更大下降。
涉案皮鞋输欧额
同比下降一半
2006年10月7日成为福建鞋业的转折点,从这天起,欧盟正式征收为期两年16.5%的反倾销税.受此影响,我省涉案皮鞋输欧额从去年4-9月份增长率10.34%的阳光中走出,10月、11月两个月的涉案皮鞋输欧迅速下滑,分别出口520万美元和745万美元,比前年同期下降29.97%和49.76%。
随之而来的广交会印证了这一点。来自欧盟的鞋类采购商明显减少,成交量仅较之99届春交会增长2.1%,皮面鞋对欧成交更是寥寥无几。
反倾销事件波及48家泉州企业,却无一上诉。省外经贸厅法规处把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已经转移阵地,积极寻求开拓欧盟以外的新兴市场或进行内销;二是部分企业开始转产非涉案鞋类产品或被排除调查的皮鞋产品,继续出口欧盟市场;三是绝大部分企业在与反倾销代理律师沟通过后认为,向欧洲法院的上诉之路程序复杂,耗时漫长,成本太高,而且胜诉的几率渺茫,除了示范效应,实质意义不大。
绕道海外设厂
是个好选择
企业并非只有上诉一条路可走。省外经贸厅法规处给企业带来了四个金点子:他们认为,有实力的企业绕道海外设厂是个不错的选择。特别是争取直接进入欧盟盟内国家或是在进驻准备入盟的国家(如罗马尼亚等)设厂。这不仅能绕开反倾销税的实施,也为企业后续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对企业自身来说,部分鞋类企业账务混乱,缺乏必要的生产、销售资料、数据,账实不符,原始单据缺失或不符合规范,加大了处理国际贸易摩擦的难度。根据欧盟法律规定,企业要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在账务处理上必须要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福建鞋企在这方面仍需努力。
加紧创立自主品牌也是对策之一,良好的品牌推广战略能赢得进口商、零售商及消费者的认可,从而提高品牌商品在海外市场的忠诚度,降低替代性,避免过度依赖贴牌生产导致订单容易外流。此外,此次欧盟裁决执行反倾销税的时间长达两年,但并未排除企业行政复审的权利。我省鞋类企业应该抓住第二年行政复审的机会,继续聘请律师应诉,争取降低反倾销税适用的税率。
小企业应寻求转型
生产配套产品
光靠企业的力量,显然不足以应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我省今年对欧盟输出涉案皮鞋有出口业绩的企业共计264家,但其中出口1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有120家,占到总数的近一半,这些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很可能在这次欧盟反倾销案件中成为牺牲品。省外经贸厅认为政府应加大对这些企业出路的指导,引导其与大企业整合,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积极帮助企业转型,其中为龙头企业生产配套产品提供相关服务是个好选择,这对完善鞋类生产的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都有好处。
省外经贸厅法规处认为行业组织的能量也不可小视。一方面,部分企业在出口过程中盲目压价、无序竞争,需要行业商会协会出面加强管理,建立行业失信惩戒机制。另一方面,行业协会可以针对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供求关系、价格水平、创新能力、技术标准、产品结构及国际贸易争端动态情况,组织企业研究和对外交流,并及时向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国内外市场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报告,为企业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