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制造业的非洲年
2006年,温州商人王建平的哈杉制鞋公司,有四分之一的生产基地搬迁到西非国家尼日利亚,打上了“MADEINNIGERIA”(尼日利亚制造)的标签。
王建平决定往尼日利亚追加600万美元投资,把制鞋工厂从温州搬到非洲,是在11月召开的2006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宣布了促进中非合作的八条措施,其中包括向非洲国家提供30亿美元优惠贷款和20亿美元优惠出口买方信贷、建立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等措施。
经济学家把这次会议作为中国与非洲经贸往来正式迈入“黄金时代”的标志。如果说2006年之前中国企业在非洲的投资更象试水和探路,2006年以后随着国家扶持政策明朗和细化、中非关系升温,更多企业将投资非洲作为企业“走出去”必须的战略布局。
中国已经超过英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之后的非洲第三大贸易伙伴,但是中国制造在非洲也一样不能避免“出口的烦恼”:各种形式的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并没有因为商品的销售目的地是非洲而豁免。
带着一集装箱的小商品来非洲试水的经营者们发现,非洲许多地区已经具备了发展制造业的基础条件:连续六年实现平均4%以上的GDP增幅,政局趋稳、经济复苏,劳动力廉价,各国为了吸引外资政策十分优惠,欧美市场对“非洲制造”给予种种贸易上的便利,这一切都使得非洲大陆投资环境处于上世纪七十年来以来最好时期。
许多早年闯荡非洲的企业,开始把开拓的重点从流通贸易转向实业上来。坦桑尼亚人EMMA是坦桑尼亚中华纸业公司的总经理助理,他现在月收入600美元,在人均每月生活费不到30美元的坦桑尼亚,属于高收入阶层。中华纸业在坦桑尼亚设厂以后,雇佣了70多位当地人,除了EMMA这样的管理人员以外,大部分是技术工人和普通工人。技术工人的月收入在100美元左右,另外中华纸业还给所有员工买了社会保险,一个工人的这份收入可以保障全家人的温饱。
中华纸业总经理楼国建说,一方面,当地人熟悉本地经济、法律和人际关系,可以比较容易地为企业开辟当地市场;另一方面,企业雇佣当地劳动力,就是为政府解决就业问题,培养人才问题,这样的企业才能得到当地人民和政府的支持。楼国建说,今年中非论坛北京会议召开以后,企业对于在非洲投资建厂信心更足了。
肯尼亚中国旅行社总经理张远翔说,2006年以商务签证和旅游签证进入肯尼亚的中国人比去年翻了一番,其中一大半都是以肯尼亚为入口,来非洲考察市场的。经济学家们认为,中非之间过去几十年间以商品往来为主的集装箱贸易经济,在走过2006年以后,将慢慢沉淀为中方投资、本地化经营的实体经济。
- 上一篇:耐克公司公布第二季度的财务业绩
- 下一篇:耐克CEO离任,中国品牌能得到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