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龙头促腾飞 中国女鞋之都发展之路
“我们盼望明年的采购节,这是我们中国女鞋之都的节日,更是鞋业企业的节日、市民的节日。”谈到刚闭幕的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暨文化节,武侯区的鞋业企业家们兴奋不已,“短短的三天时间里,我们不仅收获了商机、信息和前沿的鞋业知识,还实质性地收获了订单和销售额,收获了做大做强的信心和继续发展的思路。”
集群、集团、发展,“武侯建都、周边建园”,中国女鞋之都开启了做大做强产业的发展新篇。
搬迁≠重复建设
“这是我第五次搬厂了,但这一次和以往都不同。”谈到将生产基地搬到崇州,成都派中派鞋业公司负责人沈治权信心十足,“从肖家河搬到武侯大道三环路附近,再搬到三环路外的金花镇,以前每一次都被城市发展的步伐推着跑,越搬越没信心,越搬心里越没底,企业也不敢做大,因为不知哪天就又要搬迁了。这次市、区提出了产业集群发展和‘一都两园’战略,心里有了底,企业也敢放量发展。这次是我们推着城市发展了。”
在武侯区,不少鞋业企业都经历过搬迁,最多达到五六次。如何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如何承接“东鞋西移”的浪潮,吸引更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入驻?2006年,随着鞋都工业园区建设和“东鞋西移”步伐的加快,加上成都得天独厚的资源、投资环境和发展优势,使“中国女鞋之都”成为国内外鞋业界的关注焦点和投资热点。国内外制鞋企业和投资商、采购商的进入,本土企业的发展和鞋业产业链的配套完善,武侯人在快速发展的欣喜中也看到了发展面临的问题:土地资源、能源、技术工人、配套产业……
怎么办?“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集群发展”,为推动鞋业产业的发展升级,武侯区组织了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组成的调研组深入研究产业规律,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初步构想。2006年,在全市统筹推进“三个集中”理念的指导下,武侯区将鞋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城乡一体化战略部署相结合,与崇州、金堂合作,提出了“武侯建都、周边建园”的“一都两园”产业发展战略,即以武侯为“都”、为鞋业产业发展的“大脑”,建成品牌女鞋研发、生产基地,贸易、信息、展示和培训中心,发挥好产业发展的龙头带动作用;以崇州、金堂为“园”、为鞋业产业发展的“龙身”,建成制鞋基地。
目前,崇州工业园区已引进制鞋企业100余家,金堂工业园区引进制鞋及鞋材企业10余家。“这种搬迁不是简单的重复建设,而是企业的升级、放量和换代。”沈治权告诉记者,他的企业搬到崇州后就由以前的占地20亩、一条生产线变为占地80亩、8至12条生产线,预计有3000名至5000名工人,每年将实现200万至300万双鞋的生产能力。据武侯区鞋都管委会负责人介绍,制鞋基地放到崇州、金堂,不仅可以腾出空间做大中国女鞋之都的“大脑”,还促进了崇州和金堂两地的工业集中、农民就业和区域发展。
“这是更大意义和更广区域上的统筹,是跳出武侯的统筹,是双赢的发展战略。”武侯区区委书记刘守成表示,该区将采取措施做粗做长产业链,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脑体分离”≠“脑体分割”
目前,“一都两园”产业发展战略已在实施,武侯区、崇州和金堂正积极携手,大力推进相关建设。为培育“大脑”,武侯区正着力打造中国女鞋之都品牌基地项目,把制造、研发、物流、商贸、金融、人才等20余个相关行业引入园区,形成行业上、中、下游紧密连接,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链,为国内外贸易商打造创新贸易方式——商家直接来园区看样订货,让贸易商和制造商零距离接触,省去中间环节,降低综合交易成本,建立多方共赢的交易平台。“这次采购节充分展示了中国女鞋之都在贸易、信息、展示等方面的综合带动作用和产业影响力,也初步显现了‘脑体分离’的聚合效益。”四川西部鞋都公司负责人坦言,他们负责实施的品牌企业基地项目运行后,像和信泰这种在金堂建厂的企业能享受到武侯区搭建平台的服务,更有利于区域合作,实现成都鞋业产业的发展目标。
“‘脑体分离’不是‘脑体分割’,分离是为了更好的整合、发展、升级。”业内人士分析,以武侯区为都、为龙头,辐射带动“龙身”的成都鞋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将加速成都鞋业的集群发展,将有望实现成都鞋业产业的“千亿、百万工程”梦想,即实现成都鞋业1000亿元年产值、解决100万人就业。
而武侯区制鞋企业在搬迁崇州的同时,也纷纷在中国女鞋之都建立发展中心和总部基地。成都派中派鞋业公司就准备在中国女鞋之都的品牌企业基地设立品牌、研发、营销中心和发展总部。沈治权笑称:“这是企业层面上的‘脑体分离’和‘前店后厂’模式。”
一业旺,百业兴。制鞋业的发展,带动了鞋业配套产业的飞速发展,包括鞋材、鞋业设计、鞋革与鞋业生产、化工五金、鞋业销售、信息物流、会展服务等在内的产业链日益完善;同时,成都鞋业产业的倍增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企业发展壮大,产业做大做强,地方财力增长,群众就业增收。
- 上一篇:开着轿车卖“名牌鞋”
- 下一篇:离职前起贪念 盗窃产品鞋被批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