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家底 福州市拖鞋快步“跑”市场
2005-11-01 15:06:06 来源: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cn/
福建省福州市是我国拖鞋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在该市的城门镇密布着500多家拖鞋生产厂,其中出口注册企业上百家。这些拖鞋生产厂家与其相配套的原料厂、辅料厂、厂、包装厂,再加上不计其数的家庭作坊式小工厂,形成了庞大的拖鞋产业集群。对它,福建检疫人倾注了无数心血和汗水……
过去,城门镇制鞋人常说:“没有城门人做不了的拖鞋,连城门人都做不了的拖鞋就没有地方能做了。”这句话,虽然反映出城门拖的兴旺,但其中隐含的深层次问题也不容忽视:盲目,重复建设,相互压价,恶性。尤其像拖鞋这样技术含量、投资门槛“双低”的产品,恶性竞争将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崩溃。
2003年年底,城门镇一带拖鞋生产企业投资1亿多元新增EVA100多台,由于发展失控,导致无序竞争,效益急剧下降,EVA注塑拖鞋从最初每双十六七元,急降至每双3.5~4.0元;曾被看成希望之星并带领城门制从非典的泥潭中挣脱出来的网拖,不到一年时间就从每双十三四元跌至5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欧盟、俄罗斯、美国等世界鞋类消费大国也相继对中国鞋亮起了“红灯”。
随着制鞋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降低,运费涨价,出口生产企业的实际效益正在降低,如何避免无序竞争,带领城门制鞋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城门鞋业产业集群,促进地方经济的成长,成为摆在福建检验检疫人面前的一个沉重课题。
检验检疫人员清醒地认识到,城门制鞋业的优势并不在其产品的特色和技术,而在其规模生产形成的价格优势,其之低是其他地方无法做到的。为了帮助福州拖鞋企业摆脱困境,福建检验检疫局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
摸清家底 建言献策
检验检疫人深知,只有深入企业把握症结,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为此,福建局有关多次下厂调研,走访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部门,召开多场座谈会,奔赴中国之一晋江调研取经,之后撰写了《福州地区出口拖鞋产品质量分析与行业发展建议》,该文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关于城门拖鞋产业最权威的材料。在报告中,他们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近年来福州出口拖鞋产品的质量情况,指出了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对福州拖鞋行业的发展提出工作建议。在此基础上,还制订了《以深入质量体系建设为手段,对出口鞋类开展创、促发展的工作方案》,引导福州拖鞋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提前介入 抓好源头
大底占了一双拖鞋成本的60~70%,要提升拖鞋产品质量就必须严把大底质量关。这是检验检疫人员下厂要做的头道功课。
说起这桩事来,福州鸿翎塑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林柏武一直心存感激。建厂之初,鸿翎公司由于资金不足,就靠自己炼胶发泡鞋底,而发泡所用的原材料都是一些边角料,加之工艺控制不过关,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出口被检出不合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产品不满意,企业陷入订单减少、单价下降、大底质量越来越差的恶性中。检验检疫人员深入企业帮助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建议企业与质量有保证的专业鞋底制造厂签订长期供应协议,严把大底进厂质量关。由于产品质量上去了,即便价钱贵一些,客户订单仍然如雪片飞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也实实在在地赚到了钱。
创 造国际
由于种种原因,城门制鞋企业要么生产无牌产品,要么代工生产,赚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2003年,城门拥有自主品牌的拖鞋厂仅3家,以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到800万美元。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促进扩大品牌产品出口,自然就成了检验检疫人员需要做的第二道功课。
“HARP BIRD”,是福州叶下塑革有限公司较早注册的商标。这家企业对创牌子十分重视,为此也做出许多努力,但效果不佳。如何帮扶为数不多的自主商标做强做大,树立品牌,起到示范效应,是检验检疫人员关注的事情。通过下企业了解情况,发现这家企业的商标印在鞋底不容易被看到,而印有商标的小纸片放在包装拖鞋的塑料膜内,宣传效果也不明显。检验检疫人员结合企业主导产品PVC的结构特点,建议将“HARP BIRD”的标牌印在鞋面人字形的鞋带上,这样并不增加多少成本,却使其商标一目了然,同时增强了鞋带的美观,无形中加强了商标的宣传效果。检验检疫人员同时还建议,在客户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将商标在每一个上增加宣传效果,进而争取国外对这一品牌的认可。企业采纳这些建议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几年努力,“HARP BIRD”拖鞋获得福建省驰名商标的荣誉,从最初一年出口货值几万美元,发展到现在年出口1000多万美元,为城门拖鞋企业创立自主品牌树立了一个榜样。
加强检测 确保质量
产品质量,是行业发展的长久之策。为适应当前市场形势,福建局实现了检验监管重点的转移,加大理化性能检测力度,淡化外观检验,强化内在性能的检测,同时在品牌保护中提供检测技术保证,帮助企业规避国外技术壁垒,提升产品档次和出口附加值。
2003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首次大规模的出口鞋类产品抽样普查工作,对检测中发现存在不合格项目的企业逐一帮助,指导企业提高产品内在性能。2004年,在福州辖区完成鞋类产品性能检测80批次,发现理化性能不合格15批次,不合格率为18.8%;2005年,加大检测力度,仅上半年抽样检测270批次,检测结果发现17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6.3%,检验监管重点转移取得显著效果。
分类管理 扶优限劣
2003年,福建局完成了辖区出口鞋类企业的分类工作,制定了不同类别企业的监管频次和抽查比例。
2003年,城门拖鞋生产企业仅一家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而目前已经建立或正在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22家。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福建局研究制订了《优化服务推进大通关建设实施方案》,采取多种措施服务企业,便捷通检,使出口批从报检至出证的平均时间缩短了2天,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了“电子审单快速核放”系统,放行时间由原来的1天缩短到3分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交通、货物仓储、管理的费用,降低企业通关成本,使得出口企业在国际化大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增加了竞争力。
此外,福建局还在“电子审单快速核放”系统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试行“无纸化”报检,进一步降低了成本,适应网络信息时代企业电子化订单的时效要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福建局不懈的指导帮扶,有力地促进了拖鞋企业乃至整个鞋类行业的良性发展。2004年福州拖鞋产业出口量近5亿双,货值2.5亿美元,货值同比增长20%;
2005年上半年更是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产品销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地方出口创汇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今天,当城门制鞋人又一次自豪地说起“没有城门人做不了的拖鞋”时,让人感受到的是他们应对国际大市场的信心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过去,城门镇制鞋人常说:“没有城门人做不了的拖鞋,连城门人都做不了的拖鞋就没有地方能做了。”这句话,虽然反映出城门拖的兴旺,但其中隐含的深层次问题也不容忽视:盲目,重复建设,相互压价,恶性。尤其像拖鞋这样技术含量、投资门槛“双低”的产品,恶性竞争将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崩溃。
2003年年底,城门镇一带拖鞋生产企业投资1亿多元新增EVA100多台,由于发展失控,导致无序竞争,效益急剧下降,EVA注塑拖鞋从最初每双十六七元,急降至每双3.5~4.0元;曾被看成希望之星并带领城门制从非典的泥潭中挣脱出来的网拖,不到一年时间就从每双十三四元跌至5元。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欧盟、俄罗斯、美国等世界鞋类消费大国也相继对中国鞋亮起了“红灯”。
随着制鞋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退税降低,运费涨价,出口生产企业的实际效益正在降低,如何避免无序竞争,带领城门制鞋企业走出困境,做大做强城门鞋业产业集群,促进地方经济的成长,成为摆在福建检验检疫人面前的一个沉重课题。
检验检疫人员清醒地认识到,城门制鞋业的优势并不在其产品的特色和技术,而在其规模生产形成的价格优势,其之低是其他地方无法做到的。为了帮助福州拖鞋企业摆脱困境,福建检验检疫局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
摸清家底 建言献策
检验检疫人深知,只有深入企业把握症结,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为此,福建局有关多次下厂调研,走访企业、行业协会、地方政府部门,召开多场座谈会,奔赴中国之一晋江调研取经,之后撰写了《福州地区出口拖鞋产品质量分析与行业发展建议》,该文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关于城门拖鞋产业最权威的材料。在报告中,他们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近年来福州出口拖鞋产品的质量情况,指出了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对福州拖鞋行业的发展提出工作建议。在此基础上,还制订了《以深入质量体系建设为手段,对出口鞋类开展创、促发展的工作方案》,引导福州拖鞋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提前介入 抓好源头
大底占了一双拖鞋成本的60~70%,要提升拖鞋产品质量就必须严把大底质量关。这是检验检疫人员下厂要做的头道功课。
说起这桩事来,福州鸿翎塑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林柏武一直心存感激。建厂之初,鸿翎公司由于资金不足,就靠自己炼胶发泡鞋底,而发泡所用的原材料都是一些边角料,加之工艺控制不过关,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出口被检出不合格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产品不满意,企业陷入订单减少、单价下降、大底质量越来越差的恶性中。检验检疫人员深入企业帮助查摆问题,分析原因,建议企业与质量有保证的专业鞋底制造厂签订长期供应协议,严把大底进厂质量关。由于产品质量上去了,即便价钱贵一些,客户订单仍然如雪片飞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也实实在在地赚到了钱。
创 造国际
由于种种原因,城门制鞋企业要么生产无牌产品,要么代工生产,赚一点微薄的加工费,大多没有自己的品牌。2003年,城门拥有自主品牌的拖鞋厂仅3家,以自主品牌产品出口不到800万美元。帮助企业树立品牌意识,促进扩大品牌产品出口,自然就成了检验检疫人员需要做的第二道功课。
“HARP BIRD”,是福州叶下塑革有限公司较早注册的商标。这家企业对创牌子十分重视,为此也做出许多努力,但效果不佳。如何帮扶为数不多的自主商标做强做大,树立品牌,起到示范效应,是检验检疫人员关注的事情。通过下企业了解情况,发现这家企业的商标印在鞋底不容易被看到,而印有商标的小纸片放在包装拖鞋的塑料膜内,宣传效果也不明显。检验检疫人员结合企业主导产品PVC的结构特点,建议将“HARP BIRD”的标牌印在鞋面人字形的鞋带上,这样并不增加多少成本,却使其商标一目了然,同时增强了鞋带的美观,无形中加强了商标的宣传效果。检验检疫人员同时还建议,在客户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将商标在每一个上增加宣传效果,进而争取国外对这一品牌的认可。企业采纳这些建议后,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经过几年努力,“HARP BIRD”拖鞋获得福建省驰名商标的荣誉,从最初一年出口货值几万美元,发展到现在年出口1000多万美元,为城门拖鞋企业创立自主品牌树立了一个榜样。
加强检测 确保质量
产品质量,是行业发展的长久之策。为适应当前市场形势,福建局实现了检验监管重点的转移,加大理化性能检测力度,淡化外观检验,强化内在性能的检测,同时在品牌保护中提供检测技术保证,帮助企业规避国外技术壁垒,提升产品档次和出口附加值。
2003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了首次大规模的出口鞋类产品抽样普查工作,对检测中发现存在不合格项目的企业逐一帮助,指导企业提高产品内在性能。2004年,在福州辖区完成鞋类产品性能检测80批次,发现理化性能不合格15批次,不合格率为18.8%;2005年,加大检测力度,仅上半年抽样检测270批次,检测结果发现17批不合格,不合格率为6.3%,检验监管重点转移取得显著效果。
分类管理 扶优限劣
2003年,福建局完成了辖区出口鞋类企业的分类工作,制定了不同类别企业的监管频次和抽查比例。
2003年,城门拖鞋生产企业仅一家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而目前已经建立或正在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有22家。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福建局研究制订了《优化服务推进大通关建设实施方案》,采取多种措施服务企业,便捷通检,使出口批从报检至出证的平均时间缩短了2天,部分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了“电子审单快速核放”系统,放行时间由原来的1天缩短到3分钟,为企业节省了大量交通、货物仓储、管理的费用,降低企业通关成本,使得出口企业在国际化大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增加了竞争力。
此外,福建局还在“电子审单快速核放”系统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试行“无纸化”报检,进一步降低了成本,适应网络信息时代企业电子化订单的时效要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福建局不懈的指导帮扶,有力地促进了拖鞋企业乃至整个鞋类行业的良性发展。2004年福州拖鞋产业出口量近5亿双,货值2.5亿美元,货值同比增长20%;
2005年上半年更是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产品销往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地方出口创汇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今天,当城门制鞋人又一次自豪地说起“没有城门人做不了的拖鞋”时,让人感受到的是他们应对国际大市场的信心和对未来发展的憧憬。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