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链接]让人才“落地生根”关键在舞台和事业
2005-09-09 08:53:15 来源:经济日报 中国鞋网 http://www.cnxz.cn/
年薪100万、50万、30万,人才却得而复失,接连出走,温州民企缘何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温州民企缘何遭遇前所未有的人才困惑?请看记者的调查剖析———
20多年一路高歌的温州民企,如今在前行途中遭遇前所未有的人才困惑。
根据温州市人事局的调查材料,近5年温州市规模企业对硕士以上层次人才需求增长了6倍,研究生层次需求增长了3.4倍,大学层次需求增长了2.27倍。企业管理层对MBA的需求增长了85%。但与此同时,温州全市人才总量只有28.1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3.7%。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中,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比例仅为0.08%,拥有博士学位的只有52人。
因为求贤若渴,温州民企招才时有些“迫不及待”。比如去年9月20日的中高级人才招聘会上,企业抛出的“绣球”年薪都在5万元以上。而11月26日举行的首届中国民营企业国际人才智力交流大会上,所有与会城市的招聘团中,温州民企拿出总额高达1.1亿元的年薪聘请国内外优秀人才。其中有34个岗位年薪100万元、62个岗位年薪50万元、150个岗位年薪30万元。一些企业甚至还提供汽车、住房。然而参观者众多,接球者寥寥。有统计数据表明,近来温州各类人才招聘会接连不断,但前来应聘的人才数量却一年不如一年。
目前温州民企最需要的是管理、设计和技术人才。他们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其他企业“挖”来的有丰富经验者;二是本地“下海”的机关干部;三是海外归来的留学人员。
一些人才到民企后“水土不服”。无数案例中,换人最为频繁的,是一家知名的企业,高层管理人才“走马灯”似的一批批走掉。公司曾经三次大规模招人,但每次只有一两个月时间,人才就都陆续走掉。最多时一次走掉19个人,都是招聘来还未过试用期的财务总监、市场总监、行政助理等。
一位深谙温州民企内情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温州企业老板与所招人才难以相融,或者无果而终,或者不欢而散。虽然这几年企业对引入的人才年薪提高幅度很大,仍然鲜有“落地生根”的。那些能够“固守阵地”的,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属于“一流人才”范畴。
就在记者采访之时,又获知与老板合作3年的红蜻蜓集团总裁已经挂冠而去,转而至温州另一家同样知名度较大的鞋企任职。
高薪留不住人心,可能各有各的原因。
但从温州的民营企业总体看,大都由家庭工厂转变而来。老板们的文化水平基本在小学、初中。尽管近年来也有不少人拿到了知名大学的硕士、博士文凭,但实际并没有突破自身的局限。随着企业做大,老板们都意识到,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果不借助“外脑”,迅速提升现有的管理水平,企业就会被淘汰,所以不惜重金四处觅才。但是人才到位之后,问题却频频出现。
一位受聘民企的总裁告诉记者,企业给人才创造的平台和空间有限,且又有很多制约条件。比如按照管理权限,他应该具有财务审批权,这一点制度上写得明明白白,但是老板就是不给你。有一次他组织开个会,可是老板明确告知会务费不能开支。而中瑞财团一位人士说的事听起来简直就是个笑话:董事会开起来,主题是讨论办公室该装什么灯,总价才不到2万元。还有,给新总裁买什么桌子,九个股东也是你一个意见他一个意见。
几家民企的高级人才与记者交谈时都表示,他们之所以到温州来,并不仅仅因为高薪,而是追求事业发展和精神满足。但是老板对人才不尊重,排他性太强。在工作中,常常是头天决定了的事情,第二天老板又“变卦”了。老板认为企业是自己的,对别人的意见始终挑剔。另外,老板习惯按照过去的经验去经营,觉得聘的人不行就可以叫他走人,大不了浪费几个钱。
一位部门经理感慨,在这家企业,血缘、地缘、亲缘牢牢扎根,企业管理非常随意,他什么事都没法做好。老板的老婆、姐姐、女儿,本来没有任何职位,但是她们可以进进出出,指指点点,不高兴了还大声骂人。
前不久,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组织全市200多家知名企业的职业经理人聚会,大家普遍反映,在企业得不到信任,感到工作中束缚很大,很多矛盾来自股东的家属。
有家鞋企开发新产品中碰到难题,急聘了一名高级技术人才,说好问题解决就给对方5%的股份,当年分红。那一年,企业生产100万双鞋,赚1000万元,按理该给人家50万元。可是财务控制在老板手里,一算账不到10万元,职业经理人无法兑现承诺。企业对人才的责权利不一致,奖励机制不能真正到位。所以到年终,一算账就争吵,一争吵就走人。
采访中,老板们讲到企业用人也是“苦不堪言”。由于在温州,同样的人才一般可以拿到比上海、深圳等地更高的薪水,所以全国各地的人都通过朋友或者自荐找到这里。看简历,许多人确实优秀,可工作起来,与实际脱节太大。
也有不少人才是老板自己熟悉盛情邀请过来的。比如有的“下海”机关干部,或者“海归”。但是他们曾经“叱咤风云”,“低调做人”显得无奈,时间不长,就“锋芒毕露”。像一位刚刚离职的著名企业的董事长助理,连续几次在与外商谈判时信口开河,擅自加入自己的观点,咄咄逼人以显示其“超人”的才华,结果激怒对方,让企业险失订单。
尽管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但关键在于,企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如何摆正各自的位置。有人说,老板应该成为战略家,而经理人应该成为操盘专家。但是温州民营企业里,往往双方错位:应聘的人才老想把战略思想贯穿到企业中去,而老板不去考虑企业如何发展,却总在观察操盘手怎样操盘,是否合自己的意。这就构成了矛盾。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让制度说话。
鉴于温州民企的现状,短期内要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多数还不可能。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清楚,这条路非走不可。
温州大学教授马津龙认为,分分合合是社会的进步,也是自然规律。企业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人才,而不同的人才也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服务于不同企业,这就决定了老板和所聘人才不可能“白头偕老”。就目前温州情况看,如果老板能胜任的,主要经营角色就自己当。老板需要人才帮助企业发展,把人才招进来,就要学会当个“甩手掌柜”,不要过多地干预经营。因为人无完人,求得完善本身就是缺陷。合作需要信任和尊重,应该给经营者最大的实现自我的空间。从制度上看,最好让聘来的人才成为股东,而不是“赠送”他股份。
调查多年来温应聘的人才情况,记者发现一条“规律”:他们必定“跳”个两三家。一般是到第一家的时候就准备被“炒”,第二家开始摸索适应,第三家才能真正发挥实力。
一位在温州民企工作多年的CEO告诫所有应聘者:在温州企业做事,你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必须了解温州老板的特性。道理很简单,强者不一定能生存,但适者长存。
有一点是肯定的:温州民企需要人才,温州有舞台可以展示才能。不过,应聘的人才要“站稳脚跟”就得入乡随俗,还要给自己准确定位:你是一个“摸牌”手,而不是“出牌”手。同样,老板也要适应自己身份的转变,学会从前台隐身到后台。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8888888888@qq.com
- 上一篇:[社会记实]修鞋求学
- 下一篇:离职前起贪念 盗窃产品鞋被批捕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