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鞋要涨价
(新闻周报2004年6月29日报道) “(制鞋)生产企业的压力太大,不得不通过提高价格的方式来消化压力。”中国皮革协会理事长徐永向记者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对此已经默许。
涨价的两条理由
“理由很简单,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都上去了,产品的价格能不上去吗?”这就是皮革协会理事长徐永在前面提到的鞋类生产企业面临的“压力”。
徐永向记者分析说,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原材料价格上涨。以皮革为例,进口价格一直在不断上升,给企业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据统计,中国平均每年进口生皮、熟革在20亿美元左右,占皮革总资源的1/3或1/4。“在原材料涨价的重压下,如果企业无法把压力释放出去,那就无法运转,只有关张了。”徐显得很忧虑:已经有部分企业在原材料涨价的重压下走向了破产。
但制鞋企业面临的压力还不仅仅于此。“能源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徐永说,现代企业都是一些高能耗企业,制鞋业也不例外。在东南沿海一带制鞋业特别发达的地区,制鞋企业往往都是当地的用电大户。“那些地方的电力基本上是火电,而火电又是靠燃煤生产的。煤价的攀升都是有目共睹的,自然会影响到电价的飙升,从而造成制鞋业生产成本的迅速上升,形成能耗压力。”
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青岛市的电力供应状况日趋紧张,而胶州市的电力紧张状况表现得最为突出。据悉,在当地大部分企业采取“干四歇三”的措施来缓解供电紧张局面时,厂址设在胶州市的青岛三益皮鞋厂却因为停电而造成了产品紧缺。“每天都有很多客商在厂里排队等候进货,”该厂技术科的一位同志对记者表示,看到这么多客商来排队进货,工人们心里都感到自豪。但拿不出来产品,全厂上上下下都急成一片,“尽管可以用高价购买发电机自己发电,以解决当前的生产缺电问题,但生产成本却上去了。”
作为生产成本的两项重要组成部分,原材料和能源成本的上涨,对制鞋企业而言,除了调整鞋的零售价格,似乎已经别无选择。
发改委着手调查
从5月16日到25日,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轻工处组成专案组对鞋类生产企业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调研。作为皮革协会代表,徐永理事长参与了发改委的全程调研。
“除了我们协会之外,还有文体、五金制品等协会参加。”徐并不讳言。据悉,国家发改委组织的这次调研活动,其主要目的地是浙江省。
“被调查的企业几乎一致反映,今年的出口形势很好、订单增加,但企业效益却下降了,原因一方面是原材料、能源涨价,电力紧张;另一方面,国家对鞋类出口退税进行了下调,而国外客户却不接受涨价,因而企业只能加大成本、减少利润。”另一位参与本次调研的专家这样表示。
在国家发改委的调研报告上,罗列的对制鞋业形成成本压力的因素中,首当其冲的是农副产品、钢材、石油、塑料等原辅材料,以及交通运输费上涨,使企业成本大幅上升。资料显示,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猪皮价格就持续坚挺,上涨幅度高达10%,最终造成了很多猪皮加工厂的倒闭。
电力不足,已成为企业发展中需要突破的“瓶颈”。
一家温州制鞋企业老板对于“电荒”的感触可以用“刻骨铭心”来形容:“去年半年时间就烧掉了98吨柴油,柴油最高价曾达到每吨4650元、平均价是每吨3708元。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倍多和42.5%。”而这一结果反映到企业上,就是每双鞋要增加0.15元至0.2元的成本。
根据温州市的这一统计,如果按照2003年550万双皮鞋的产量计算,那么电力成本的增加会导致制鞋企业成本增加的费用在80万元到110万元。令他们不安的是,随着柴油价格的上升,今年自发电的成本还会提高。“如果政府能给我们供应平价柴油,同时对新购置的发电设备实行贴息和减免增值税就好了……”那位温州老板感慨地说。
对于出口退税,发改委的报告中也有所提及:出口退税下调,企业成本加大。2004年将下调出口退税,这一消息早在去年就传开了,其中涉及皮鞋的下降率是2个百分点。
“出口退税下调对企业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以前的预计,”上述专家分析说,其核心原因在于“市场并不接受涨价”。因为外商早已将我国的出口退税部分计入到价格中,他们是根据价格来寻找加工企业的,如果我们提高价格,而我们的竞争对手如印度、巴基斯坦、巴西、阿根廷等国家又在积极采取政策鼓励成品出口,同时他们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也不比我国弱,国外的订单就将会向这些国家转移。
但是,直到现在为止,对于国家发改委的调研结果,“相关部门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说法。”福建的一位人士向记者如是证实。
鞋价如何涨
企业似乎已经等不及了,调高鞋价势在必行。但如何调整呢?在福建省泉州市鞋业商会秘书长郑天对看来,这还是一个难题:“因为价格问题是市场说了算,并不完全由企业主宰。”
这也正是迄今为止还没有见到国内鞋价有明显变化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泉州作为中国的旅游鞋生产基地,泉州市鞋业商会一直在做着“如何整体提高鞋价”这样一个课题。“我们主要是引导企业。企业不能在压力面前一下子把鞋价提上来,那样就把整个市场做烂了。”郑说。
很显然,鞋业商会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第一,要引导企业在产品上求新求变,不断生产出时尚、潮流的东西,通过新产品的批量上市来消化成本压力。”皮革协会徐永分析说,对于制鞋企业而言,只有新产品才是增长点,才能够替企业消化生产成本形成的压力,因为其市场是青少年和时尚一族,这类市场对高价位的新品具有天生的消化能力;而老的产品,比如那些多年不变的鞋类,则没有上涨空间,“一旦鞋价上涨,就意味着市场的丢失。”
也就是说,在这一轮消化生产成本的压力中,压力的主要承担者是新品,而老的鞋产品则“不会受到压力冲击”。
“第二,企业要从提高鞋产品质量的角度来提高价格。”徐永这样分析:质量上去了,鞋的走势自然会看好,鞋价也就随着上扬了。而在鞋价上调的过程中,可以使这个比例高一些。相对而言,这也就是价格的提升。
“(鞋涨价)时间不会很长,1年内就可以看出效果。”郑天对说这番话时,显得有十足把握。
相关的消息记者在最近的一次行业会议上得到了证实。6月5日,2004皮鞋旅游鞋专业委员会工作会议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会后的一次包括康奈、奥康、安踏、特步等众多皮鞋、旅游鞋名企老板在内的午餐会上,一位业内高层人士表示:“现在形势比较严峻,企业可能要考虑通过在终端市场上提高零售价格来支持行业的发展。”
此举自然得到了企业的拥护。有消息称,在6月16日的中国皮革工业协会制革、皮化专委会2004年工作会议上,上述建议已经形成了初步共识。
涨价的理由是否充足
在6月5日的泉州工作会议上,与会鞋业巨头达成了一个惊人的共识:在量(指鞋产量)不变的前提下,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根本上改变无序竞争的状况。而实现这一“共识”的代价就是要提高鞋的零售价格。
皮革协会理事长徐永在会上总结说,今后10年,中国制鞋行业的总体目标是拓市场、调结构、创名牌。而之前的近20年时间,则是中国鞋业的最初发展阶段。中国目前已成为鞋类生产大国,每年产鞋60亿双,占到了世界总产量的51%。“但和国际先进的制鞋企业相比,中国鞋仍缺乏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缺乏世界级的设计大师,同时鞋材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有待提高。” 正是基于这样的反思,皮革协会旅游鞋专业委员会制定了专门的工作计划:让中国由制鞋大国成长为制鞋强国。“强国,一方面是量的体现,这一点已经实现;另一方面则是利润的多少。”泉州市鞋业商会郑天对对记者表示,鞋价提高以后,就可以保证企业有一定的利润收入。有了利润,就可以在提高鞋的质量、实现社会责任方面做一些事情。
这种说法显然会引起一定的非议。北京大学法学院的一位教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质量提高就一定得涨价吗?10年前买一台黑白电视机就要一两千元钱,现在一台彩电才卖多少钱?不到1000元!技术的进步会使质量提升、成本下降,价格怎么会因此而上升呢?”这位教授认为,企业或者专家们根本没把自己和消费者的位置摆正,一家企业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和社会责任,而不是随意地往消费者头上转移。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