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都"的挑战与对策
晋江拥有鞋业生产经营企业30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35万人,年产量7亿双,年产值近200亿元,出口量近3亿双,出口创汇12亿美元,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组惊人的数字,改变了晋江,改变了世界鞋业的产业格局。
晋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的鞋都、消费者眼里世界旅游运动鞋的代名词。
然而,繁华的背后是:2004年晋江发生严重的"民工荒";晋江鞋材料价格成本比以往提高了15%~20%;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为20%~30%……迅速膨胀的鞋业带来的不仅是财富,近年来由于形势的变化,晋江鞋业同时受到用工、成本、价格等方面的困扰。
困扰能否解除是一个疑问,就算能解除也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关键是能清楚地认识到病在何处,并尝试着去寻求解决之道,才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
对此,晋江市副市长张永宁、中国工程院院士段镇基以及德尔惠总经理丁明亮就晋江鞋业发展遭遇的隐患,从政府、专家、企业三方角度进行了各自的分析与阐述。
大气候欧盟监控给鞋类出口造成"重创"
近日,欧盟实施的"预先进口许可监控",对中国鞋类产品出口将造成重大影响,特别是出口数量、通关手续、货物滞留等方面会产生巨大阻力。
根据中欧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今年元旦起,欧盟将取消中国鞋类长期实行的配额制度,并降低进口关税。中国鞋商曾相信,欧盟将是今年最具增长潜力的出口市场。但出于对中国鞋蜂拥而入的担忧,欧盟部分国家的制鞋商频频"自卫"。
根据欧盟委员会的消息,欧盟预设的鞋类进口监控为期一年,从2005年2月1日至2006年1月31日。尽管监控措施的影响还未显现,但"预先进口许可监控"措施必将对中国鞋类出口造成"重创"。
中国是一个鞋业大国,近10年来,中国出口鞋对欧盟等国家的制鞋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意大利、法国及西班牙等传统制鞋强国。为此,中国皮革协会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及时调整出口方向,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
晋江又是鞋业大国的"鞋都",也或许成为"重创面"最大、最深的地区。欧盟监控开始后,很有可能采取一些贸易壁垒来控制中国鞋类的出口增长。问题不仅仅止于此:因全球贸易范围内,大国首次对中国鞋业出口进行监控,很有可能引起他国模仿。
为此,制鞋企业应注重产业升级,提升品牌的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同时要更广泛地拓展出口市场,增强自救和国际市场应变能力。
外环境成本上涨和低价的矛盾2004年上半年,国际油价快速上升,以石油化工产品为主要原料的各种制鞋材料的价格也难逃上涨的命运,制鞋业面临成本大幅上涨的威胁,在原材料价格不断变化中惶惶走过2004年,许多企业也都怀有价格能重新下降的期待。2005年的前一两个月内,虽有小幅下降,但随着油价上涨及产业进入旺季,各种原材料的价格仍然高居不下。
另外,为应对劳工荒,很多企业采取给工人提高工资的办法留住员工,劳动力成本也在上涨,上升幅度在20%~30%。过去,工人工资较低,产品还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现在靠挤压劳动力成本实现利润已越来越不现实了。成本不断上涨,使得行业的利润大幅缩水,解除成本威胁是行业必过的一道坎。
一方面原材料价格、工资上升;另一方面鞋类产品的价格却在低价徘徊。在内销方面,鞋类产品售价主要集中在100元-400元/双的中、低档市场,高附加值、高档产品仍然较少,而牢牢占据高档市场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售价却能达到平均每双600元以上。
生产成本上升与成本价格低廉,已经将一些小型鞋厂压得喘不过气来。晋江鞋业该如何摆脱低价的尴尬境地、使鞋业得到整体提升呢?
晋江市副市长张永宁说:"晋江的鞋业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占60%,内销占40%。我们必须做好产业的整体宣传和推动,鼓励企业设立商务机构,并从意识和行为上,对展会给予充分的重视。政府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组织企业去国外参展,给企业鼓励和导向。因为只有参与到国内乃至国外的舞台中,我们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品牌价值。目前晋江有许多贴牌加工产品,比本地产品还便宜,而贴牌有品牌附加值,同样的东西和价位我们就竞争不过别人,因此,企业要做品牌,努力提高自己的品牌附加值,才能让自己、甚至整个行业得到提升"。
的确,光要产值、不讲究附加值,不讲究赢利,低效率、高增长这条路是走不长的,有了20年已经了不得了。而低水平竞争引发的价格战等恶性竞争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也同样上演着。
"我认为,技术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助推器,没有相应的技术投入,形不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行业的竞争仍然是低水平的。因此,技术提高、原材料的引进和使用非常关键。另外,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国际不同,国外是有品牌无工厂或者有工厂无品牌,而我们国内是品牌、工厂都有,企业的精力都花在了内部管理上。因此企业要清楚自身的定位,在什么阶段,进入什么样的舞台,精力该重点投入到哪方面,都必须慎重考虑。"德尔惠总经理丁明亮说。
晋江的鞋品牌多半是中、低档,低售价和高成本抑制了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慢就永远做不大做不强。要跳出如此怪圈,扩大销售成为企业的首选之路。
"在国外销售的不少,多年来晋江已经自然形成了外销渠道。其实,企业是跟着商机走的。传统企业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有意识地参加多种展会,主攻销售平台。"中国工程院院士段镇基认为,销售平台的扩大,能使成本在规模中得到缓解。另外,加强制鞋科学基础研究,也是让自己把"品牌"变成"名牌",把地域变成国际。"眼下第七届鞋博会的召开,中小企业纷纷参展,可见得企业本身也意识到,扩大销售渠道,增加销售交流渠道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软组织全国性的民工紧缺以低廉劳动力成本取胜的中国制鞋行业,在2004年遭遇了"民工荒"的第一个寒冬,晋江作为中国著名的制鞋基地,自然是灾害严重地区。
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9月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统计指出:制鞋业技工缺20%左右。专家分析认为,造成民工荒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鞋业扩张,加之劳动密集特性,对熟练技工有很高的需求,另外,各级政府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扶农措施,使不少农民重返土地,导致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
"不是没有单,而是没工人生产",面对缺工现象,一位老板无奈地说。招工难成了晋江及全国几大鞋业基地的一块硬伤,熟练制鞋工人成了稀缺资源。"民工荒"成为制约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政府该如何帮助企业进行人才引进。
"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专业人才的缺乏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政府对此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政府补贴、用工单位出资并与教育对象签订一定期限用工合同'的办法,把一部分本地新增劳动力培养成为初级技工,"晋江市副市长张永宁说:"我们还采取'政府牵头、用人单位与高校、高职校合作'的形式,培养本地籍设计研发人才和高级技工等,这些政策都是缓解人才需求压力的解决办法"。
政府的人才引进,不仅仅针对制鞋业,人事部门确实在努力施行"多行业、大范围"的人才引进,但真正符合制鞋企业需求的却依然少之又少,企业依然为自己花时间找人、培训、留人而伤透脑筋。
中国工程院院士段镇基却认为政府扶持并不是医治"民工荒"最佳药方:"其实人才不是没有,关键是我们企业如何对人才进行培训以及稳定人才。我参观过很多鞋厂,他们的产品90%出口到美国,我问他们有招工难的问题吗?他们说没有。还有一些优秀的制革厂,他们也说没有这个顾虑。也许他们都是优秀企业,不愁没有员工。但他们之所以能成为优秀企业,并且自豪地对外界说没有民工荒的问题,就是因为他们做到了关键的一点:工人是工厂的主人。让工人感到有"主人"的感觉,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成事业看,这才能真正地稳住人才、发展企业。"
"让工人成为工厂的主人",对企业的管理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除了几家知名企业,晋江绝大多数中、小型鞋厂在技术、产品以及管理上都还处在"发展"阶段。对他们而言,拥有稳定的工人,就拥有了稳定的产品,他们的机制和待遇无法与大企业竞争,那是否意味着他们无法在人才市场找到适合他们的"人才"呢?
"我觉得这是无法解决的事,因为这个行业的扩张太厉害,需求太不平衡"。德尔惠总经理丁明亮说:"我说个简单的数据:晋江卖机器设备的公司,总共加起来,一年可以卖掉10万个制鞋机器,每台机器1~2人,这意味着晋江必须增加10~20万的工人,这么庞大的人才空缺,是难以快速补充好的。因此,政府扶持是解决问题的一方面,企业自身机制也是一方面。"
鞋都---看上去很美,想起来却是内忧外患。然而,做企业,做品牌,原本就是"环境越恶劣,品质越优异"。商业环境的每一个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影响企业的发展。或许,鞋都该感谢如此"残酷与美丽"并存的商业环境:竞争越是残酷,能够战胜对手、最终被市场选择的,就是最佳品质的鞋子。
或许,鞋都真正的隐患还不是那些所谓的大气候、外环境和软组织。管理、技术、开发、设计等软件方面的投入不足和忽视,才是每一个鞋企业每天必须面对的隐患。
中国鞋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版权问题,烦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谢谢!也欢迎各企业投稿,投稿请Email至:8888888888@qq.com
我要评论:(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你好,请你先登录或者注册!!!
登录
注册
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