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企上市向现代企业靠拢
中国鞋网05月16日讯, 国家体育总局在2010年4月的体育产业会议上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中国体育用品制造行业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处于排头兵行列。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公告,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554·97亿元,占当年GDP的0·52%,从2006年至今,体育产业每年的增长幅度均超过了16%。
品牌--起步阶段
乐观的数字之后,中国体育制造还存在大量问题。安踏中国有限公司CEO丁志忠作为人大代表参加2010年“两会”期间曾表示:“目前中国已经从国内生产制造大国逐步转变成自主品牌销售大国,但我们还不是国际品牌的大国。”虽然国内体育品牌在生产和销售上已经超过国际体育品牌,但在品牌知名度和国际影响上还远远不能和耐克,阿迪达斯等相比。除了极少数相对知名品牌外,大部分国内体育生产商还没有摆脱代加工(OEM)的现状。在体育产业会议上,体育总局经济司司长刘扶民也提到,中国体育制造业开始从生产转向品牌建设,但还处在起步阶段。
从2006年4月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批准在深圳、成都温江、福建晋江、北京龙潭湖和浙江富阳五个地方建设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其中福建晋江是发展最快,最具有代表性的基地。在已经和即将上市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中,有超过一半来自晋江。
晋江企业的特点是传统手工作坊式起家,以生产为主,存在销售渠道单一,缺乏自主品牌,管理模式落后等众多问题。这些企业中一少部分在上市和即将上市过程中进行了改革,但大部分还处在初级阶段。
纵观中国体育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已经到了从量的积累,开始寻求平台期突破,依靠品牌经营走向世界市场的阶段。
上市--向现代企业靠拢
走进资本市场,也许是划分中国体育制造商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乔丹体育用品公司总经理倪震年说:“已上市或即将上市的企业,大部分已脱离了传统手工作坊模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现代企业管理能力。这样的企业,普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分销网络也已基本建立。上市企业,其角色向公众企业转型,为了适应监管制度的要求,企业必然积极地引进现代化、正规化、规范化管理体系,由原来生产主导型的经营模式过渡到品牌主导型,促进产品导向向品牌导向方向转变。”
从企业的经营领域上讲,上市带来的资源对企业并购,经营领域的延伸,和拓宽经营范围都有帮助。不过中国体育制造业的上市更看重的是自有品牌的建设。由于中国体育制造业与国际品牌的发展道路不同,是先有生产再有管理,因此品牌建设就更加滞后,这种倒推式的发展模式逼迫“中国体育制造”到了寻求突破的临界点。
李宁,安踏等大企业都是利用上市的时机进行企业管理体制的重组,并收到良好效果。李宁公司2004年上市后,大批量从电子,化工等行业中吸收管理型人才;2007年安踏上市后,不但从其他行业挖掘职业经理人和会计师,甚至从李宁公司挖走此类人才。至于特步,361等品牌,都是将原来企业内部“家族元老”级管理人员调入董事会,重新招聘职业管理精英。虽然这种方式还存在很多弊端,比如董事会权力过大,部门岗位划分设置不合理等,但对这些品牌的推广还是产生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安踏公司在上市后第二年就实现销售额翻1.5倍的业绩,在短短三年时间,公司年收入从12亿增长到近58.76亿。
走进资本市场,已经成为众多中国体育制造企业从生产型向品牌型发展的重要选择。但上市也会带来很多挑战。在向公众企业转型的过程中,企业必然面临转型所带来的种种阵痛,包括经营理念的不适,管理模式的更新,以及上市后所带来的诸多资源的合理整合,都将是企业上市后面临的待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