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鞋服企业集体掀起管理革命应对民工荒
中国鞋网03月17日讯,在面临一轮轮“用工荒”,不少泉州企业也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突围之路。除了土地成本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外,这几年日趋明显的“用工荒”也迫使一些晋江企业纷纷选择外迁,安徽、四川,还有省内的龙岩等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自然成为首选。事实也证明,一些走出去的晋江企业,凭借早走出去的优势,成功顶住了这一轮“用工荒”。
随着内陆经济的崛起,农民工返乡就近工作或创业,成为这几年的一种趋势。于是晋江开始将目光投向本地大量的失地农民。如何让本土劳动力经教育和培训,成为高级蓝领,为晋江正在推动的产业升级和创设新兴产业准备人才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借鉴台湾模式发展职业教育,成为晋江应对用工荒的重要出路之一。
内地建厂成趋势
黄庆辉是龙岩长汀人,此前一直在晋江一家服装厂工作。今年春节回家,黄庆辉发现家乡纺织服装企业多,综合盘算下来,待遇并不比晋江差,最终他决定到安踏长汀分公司就业。在长汀,每年都有一批像黄庆辉一样外出的农民工,选择在家乡就业。说起长汀不得不提号称长汀“招商局局长”———蔡天守。2003年,晋江知名纺织企业———天守机构董事长蔡天守决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解决本土劳动力和土地成本问题。在前往江西考察途中,蔡天守留在长汀一家宾馆吃饭,偶然问起当地工资每个人多少?“那个小妹跟我说一个月350元,而且还是回家吃饭。”敏锐的蔡天守,一下子就看中了长汀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土地资源。七八年前,没有矿产资源作依托的长汀工业举步维艰,包括下岗工人在内的十几万剩余劳动力“雪球”越滚越大,劳务输出成了甩掉“包袱”的唯一途径。
与此同时,长汀决策者敏锐地捕捉到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转移的趋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从“包袱”一变成为吸引泉州企业落户的优势。如今,长汀已聚集了近200家泉州企业,以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居多,其中不乏安踏、利郎、盼盼等知名企业。随着这两年落户企业用工量剧增,长汀竟然也开始出现用工荒,但那里的泉州企业一点也不荒。为了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长汀县把招工任务下达分解给各乡镇,确保企业用工需求。“劳动力成本已越来越成为晋江企业外移的重要考量因素。一些内陆地方政府还利用行政手段,保证提供相应数量的农民工。这也是地方招商的利器。”晋江市劳动局就业培训科科长张跃铭说。事实上,针对晋江传统产业谋求向外转移,这几年一些内陆城市在招商时,除了市场需求、土地成本外,总是特意将劳动力丰富作为条件。比如安徽滁州、四川成都等传统劳务输出大市,就受到一大批晋江食品企业的青睐,纷纷结群落户。
在全国劳动力丰富的区域设立生产基地,实现劳动力本地化已成为盼盼应对“用工荒”的独特做法,并且尝到了不少甜头。今年春节后,甘肃白银籍23名员工回乡过年,返厂时却来了40多人,返工率达到200%。这让盼盼食品集团人力资源中心副总监甄新丰喜出望外。几年前,盼盼曾多次前往西北地区招聘,但收效甚微。后来才得知,当地人很少出门务工,对南方环境和企业不了解,存在戒心。“西北地区招不到工”的状况一直持续到2004年盼盼甘肃白银分公司的成立。在发现分公司的号召力后,2007年盼盼就开始逐步采取“分公司招聘,总公司调配”的招工策略,其中又以湖北、甘肃两个分公司成效最为显著。今年,盼盼大面积复制了这一模式,成功地应对了“用工荒”,其中节后各个分公司就为总部输送了100多名员工。
集体掀起管理革命
经过一年多的初步探索和尝试后,春节后浔兴股份全面启动了“精益生产项目”,三年后,预计人均生产效率将提高一倍以上,也就是同样产能可少用一半工人。在用工荒的严峻形势下,除了考虑如何招工外,一些有先见之明的晋江企业纷纷引入了一种叫“精益化生产”的管理革命,向管理要效益,以达到少用工人的目的。这场生产领域内的管理变革,也成为一些晋江企业应对用工荒的另一个法宝。
什么是精益生产?用《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的作者汪中求的话说,“这种精益生产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工程技术、采购、制造、储运、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大价值的目的。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衔接都是经过精心筹划和计算的。据了解,这种生产方式最早为丰田首创,后为本田、日产等日本企业所效法。在我国,尤其是汽车行业,引进并应用这种方法也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取得了惊人的效果。
浔兴股份福建公司副总经理院善明说,在人力成本上,精益生产的目的可以形象地总结为,缩减一切不必要的生产环节,以达到同样产能但用工量大幅降低的目标。比如一条拉链一般有34个工序,每个流程到下一个流程都可能存在浪费环节。“去年,我们内部就先尝试成立了快速换模(SMED)项目,在车间反复查看和分析生产流程,通过研究分析后对流程进行细分,再结合理论知识对流程动作做内外分离,同时对分离的动作进行优化。优化后节省了原材料、节省了协作时间,将各环节的成本降至最低,最终达成单位生产效率的提高。”院善明说,经过优化组合,原来一个工人换模要用两三个小时,但通过动作分解,讨论优化后,证实只需原来一半时间即可,效率提升很明显。体现在用工数量上,同样产能浔兴2009年就比2008年少用了700人。这实实在在的效果,让浔兴股份公司高层果断决定与深圳专业机构合作,并于今年在全公司范围内全面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根据浔兴与深圳专业机构签订的合作计划,在产能扩张的基础上,今后三年浔兴的用工总量每年反而将减少300人至600人。“拉链业属于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近年来行业的同质化竞争越来越严峻,特别是用工荒所带来的巨大压力。”院善明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再靠过去的劳动力优势,路会越走越窄,而推行精益生产是一条直面行业竞争的有效途径。只有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有效降低劳动力等生产运营成本,才能保证企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企业增加利润,工人效率提高,才能享受更高待遇,最终形成良性循环,这是一场管理革命。
在晋江,不只浔兴股份引进了精益化生产模式,一些龙头企业也建立或者尝试建立这种系统,包括凤竹、寰球、八哥等众多企业都引入精益生产模式。其中七匹狼尝试用全新的“单件流”作业方式改革以往的“包流”作业方式,在人员和设备不变的情况下,效率提高了三到五成。专家表示,未来三年内,是广大企业实行精益生产模式的黄金时期,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就有可能被甩下发展的高速列车。
用工荒其实是技工荒
春节过后,沿海各省市“用工荒”的消息此起彼伏,甚至盖过了“就业难”的声音。但晋江市劳动局就业培训科科长张跃铭依然感到苦恼:在用工荒的同时,晋江其实还有庞大的失地农民等待就业,劳动力怎么会不够用呢?“‘用工荒’折射出的其实是职业教育的‘软肋’和其处境的尴尬,某种意义上来看‘用工荒’其实是‘技工荒’。”张跃铭说。
眼看6台德国巴马格制造的加弹机生产线,这几天就要陆续安装完成了,却缺100多个熟练工人。这让晋江百宏集团人力资源部经理姜术林急得如热锅里的蚂蚁,如果不能按时开工,一台机器一天就要损失四五千元的订单。经过董事会紧急协商,3月12日下午,百宏发布了一道涨薪通告:加弹部工人最高薪提高200元/月,所有工种培训期的起薪一律由1000元/月调至1200元/月。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果然通告一贴,外面就有10名熟练工人通过电话报名。谈起这轮“用工荒”,姜术林一脸苦笑地告诉记者:“用工荒?我也在为招人犯愁,最好是含有一定技能的熟练工人。”姜术林强调,百宏缺的虽然是一线岗位,但毕竟是德国进口设备,代表当今先进水平,不是找干体力活的。即使是招新手,也得在老员工手把手带领下,半年后才有可能熟练岗位。无独有偶,像百宏这样的处境,在晋江很多企业,特别是规模企业同样普遍存在。
泉州轻工学院副院长郑开厦认为,从教育经济的角度看,职业教育体制的落后,农村劳动者素质低下且缺乏专业技能是导致结构性‘民工荒’的主导原因。所谓结构性“民工荒”,即农民工的结构性短缺,是指某类农民工(比如技工)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缺乏。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教育体制的缺陷、企业用工观念滞后及农村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的就业信息不对称等。晋江现有百万产业队伍,还有本土大批失地农民,但他们多数技能素质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和升级要求。这也造成很多企业高薪聘请高级技工,却应者寥寥现象的主因。
□记者手记
别让承诺成空头支票
随着外来民工维权意识加强,他们对用工单位也开始“挑肥拣瘦”。他们不仅关心工资水平,而且对各种保险、子女就学甚至休假时间都提出了要求。与此相呼应的是,不少晋江企业在招工过程中,为了“抢工”,纷纷亮出各自的福利待遇,甚至不惜夸下海口,先把民工招徕进厂再说。由此也引发了一些“承诺”能否兑现的纠纷。
在此次广西、云南的招聘活动中,就有一家企业因为对起薪的解释不到位,与一批云南籍工人产生纠纷。尽管迫于政府压力,这家企业后来进行了妥善安抚。但此事还是引起了晋江市人事与劳动部门的紧张与反思。“一旦处理不慎,可能引发成负面事件,不仅影响企业开工,还关系到晋江对外招工形象。”晋江市人事人才公共服务中心主任庄剑泓说,晋江每年组团外出招聘时,都特意把好关,坚决不让信用较差的企业报名,以免影响到整个区域在外地农民工的信用。
在“用工荒”的形势下,不少企业面临巨大的招工压力,招工时招聘人员夸下海口,结果又没实现。而这样的情况,不仅存在于中小企业,甚至个别一线企业也在工资问题上,与工人发生过纠纷,引发群体性事件。记者在随团采访中,也发现此次广西、云南招聘行程中,一些企业的招聘思路不明确,招聘政策前后不一致,比如个别企业在不同城市招工时的差旅补贴承诺就不同,这将会使今后不同省籍工人进行对比,引发劳资纠纷,埋下隐患。“金杯银杯,不如员工的口碑。”庄剑泓认为,企业招工要有清晰的思路,而不是随意更改。此次广西、云南招聘的首批工人是榜样,以后可能会产生“羊群效应”,跟来一大群人。但如果把承诺当成空头支票,就会坏了晋江在当地的形象。
有专家认为,所谓民工荒,本质上说就是“权益荒”,它预示着中国的“人口红利期”行将结束。未来中国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竞争,已经从项目、资金,转向人力资本与制度、技术的竞争。
□相关阅读
“台湾模式”:职教的成功
3月14日,泉州15所中高职业院校与到访的台湾工业职业教育访问团,一下子签订了24项合作意向。这表明,泉台职教合作迎来了全面开花的阶段。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台湾晋升为亚洲四小龙,经济学家认为这与台湾职业教育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在职教上,台湾引进德国办学模式,采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教学工厂”模式,让学生边学习专业知识,边进企业实习。这点,引起了晋江市领导的兴趣。带着如何破解“技工荒”的困扰,这几年泉州加快了向台湾取经的步伐。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一场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晋江、泉州悄然推动。去年刚创办的泉州轻工学院就是其中的一块试验田。
作为晋江地面第一所高校,泉州轻工学院由5家晋江知名企业共同投资创办。根据此前对泉州地区人才市场的调查与论证,该学院首届设置了6个专业,即鞋类设计与工艺、服装设计、玩具设计与制造、物流管理、商务英语、动漫设计与制作。今年9月份,还计划新开三个专业。郑开厦说,这些专业都是晋江、泉州一带鞋服所需的紧缺专业。食品、环保、数控等专业,还会陆续开设。
尽管近年来晋江中职教育形势不错,但在与晋江产业配套上,依然存在很大落差,甚至成为一种瓶颈。此次云南、广西招聘行程,除了招聘大量劳动力解决燃眉之急外,不少企业还寻访当地技校和大学,探索建立校企合作,解决成批人才引进的后顾之忧。这在一定程度也折射出本地职业教育,无法满足产业需求的尴尬现状。晋江市教育局职社科陈永益对晋江职业学校的办学困难做出几点总结:专业课教师配备普遍不足;专业设置文科多、理工科少;紧扣晋江支柱产业开设的专业偏少;专业没有突出重点和特色,难以形成专业品牌效应;课时安排理论文化课多、实训课少,实训设备中老设备多、先进设备少;一些基层单位和群众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
“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要增强晋江产业发展后劲,关键靠人才,特别是重点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应用型人才。”晋江市委书记杨益民表示,将加快晋江职业中专学校、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安海职业中专学校发展,争取全部进入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积极探索发展若干高等职业学校,为晋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未来,晋江的高职教育将采用不同于大陆现有的办学模式,借鉴台湾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学互动特点,推行“双元制”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