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鞋企危中寻机,勇立市场潮头
泉州鞋企危中寻机,勇立市场潮头 (中国鞋网配图)
中国鞋网11月19日讯,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经济总量连续10年名列全省第一。记者近日随股份公司总裁王天普走访泉州客户,走进安踏、中利等制鞋及鞋材企业,与泉州鞋企有了一次“亲密接触”。
“中国鞋都”:世界每5双运动就有1双产自泉州
泉州市拥有大大小小制鞋企业4000余家,主要以生产运动鞋为主,年产量超过10亿双,占世界运动鞋产量的20%,国内运动鞋市场的60%左右。
经过多年发展,泉州已成为全国三大制鞋基地之一,产品60%左右出口,出口量占全国的1/8,产品远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当地人介绍,在泉州,鞋企的从业人员达80万人,相当于泉州人口总数的1/10,2008年创造的总产值超过600亿元。
细分市场:运动鞋、休闲鞋、童鞋、拖鞋等各居一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泉州制鞋业的区域特色十分突出,比如晋江,以生产运动鞋为主,而石狮主要面向真皮休闲鞋市场,南安是童鞋的生产基地,泉州市区的制鞋企业则主要以生产拖鞋为主。
晋江中利鞋材有限公司经理丁金标说,整个泉州地区,市场细分很到位,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通过产品的差异化,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实现特色发展,避免自相残杀。
产业升级:从“制鞋匠”到“品牌制造商”
“我们已经和耐克一样,不是‘制鞋匠’,而是‘品牌制造商’。”晋江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主席丁世忠自豪地说。
在泉州晋江,这个方圆600多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却造就了10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是国内首屈一指的品牌集中地。安踏、匹克、鸿星尔克、德尔惠、361°、特步等耳熟能详的品牌,全部出自这里。
从一个个小作坊起家,泉州知名的鞋企已经从OEM(代加工商)升级为ODM(原始设计商),经历了一场品牌的革命。今年8月,安踏收购全球知名体育用品品牌“FILA”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的 “FILA中国商标”及体育用品零售业务。“这将让安踏的市场地位及品牌价值得以大大提升。”丁世忠说。
因市而变:紧贴市场需求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成为赢家
“在这一行做了这么多年,我们的优势就是能紧贴市场,对客户的需求了如指掌。”晋江中利鞋材有限公司经理丁金标说。
去年以来,根据鞋材市场的变化,中利及时调整了产品结构。据丁金标介绍,以前SBS鞋底是市场的主流,但这种鞋底比较硬,不耐磨,已经属于低端产品。从去年开始,EVA贴橡胶鞋底在市场上大行其道,这种鞋底柔软舒适、轻便耐磨,受到消费者青睐。记者在中利的生产线上看到,工人正在加紧生产EVA鞋底。很多鞋材企业也正在准备增加EVA生产线。
事实证明,那些能够紧跟市场变化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拥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并且具备一定产业规模和完善营销网络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
记者观察:中国石化要像泉州鞋企那样危中寻机,勇立市场潮头
去年以来,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泉州中小鞋企的销路受到较大影响。而安踏上半年的营业额却同比增长了27.7%。在危机中寻找商机,成为安踏制胜的法宝。
在CBA联赛中,安踏为每位球员量脚定做了专属篮球鞋,现在有90%的CBA球员穿上了由安踏生产的“芯”技术篮球鞋。“满足市场需求,开发高附加值产品,是占有市场的有效手段。”丁世忠说。
面对金融危机冲击下新的市场形势,中国石化也面临着从“卖产品”到“卖服务”、从“坐商”到“行商”的艰难转型。我们也需要像泉州鞋企那样,紧贴市场,危中寻机。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鞋类产品消费国,年消费量近23亿双。专家预计,未来3年,中国人均消费鞋类产品将从目前的1.5双增加到2~3双。这无疑为石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关键要看我们有没有把握机遇的眼光和能力。